首页 理论教育 法天地与无为而治的治道思想

法天地与无为而治的治道思想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6]即从“天圜地方”的治道发散出部分治国之术,后文中笔者将加以论述。另一个方面《吕氏春秋》的治道也提倡“无为而治”。可见无为的思想在《吕氏春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直接贯穿于对天、地、人的认识所构成的思想体系中,并以“无为而行”来指导社会政治和人事。

法天地与无为而治的治道思想

一、“法天地”与“无为而治”的治道思想

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将“法天地”作为治国安民的起点。《圜道》说:“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也即治道要遵循天地之理。治国主要是君和臣等贵族统治阶级的事务,治国之道也是由他们来制定和实行,因而吕氏说:“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就治道而言,主圜臣方相互配合,国家就会被治理好。法天地其实也就是法自然,这种思想源于道家战国后期许多学派受道家影响都将其作为政治理论的哲学依据。本章第一节中笔者论述《吕氏春秋》的天道观时已有述及。《大乐》篇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又《知分》篇说:“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句中的“阴阳”指的就是天地,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化生,故而人及人事(政治)都应该效法自然天地。那么何谓“圜道”呢?

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而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杀乃藏,圜道也。……人之窍九,一有所居则八虚,八虚甚久则身斃。故唯而听,唯止;听而视;听止;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圜道也。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于民心,遂于四方,还固复归,至于主所,圜道也。[94]

作者先从大自然昼夜的交替,日月星辰的运行,精气的流衍,物类的生成衰杀等等中去论证天道的圜转不休。再从人九窍等生理机能之不能偏一留滞,来论证人生理活动之周循流转,进而归结出君王御臣用民“还周复归”的君主治道。何谓“地道方”呢?(www.xing528.com)

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人臣亦然,号令不感则不得而使矣。有之而不使,不若无有。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汤、武皆然。先王之立官事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今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宫徵商羽角,各处其处,音皆调均,不可以相违,此所以不受也。贤主之立官,有似于此。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95]

“地道方”主要是讲君王统驭群臣要像心使九窍一样,君王治国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治臣,作者将本应归之为治术的君臣论上升到治道的高度来认识。这种观点,《管子》书中也有,《心术上》篇把君制臣比作心使九窍,但二者尚有所分别的。这是《吕氏春秋》治道的一个方面,“由此而下转出虚静无为的君术,与分官分职,不相干越的刑名术。”[96]即从“天圜地方”的治道发散出部分治国之术,后文中笔者将加以论述。

另一个方面《吕氏春秋》的治道也提倡“无为而治”。汉代高诱曾说:“此书(指《吕氏春秋》)所尚,以道德标的,以无为为纲纪。”[97]《吕氏春秋·序意》篇自述其旨也说:“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循矣。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可见无为的思想在《吕氏春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直接贯穿于对天、地、人的认识所构成的思想体系中,并以“无为而行”来指导社会政治和人事。但《吕氏春秋》的无为思想和道家的“无为”亦是不一样的。它一方面说:“无为之道曰胜天(王念孙曰:‘胜犹任也’)”,另一方面它又说:“为天下及国,莫若以德,莫若以义。”[98]“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以致其福。”[99]可见,《吕氏春秋》的无为和道家的无为是有很大区别的,道家的无为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去利”;吕书的无为则是将“无为”与“仁、义、德”等结合起来的,“《吕氏春秋》的无为思想也可以用一个‘杂’字来概括,吸取了各派的有关主张。”[100]从《吕》书无为的治道出发,展开而为“无为”的君臣之术和不扰民的无为统治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