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督军挤走广东省长,民国初期政府变革与激荡研究

督军挤走广东省长,民国初期政府变革与激荡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督军挤走省长朱庆澜真正以省长为称号的第一位广东省长是朱庆澜。故此因军权统辖,陆荣廷与朱庆澜之间产生了矛盾。1917年7月25日,北京政府冯国璋特任刘承恩为广东省长,朱庆澜为广西省长。同月30日,朱庆澜以广东“自主”,声明非法内阁命令无效。但在桂系军阀的排挤下,1917年8月26日,朱庆澜宣布辞去广东省长职务,并声明“卸任之后,决不赴桂任,用符自主之旨”。在朱庆澜辞职之后,督军陈炳焜并不放过攻击朱庆澜的机会。

督军挤走广东省长,民国初期政府变革与激荡研究

(一)督军挤走省长朱庆澜

真正以省长为称号的第一位广东省长是朱庆澜。朱庆澜为北京中央政府任命,初到广东亟想改变龙济光统治给广东留下的政局颓态,过访香港拜会香港华商总会即表态“不要钱、不偏党、不任用私人”。[34]朱庆澜在省议会上宣布治粤政见:“安民之要必在察吏,慎选数十良吏分布各县,然后一切政治始可著手。广东吏治污浊无可讳言,挽救之法,要在上级长官本身作则,洁己乃能率属。望地方公正士绅出而辅助官治之不足”。[35]他提出的治粤方略有:“整理预算;扩充警察为内治之根本;振兴实业为弭盗之根本,尊重司法为慎狱之根本;而普及教育则为根本之根本。速办清乡、疏通河道为目前治标要义”。上任不久,各县知事因地方经费不敷,要求增加杂捐收入以为弥补。朱庆澜以兵燹之后元气大伤,正宜休养生息,不应为此“病民之事”,不准各属擅征杂捐,以舒民艰。各属知事纷纷呈请财政厅准予增加征粮经费。但财政厅长严家炽以各县征粮经费原有定章,当此库储空虚现正筹策减正以舒财力,下令各县不得妄请加费。[36]

朱庆澜在广东政务、学务、实业、治安等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整治措施:

1.整饬吏治。朱庆澜意识到,“自癸丑以还,县知事之流品太杂,当道得其苞苴,所委多贪污之辈”。提出要清除枉法贪婪的知事,开去敲榨勒索的公署员役。先是引渡亏空公款、弃职潜逃香港的东莞知事梁文中;截拿受贿、释放要犯的恩平知事钟祖良;查办贪污溺职、纵匪殃民的南雄知事黎祖莹。[37]查处卖官的省长公署交涉局主任邓宗瀛,将其解往省检察厅提起公诉。[38]严饬各县知事剔除衙门积弊。为此,朱庆澜根据省议员的意见提出了11条改进措施,如各县知事对于各区警长警察游击队长或游击队不得徇情,任其有受贿情事;各县知事对如“候补游击队”等名目,即行裁撤,以杜流弊等。[39]

2.整顿学务。自龙济光入粤而后,粤省学务一落千丈,颓废已久。朱庆澜在抵任后注重学务,1917年度预算中教育经费有所增加[40]。特委署教育科长吴鼎新、高等师范校长廖道傅等人前往日本等地调查学务。训令省城警察厅着手调查学龄儿童,以便强迫入学。派出视学员对各校严格监督。[41]李宗黄在《新广东观察记》也记述了朱庆澜在重视广东教育、增加广东教育经费、举办一些教育机构上的若干措施,如创办女子职业传习所;[42]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到会者百余人,在教育上提出了许多建议。但会议还没有结束朱庆澜即去职,此会即无形解散。[43]

3.振兴实业。朱庆澜与富商陈廉伯、简玉阶等人商议,组织实业团体专办实业。又令财政厅仿省视学办法,特设劝业专员四人,按年分道巡行,会同各县知事筹办应行兴举各事,考察各公私团体办理实业之得失,随时整顿具报。并拟添设工业试验所和四所业余工业讲习所,以资提倡,所需经费编入1917年度省财政预算。要求全省6个道尹查明各该县原设实业分所(各属计30余个)情况,“如尚存在者,即将历年办事成绩及年需经费若干,如何筹拨详晰呈报;如已停办亦即查明停办缘由”。[44]

4.办理清乡。省政府通谕各县知事组织乡团以保卫地方,并清查户口以消绝匪迹。[45]

朱庆澜执政时期,在提倡社会事业建设方面也有一些举措。如创办女子职业传习所;建议在黄花岗建设公园,咨请省议会核议;[46]令各道尹转饬各属图书馆搜集本地艺文刊本予以收藏;[47]组织社会团体提倡实业,开设农产陈列所。令省会警察厅筹办市政公益会,“研究市政之利弊,以为着手兴革之标准”。[48]而省城新设的婚姻改良会与童子团均请朱任名誉会长,以资提倡。“凡此举动足征人民渐知从事社会事业。此诚粤省之好气象也”。[49](www.xing528.com)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省长公署与督军府在警卫军管辖权上产生矛盾,掌握行政资源的省长朱庆澜施政引起与督军陆荣廷、陈炳焜关系日渐恶化。朱庆澜与陆荣廷之间的矛盾因警卫军指挥权而起。朱庆澜自接任省长后,首先接管警卫军,立行改组,独断独行,虽属行使其本省职权,然而陆荣廷自到广东省接任都督后,陆军名额有限,而带来的军队几至无法支配。警卫军既改编在先,权限各有所属,又不便尽行移动。故此因军权统辖,陆荣廷与朱庆澜之间产生了矛盾。加以有人从中煽惑,朱庆澜欲觊觎督军地位。两人意见由此而生。桂系军阀将朱庆澜迫走,北京中央政府调朱庆澜为广西省长。外界也推测朱庆澜辞职原因,“则以陈督力主军权统一,朱之警卫军不能保持,故请而求去”。[50]

朱庆澜被逼走,一是督军的排挤;二是因为他与段祺瑞政府关系过于密切,与广东护法反段的氛围不相称。[51]朱庆澜与段祺瑞内阁关系很深,到粤以来竭力与国民党人拉近关系,也注意联络各方面力量,而与北京政府亦没有断绝关系。因而引起西南护法各方的不满。1917年7月25日,北京政府冯国璋特任刘承恩为广东省长,朱庆澜为广西省长。同月30日,朱庆澜以广东“自主”,声明非法内阁命令无效。

但在桂系军阀的排挤下,1917年8月26日,朱庆澜宣布辞去广东省长职务,并声明“卸任之后,决不赴桂任,用符自主之旨”。在朱庆澜辞职之后,督军陈炳焜并不放过攻击朱庆澜的机会。省长印信大小三个,政务厅长杨嘉新布告谓已交省议会收存,而督军布告则称由朱庆澜携去。8月27日,督军第一次布告:“本日省长离粤,有类私人行动,于大局治安毫无关系。所有本省秩序,仍由本督军完全负责”;第二次布告则谓:“顷闻广东省印经彼携去,似属有心扰乱治安地方秩序。本督军既负有保卫地方之责,自任尽力维持”,“所有本省民政事宜由本督军暂行兼任”。[52]

朱庆澜决意连广西省长一职也辞去,不再卷入西南各省政争漩涡,8月28日,由广州赴香港。粤人对朱庆澜在粤任职评价尚可:“朱氏治粤未满一载,本无荦荦大政可举。但当龙氏据粤满目疮痍,实无法可为解决,乃朱氏敢只身入粤,其胆力最为粤人所佩”。朱庆澜入粤之初,“粤中十室九空,避难者犹怵怵危惧不敢回省。而朱氏徒步游行,遍历街坊衢市劝慰商民,于是民心大定,商场逐渐复业”,“此举尤为粤商所铭感”。自是而后,朱氏在行政上“尚无违忤人心之举”。朱庆澜尤有志振兴教育、实业,凡社会团体,不论其何种庆典,凡有开会柬请必到,到必演讲。对于慈善事业,如孤儿院、教养院、体育会等,则必捐款,“其日与人民接近,故人民亦甚狎之”。至言“操守”两字,朱氏亦颇差强人意。朱庆澜离职前后,“日来各报著之于时评者对于朱氏皆多作嘉许之辞”。[53]旅沪广东人龙裔禧等136人发出电报挽留朱庆澜,称其“莅省以来政绩昭著,物望素孚”,“朱省长于维持危局处,反使教育实业诸政日日进步,已属难能可贵。我粤党派纷歧,朱省长折冲其间,均能相容,尤属难而又难”。请军政府收回成命。[54]

朱庆澜离粤后,广东省议会谢己原、罗晓峰、陆孟飞三议长将省长印信送入督军署,并与督军陈炳焜讨论继任省长问题。陈督军宣称,广东自主,系不承认非法内阁;而在大总统方面,已经声明将来省长问题应由总统解决;《省议会暂行法》并无选举省长的规定。为广东治安起见,不得不暂时处理,总之是在广东人中想出一个相当人物,然后提出讨论。1917年8月28日,省议会议员93人出席开会讨论省长问题,先表决应否由议会选举省长,全体同意。接着63名议员投票选举,陈炯明得6票,唐绍仪得2票,胡汉民得55票当选省长。[55]省议会当即发出公函给督军、各机关,并通电巡阅使陆荣廷及西南各省督军、省长、省议会知照。[56]但是陈炳焜不予承认,而属意由李耀汉担任。陈炳焜派警卫军一营移驻省议会附近恫吓,复以督军名义接管省长公署亲军。孙中山见此即命朱执信与李耀汉密商,饬胡汉民坚辞,并荐李耀汉以代。孙中山、胡汉民再三商请省议会改选肇阳罗镇守使李耀汉继任。李则以肇阳罗职务重要,颇难假手别人,若能兼任原缺,才允就职。陈炳焜督军则主张,省长问题候中央取决。各军官以李耀汉欲以镇守使而兼任省长,与军政、民政分治意旨不符,表示反对。[57]胡汉民向省议会辞职,避往香港。1917年8月31日,大总统冯国璋颁令:广东督军兼署省长陈炳焜请辞兼职,陈炳焜准免本职。特任李耀汉署广东省长。省议员以为民国成立以后粤人为省长者,第一位是胡汉民,第二位是李耀汉,以李为广东人而对其表示支持,1917年9月6日,广东省议会改选李耀汉署理广东省长。[58]

省议会选举出胡汉民为省长而为督军陈炳焜所否决,影响极坏。其后有评论称:“广东省长问题,二年来已发生三次。当民国六年朱庆澜前省长辞职时,省议会议员一致推举胡汉民继任,但由于其时陈前督(炳焜)反对省长由省议会选举,改任李耀汉为广东省长。督军反对省议会选举任用省长,此例一开,于是任命省长问题纠纷遂增多”。[59]

实际上,省长一职的任免权力基本上是在督军操纵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