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哈罗德·品特及其创作研究:中西现代戏剧结构概观

哈罗德·品特及其创作研究:中西现代戏剧结构概观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品特戏剧的编剧艺术戏剧冲突的线索规定以后,戏剧结构也就相应地有了大体的轮廓。多数的戏剧理论家对戏剧结构的模式分类持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戏剧结构分成三种,第二种观点是将其分为五种类型。胡志毅先生在《论西方现代派戏剧的结构》一文中将西方现代派主要流派戏剧结构概括为三种:象征主义的“等待”模式、表现主义的“片段”模式、荒诞派的“循环”模式。

哈罗德·品特及其创作研究:中西现代戏剧结构概观

英文“结构”(Struc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Struere”,意思是“归纳在一起”,“使有序”(5)。“结构显然就是指所有其他素材所安置的框架,亦即剧情借以显现的纲领。”(6)E·霍洛道夫(E.Kholodov)在其著名的《戏剧结构》一书中概括了戏剧结构的定义:“戏剧结构就是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对戏剧行动的组织。”(7)顾仲彝(1903~1965)先生则从全局的角度把握了戏剧结构概念。他认为:“戏剧结构又称‘布局’,即情节的安排。”(8)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也将结构视为布局,他认为,“布局就是按照戏剧体裁的规则而分布在剧中的一段令人惊奇的历史(9),也就是说,“根据主题思想、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来安排戏剧情节,这安排戏剧情节的艺术就叫作戏剧结构。”(10)所谓戏剧结构不仅是指剧本的结构而且还指舞台行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组织。传统的戏剧结构不能脱离戏剧冲突而独立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孪生的姐妹一样孕育和成长在一起。第二章 品特戏剧的编剧艺术戏剧冲突的线索规定以后,戏剧结构也就相应地有了大体的轮廓。因此,戏剧结构与戏剧冲突之间的关系如同霍罗多夫在《戏剧的特性和戏剧结构的特性》中阐述的那样,“如果冲突被看作是各种性格的对抗,那么,结构便是在戏剧动作中实现冲突。”(11)在戏剧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一个重要阶段都可以看到结构形式的不同特点,也都可以看到冲突反映在不同结构中的不同方式。”(12)

倘若从创作过程的一道重要工序来说,结构是把生活素材提炼为戏剧情节的构思。它在剧作家思想意图和艺术目的支配下,围绕着布局,专门研究如何设置人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组织冲突,如何割断动作,进行分幕分场,如何显示主题,将剧本写得简洁、生动、有趣(13)

西方古典主义戏剧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一套以“三一律”和严谨的锁闭式结构为特征的戏剧模式,并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发。传统戏剧结构模式是自古希腊戏剧以来一直到易卜生现实主义戏剧所遵循的戏剧的基本定律,即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行动的统一”,剧中的交代、发展、必需场面、高潮、结局各个层次必须分明,首尾贯通,浑然一体。一件作品只能摹仿一个对象,情节限于对一个完整的行动的摹仿。在剧情结构方面,从索福克勒斯到易卜生基本上都是从矛盾冲突最趋紧张处入手,经“发现”和“突转”将冲突推向高潮,最后走向结局,形成一种完整紧凑的结构模式。这种戏剧范式20世纪以来不断受到挑战和反叛。然而,在不断演变的戏剧历史中,由于戏剧结构的丰富性,戏剧结构理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整体性的认识,传统意义上的结构类型分为开放式与锁闭式两大类型(14),但是,随着戏剧的发展,已不止于这两大类型。多数的戏剧理论家对戏剧结构的模式分类持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戏剧结构分成三种,第二种观点是将其分为五种类型。(www.xing528.com)

持第一种观点的理论家有: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William Archer,1856~1924)、戏剧教授顾仲彝先生、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系顾乃春教授以及浙江大学的胡志毅先生。阿契尔对戏剧情节结构的模式曾有过三个形象的比喻:“粗略说来,共有三种不同的一致:葡萄干布丁式的一致,绳子或链条式的一致,以及巴特农神殿式的一致。让我们分别称它们为调和的一致,衔接的一致,结构或组织的一致。”(15)这三种一致可视为威廉·阿契尔对戏剧情节结构的模式分类的基本界定。同样,顾仲彝先生在《编剧理论与技巧》一书中指出,“归纳起来,戏剧结构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三种,开放式结构,锁闭式结构(包括回顾式和终局式)和人像展览式结构。”(16)开放式结构意即把戏剧情节从头至尾原原本本表现在舞台上,锁闭式结构往往只写高潮至结局,集中表现戏剧性危机,而对于过去的事件和人物关系则用回头和内省方式随着剧情发展逐步交代出来。它的特点是广度较小,深度较大。“人物展览式”的特点是,人物比较多,情节比较少,展示社会一角的横断面,接近生活真实,而台湾艺术大学戏剧学系顾乃春教授的三个戏剧结构模式为:叙事型的(episodic structure)、高潮型的(climactic structure)和综合型的。所谓叙事型结构,是依时间的序列表呈现的。叙事型结构另一种表现方式就是设一个“叙事者”,如说故事的人,分场分段讲出事件发展的过程。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所倡导的“叙事剧场”(epic theatre)常运用此种模式,叙事者(narrator)时而置于纯叙事角色,或时而转化入“事件”之中。叙事型结构戏剧建立在观众“期待”的心理上,而高潮型的戏剧结构则建立在观众“悬疑”(suspense)的心理上,过去曾发生什么?这种戏剧以回溯或倒叙的手法来呈现,倒叙过去的事件,而戏剧的高潮设定在最后,让观众了解真相。第三种综合型结构,故事以“叙事型”与“高潮型”戏剧结构交互运用,时而回到过去发生的事件,时而拉回来再叙述往后的事件发展,观众的心理介于“期待”、“悬疑”之间,或可称之为“中间型”戏剧(17)。胡志毅先生在《论西方现代派戏剧的结构》一文中将西方现代派主要流派戏剧结构概括为三种:象征主义的“等待”模式、表现主义的“片段”模式、荒诞派的“循环”模式(18)。“等待”的结构模式表现了现代人形而上的玄思和焦虑,在这些剧作中,渗透着一种神秘不可知的氛围。从艺术形式上说,实际上是摒弃了传统戏剧过分注重于人物的外部行动,而着重展示人物的内心。“片断式”结构通过中心人物的经历将“片断”组合起来,这个人物往往具有“见证人”的意味,同时又是作者本人的化身;而“环形结构”没有开头和结局,但“发现”与“突转”的基本特性依然存在。德国理论家普菲斯特从叙事视角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戏剧文本的编剧艺术,他将视角结构分为非视角结构、锁闭的视角结构、开放的视角结构,总结了单视角和多视角在戏剧内交际和外交际系统中的分布情况(19)

持第二种观点的理论家有:孙惠柱、叶志良、胡润森、洪忠煌、施旭生等,他们对五种戏剧情节结构模式各抒己见。如孙惠柱先生在《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一书中将戏剧结构概括为五种,即纯戏剧式结构、史诗式结构、散文式结构、诗式结构、电影式结构。叶志良在1999年第5期《浙江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二十年来当代戏剧的结构类型》一文中,将戏剧情节结构模式归纳为“冰糖葫芦式”结构、散文体结构、电影式结构、马戏晚会式拼盘结构、“多声部与复调结构”。实际上,这些不同名称的结构互为重叠,如胡志毅先生提到的“等待模式”也被称之为“诗式结构”或“纯粹戏剧性”结构,与孙慧柱先生的“纯戏剧结构”和“诗式结构”重叠。这种结构以一个重要秘密为中心,辅以一个严重威胁到这个秘密的当前情境。剧情一般是通过要揭开它还是捂住它这两股力量的冲突而迅速发展,以“发现”实现“突转”,而叶志良提到的“冰糖葫芦式”结构类似于“片断式”结构。这种结构剧情选取生活的横切面,由一中心人物贯串始终,“表现为一系列的事件,彼此多少有着密切的交织或者联系关系,但却并没有形成任何匀称的相互依赖。”(20)这种结构又近似于顾乃春教授论及的布莱希特的“叙事式”戏剧情节结构,有学者也称之为“史诗式结构”。孙慧柱认为,“纯戏剧结构”和“史诗式”结构是“人类戏剧史上最早出现的也是最为普遍的两种戏剧结构形式。”(21)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史诗式结构”是把同时发生的许多情节一一描叙。其结构方便,内容丰富,花样繁多,而且加入各种穿插(22),而布莱希特在吸收莎士比亚等前人的养分之后,第一个将其总结提高为新的“法则”。与其他理论者不同,胡润森先生将情节的结构形式看成是一种程序(23)。他认为,情节分布的进展与延宕最终会演化并“凝结”为展开程序与完形程序。情节分布的展开程序意指未定型的动态中“图示”,一旦完成就成了“完形程序”。他通过前景与背景为标准来进行情节结构类型的划分,根据两方面不同的配合比例,大体上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可称为前景类型,第二类可称为前景与背景相配合模式。第三类中,“看不见”的背景取得真正的领导地位,前景却属于依赖的配合。完形程序分为:“对称”、“对比”、“阶梯”、“交换”、“曲径”等程序,展开程序与完形程度相互联系与衔接;它们所指示的基本上属于同一过程与范围,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作为观察者对不同“时段”状态的把握上。展开程序是动态的进行式,完形程序则是静态的完成式。洪忠煌先生则是从叙事的角度划分现代戏剧情节结构,他将其分为五种基本的模式:第一,自我冲突的梦幻场景,即主体自我的精神历程中的冲突。现代戏剧中的所谓“自我冲突”有两种形态:一是自我的分裂,“即把单个人的个性分裂成几个人物,每个人物代表整个个性的一个侧面,合起来则揭示出一个人的心灵中的种种冲突。”(24)第二,内外生活二重奏,即在表现外在生活的情节框架中,形成一股表现主人公(自我)的内心情感生活的意象,这是真正被赋予活力的潜流,正是它才构成了一部戏的真正的主线(贯穿行动线)。第三,戏中戏的双层结构,剧作家通过戏中戏的双层结构以不加掩饰的戏谑态度来解剖自我,把内心激情引导到形而上的哲理观念上去,向观众明示“这就是戏”。第四,虚拟悬念的变形发展,虚拟悬念是指那种不断指向虚无命运的戏剧动作没能产生新的情境,而是产生了重复的情境即悬念落空;但这种重复却又不是全然的重复,因为重复的情境所导致的突转(激变)中表现出反讽的情感意味。第五,社会反讽的惊奇展示,这种结构是社会性主题和喜剧性反讽的有机结合,包含“惊奇”与“反讽”的对立统一。施旭生先生在《戏剧艺术原理》中综合了上述中西戏剧结构之后,最后确定戏剧结构分为锁闭式结构、开放式结构、人物展览式结构、冰糖葫芦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然而,无论戏剧采用哪一种结构,也不排斥其他结构类型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叉。在西方反传统以至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戏剧的编导经常有意采取“拼贴”等手法,将不同剧作以主题或剧情上的相关、相对而杂糅在一起,使得戏剧结构呈现出一种杂合甚至“解构”的趋向,因此很难归结为上述结构类型中的任何一类(25)。也就是说戏剧结构的表现形式“没有固定的、千篇一律的结构模式可以套用。”(26)故而,品特戏剧的结构在承袭了传统戏剧的基础上,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