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研究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与其他国际组织、国家当局和私人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了金融业稳健性衡量指标“金融稳健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的方法。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研究

一、中国金融危机传导,“机遇”模型基础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在现有的研究中,“金融危机传导”与“金融危机预警”的指标体系的确立方法相似,因不同学者研究目的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因此本节首先全面总结学术界代表性研究文献所涉及的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分析带来的启示,根据本书的研究需要,从宏观经济、贸易渠道、金融渠道、资本渠道、美国经济和心理因素六个方面选取了28个指标构建了中国金融危机“机遇”模型基础指标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借鉴国外代表性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国外早期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研究是对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进行定性讨论,考察危机发生前一个或几个经济指标的变化,但是未对预警指标预测危机的有效性进行定量检验,因其较强的主观性,未得到广泛认同。目前研究的主流方法是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在模型中估测未来某期发生危机的概率,通过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选取预测风险能力强的预警指标。

(1)Kaminsky等的预警指标体系

关于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引用较多、认可程度较高的主要以Kaminsky、Goldstein、Reinhart以及Abiad等人的成果为代表。

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1998)将有关货币危机的15篇文献所涉及的103个预警指标分为六大类:外部变量、金融变量、实体变量、公共财政变量、结构变量以及政治变量,并统计了每个指标变量在以往文献中被检验显著性的情况,得到15个被验证较为显著的指标。Goldstein、Kaminsky和Reinhart(2000)通过实证建模,从预警模型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Abiad(2003)采用宏观经济不平衡指标、资本流动性指标和金融脆弱性指标共22个指标,研究了受东亚金融危机冲击的五个国家,得到了良好的危机预测结果。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稳健指标

在Goldstein、Kaminsky和Reinhart(2000)研究的基础上,《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运用》一书给出了一个预警监测指标体系,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建模时都应用同一个指标集,大部分指标频度都为月度数据,但也有些只有季度或年度数据。(www.xing528.com)

针对20世纪90年代很多经济体中的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起了很多动议,以提高其对一国危机脆弱性的分析能力。在与其他国际组织、国家当局和私人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了金融业稳健性衡量指标“金融稳健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的方法。金融稳健指标由两部分组成:核心指标集和鼓励指标集。IMF倡议用这两类指标来进行定期监测,并对成员国提供有关编制和发布等方面的帮助。

(3)其他学者的预警指标体系

其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构建了金融危机预警的监测指标体系。Tuomas Komulainen和Jonanna Lukkarila(2002)利用31个新兴市场国家1980—2001年的月度数据,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利用23个宏观及金融变量(包括描述银行系统脆弱性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Edison(2000)利用外汇储备、出口、实际汇率等5类18个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量构造预警指标,分析了这18个前瞻性指标对28个国家1970—1999年的货币危机预警情况,得出的结论是:所选择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预警能力。Fontaine(2005)重点考察了预算赤字/GDP、国内信用增长、通胀率、实际产出增长率、货币增长率、经常项目/GDP、失业率等7个宏观经济指标对货币危机的预警作用,结合经济政策对21个发达国家和16个新兴市场国家1963—2003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和追求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货币危机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还未发生过银行危机、货币危机等形式的金融危机,但是以往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所爆发的金融危机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不同国家的危机预警原理是相似的,因此上述文献中,国外代表性预警指标体系的选取思路与方法,对于本书中国金融危机“机遇”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考虑心理因素作用

由第二章分析可知,心理因素在金融危机传导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构建中国金融危机“机遇”模型基础指标体系时,要设置心理因素指标。本指标体系之心理因素指标被设置为相关“信心指数”。

国家统计局从1997年12月开始研究、编制我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每季度发布一次《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目的是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各级政府、工商界和国内外投资者综合判断经济运行的状态提供参照系,为各经济主体制定和采取的决策提供辅助信息。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已经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消费开始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需求的增长逐渐成为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的中心环节,以有效促进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为目标,经济学界和工商界越来越重视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并且成为我国经济景气指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我国加入WTO后,为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各地政府统计机构都在积极推出本地区的消费者信心指数,2002年第四季度,北京市统计局正式开始向社会发布“北京消费者信心指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