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宫城和皇城的布局及建筑特点

宫城和皇城的布局及建筑特点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加强了从大都城正门到皇城正门之间在建筑上的层次和序列,从而使宫阙的布置更加突出,门禁更加森严。[33]皇城之内,以太液池为中心,围绕着三组大的建筑群,即宫城、隆福宫和兴圣宫,此外还有御苑。在这两组小建筑群之间是横贯宫城的街道。

宫城和皇城的布局及建筑特点

二、皇城和宫城

大都的皇城在城市南部的中央地区,它的东墙在今南北河沿的西侧,西墙在今西皇城根,北墙在今地安门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以南。皇城的城墙,称为萧墙,也叫阑马墙,周围约二十里[30],“阑马墙临海子边,红葵高柳碧参天[31]。阑马墙外密密种植着参天的树木,更增加了皇城威严的气氛。皇城城门都用红色,称为红门,“人间天上无多路,只隔红门别是春”[32],红门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皇城南墙正中的门叫做灵星门,其位置大致在今午门附近。它的南面,就是大都城的丽正门。在丽正门与灵星门之间,是宫廷广场,左右两侧,有长达七百步的千步廊。在元代以前,宫廷广场一直处于皇城正门的前方,大都城却把它安排在皇城正门的前方,这在建筑设计上是一个极大的变化。它加强了从大都城正门到皇城正门之间在建筑上的层次和序列,从而使宫阙的布置更加突出,门禁更加森严。[33]

皇城之内,以太液池为中心,围绕着三组大的建筑群,即宫城、隆福宫和兴圣宫,此外还有御苑。

宫城在皇城的东部,成长方形,“周回九里三十步,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五步,高三十五尺”[34]。宫城的城墙是用砖砌的。宫城的南墙有三门,中央是崇天门,约当今故宫太和殿址,左右是星拱门和云从门。西墙有西华门,东墙有东华门,东、西墙和今故宫东、西墙相近。北墙有厚载门,在今景山公园少年宫前。宫城四角都有角楼,上下三层,用琉璃瓦覆盖。从灵星门进来数十步,就是金水河,河上有三座白石桥,称为周桥,桥身琢刻龙凤祥云,明莹如玉。围绕着周桥栽种着“郁郁万株”[35]高高的杨柳树。元代诗人有“禁柳青青白玉桥”之句,描写的就是这里的景色。过了周桥约二百步,便是崇天门。崇天门也叫午门,左右两观(观就是两端的突出部分),平面呈凹形。门东西长一百八十七尺,深五十五尺,高八十三尺,门上有楼,两观上有角楼,下开五门,估计应和现在故宫午门的形制比较相近。崇天门内数十步,又有一重门,中央叫做大明门,左右有日精、月华两门。过了大明门,才是宫殿所在。大明门是专供皇帝出入的,文武百官上朝则由日精、月华两门出入。封建统治者用这种办法表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36]

宫城内主要的建筑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面以大明殿为主体,北面以延春阁为主体。大明殿、延春阁以及紧靠着延春阁的清宁宫,在一直线,坐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大明殿最为重要,一切重大的仪式,如皇帝即位、元旦、庆寿等等,都在这里举行。大明殿又叫长朝殿,落成于至元十年(1273年)。这座建筑东西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规模雄伟。殿前的台基分为三级,都用雕刻龙凤的白石阑围绕着,白石阑的每根柱下都有伸出的鳌头,十分壮观。可以想见,大明殿的三级台基和明清两代太和殿的三台在形状上一定是相去不远的。在台基上有一处地方,种植着从沙漠移来的莎草,这是元世祖忽必烈为了使子孙不忘创业之难而特意安排的。“黑河万里连沙漠,世祖深思创业难。数尺阑干护春草,丹墀留与子孙看。”[37]在大明殿内,设有“七宝云龙御榻,白盖金缕褥,并设后位”[38]。皇帝和皇后并列座位,每遇重大庆典,帝、后同登御榻,接受朝拜。这是蒙古族的传统,我国其他封建王朝是没有这种制度的。在御榻前,陈列有能自动报时的七宝灯漏(计时器,参见本书上篇第六章)、酒瓮和乐器。除了大明殿以外,其他的宫殿也有陈列酒瓮的,如广寒殿,这也是蒙古族习俗的一种表现。大明殿后面的一座楼阁,下面叫做延春堂,延春堂东边有梯可上,上面叫做延春阁,它比大明殿还要高。元朝统治者常常在这座楼阁中举行佛事和道教的祠醮仪式,有时也在这里举行宴会。大明殿和延春阁的后面都有寝殿,中间用柱廊连接起来,平面如“工”字形。寝殿的东、西又各有小殿。在这两座“工”字形建筑的四周,都有一百余间周庑围绕,呈长方形,从而使大明殿和延春阁在宫城之内又分别形成两组封闭的小建筑群。在这两组小建筑群之间是横贯宫城的街道。元代中期以后,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在这条街道上布置灯山,“结绮为山,树灯其上,盛陈百戏,以为娱乐”[39]。清宁宫在延春阁后面,规模较小。宫城后墙的厚载门上,也建有高阁,阁前有舞台,每当统治者登阁游赏时,就在舞台上表演歌舞。在宫城内,除了上述主要宫殿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宫殿及附属建筑,布局谨严。特别是在两组小建筑群之内,严格遵循轴线对称的原则,给人以庄严宏伟的感觉

双凤麒麟石刻(www.xing528.com)

宫城以北是御苑,主要种植供统治者观赏之用的花草树木,“内有水碾,引水自玄武池(即太液池——引者)灌溉花木”。在花木丛中有华丽精致的小殿。此外,还有“熟地八顷”,元朝统治者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农业,有时要举行仪式,拿着农具做做样子,这些“熟地”[40]就是为此设置的。御苑是禁地,百姓如果闯入御苑的禁墙(即皇城阑马墙),就要以“大不敬”[41]论罪。

宫城之西,就是太液池,包括现在北海和中海(南海当时尚未开凿)。太液池中满栽芙蓉。元朝皇帝专门造了龙船,在太液池内往来游戏。[42]池中有两个小岛,南面的小岛,称为瀛洲,就是今天团城所在地,上有仪天殿(一名圆殿,后代改称承光殿);北面的小岛,面积较大,就是著名的琼华岛,至元八年(1271年)改称万寿山(又称万岁山)。万寿山高数十丈,都是用玲珑石堆叠而成,翠草纷纷,松桧隆郁,峰峦隐映,景色秀丽。山顶就是著名的广寒殿,殿中有十二根柱子,都刻有云龙,涂以黄金。全殿的左、右、后三面全用香木凿成彩云状,上涂黄金。这座坐落于大都城地势最高处的宫殿,光辉灿烂,别具风格。在广寒殿上四望空阔,既可以远眺西山云气,也可以下瞰大都的街衢市井。广寒殿周围,都是杨柳树,当时的诗人写道:“广寒宫殿近瑶池,千树长杨绿影齐。”[43]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说,人们都称此山为绿山,“此名诚不虚也”[44]。万寿山和太液池,山水相映,更增添了光彩。在万寿山和瀛洲之间,有长达二百余尺的白玉石桥,将两者连接起来。瀛洲东、西两侧都有长桥,东边是木桥,西边是木吊桥,与陆地相通,“何处蓬莱通弱水,仪天殿在画桥东”[45]。诗中的画桥,指的就是西边的木吊桥。太液池的东边,有一处灵圃,就是皇家动物园,“奇兽珍禽在焉”[46]

在太液池以西,有两组大建筑群,靠南的是隆福宫,靠北的是兴圣宫。隆福宫的主要建筑是光天殿(这个名称是著名文学家、艺术家赵孟起的),后有寝殿,用柱廊相连,寝殿两端各有小殿,外有一百余间周庑围绕。其结构与宫城中的大明殿、延春阁大体一致。在光天殿周庑之外,还有东、西鹿顶殿、香殿等建筑。整个隆福宫围有砖墙,呈长方形。隆福宫原是皇太子的住所,叫做东宫或皇太子宫,著名的王著杀阿合马事件,就是在宫前发生的。后来成为皇太后的居处,始改名为隆福宫。[47]兴圣宫是在元代中期元武宗当政(1308—1311)时建造的,主要建筑是兴圣殿,也有柱廊和寝殿连接,有砖垣二重,内垣相当于周庑。兴圣殿后有延华阁,还有东、西鹿顶殿、畏吾儿殿及其他附属建筑。专门收藏文物图书的奎章阁,就在兴圣宫内。奎章阁后改名宣文阁。元顺帝时,又改为端本堂,成为皇太子读书肄业之所。隆福宫西是西御苑,有石假山、流杯池,还有香殿、圆殿、荷叶殿等建筑。

元代宫殿的建筑形式和基本结构是以汉族传统为主的,但同时也吸收了我国各兄弟民族在建筑方面的一些特点,在技术、结构、材料以及建筑装饰方面都有一些创造。木结构建筑仍是主要的。普遍运用色彩绚丽的琉璃作为建筑的装饰。宫殿平面一般均采取“工”字形,即在宫殿与宫殿之间用柱廊连接。殿内布置往往带有明显的蒙古族特色,普遍使用壁衣和地毯,凡属木结构的显露部分一般都用织造物遮盖起来。畏吾儿殿、棕殿(棕毛殿)、温石浴室和“通用玻璃饰”的水晶圆殿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显然出于兄弟民族工匠和技师之手。总之,它体现了多民族的特色,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后代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皇城之中,除了皇帝及其少数亲属之外,还有“后宫约千余人”[48],宦官“不下千余”[49]。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为皇帝及其亲属服役的。为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不知牺牲了多少人的幸福和青春。

琉璃滴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