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精神:文学创作探索与不足

上海城市精神:文学创作探索与不足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城市精神,指的是该城市市民特有的价值理念与精神风貌。对于这一点,上海的作家一方面有独特的感受,他们把笔触伸向上海市民的心灵深处,揭示其与时俱进的进取姿态,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上海的某些独特的城市精神;但另一方面,上海的文学创作在这个问题上也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上海的文学创作近年来出了一些好作品,但不可否认,在表现上海的城市精神这一方面,上海的创作在总体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上海城市精神:文学创作探索与不足

文学创作与城市精神[1]

戴 翊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精神”。所谓城市精神,指的是该城市市民特有的价值理念与精神风貌。上海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城市,作为一个向着“世界级城市”迈进的城市,她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当然是与市民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分不开的。对于这一点,上海的作家一方面有独特的感受,他们把笔触伸向上海市民的心灵深处,揭示其与时俱进的进取姿态,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上海的某些独特的城市精神;但另一方面,上海的文学创作在这个问题上也还存在着一些欠缺。

一、表现上海市民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融入世界潮流的宽阔胸襟

作家们敏锐地抓住了上海市民精神状态的主要特征,即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城市现代化建设,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大上海小说丛书》里的作品展示了新时代上海市民的风貌,这里有冲出传统家庭藩篱,投身金融改革的新时代的女性,有努力拼搏,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分子,有学成归国谋求发展的学子,也有来自大西北投身大上海建设的民工。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长篇小说《上海是个滩》(李春平)中所描写的一群外来民工是有其特殊意义的。他们远离故乡和家人来到上海,以主人翁的姿态全心全意投入了大上海的建设。他们不顾严寒酷暑,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一座座高楼在他们手下矗立起来。他们豪迈地说:上海“就是我们为之流血为之流汗的城市,我们把一切都融进了这座城市里,我们要使我们建造的一座高楼成为经典,我们还要建造一幢精神的高楼,它也将成为经典。这些楼,就是我们人生的纪念碑!”这是何等可贵的参与精神和建设者的情怀!上海本来确实只是个“滩”,海纳百川,人杰地灵,离开整个中华民族的参与,上海也许到今天还是个“滩”,今天来自各地的建设者对此是有着深刻理解的。

长篇小说《汽车城》(殷慧芬)揭示了作品中上海俊友汽车公司取得骄人成就的根本原因:大力改革开放,向世界先进潮流看齐。面对老品牌“浦江牌”汽车将被淘汰的命运,他们在分析了很多国家的汽车工业在战后20年内就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获得突飞猛进发展的经验后,深刻地悟出:中国再不开放是不可想像的。正是在这种理念共识的推动下,上海汽车人倾尽全力发展中德合资的飞云轿车,才赢得了日后的新局面。《汽车城》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不同的质量观念引起的激烈冲突,深刻地展示了上海俊友坚持体现发展现代企业科学眼光的质量精神。俊友的先后两任总经理则顶着“假洋鬼子”、“卖国主义”、“和德国人一个鼻子出气”的指责,坚持质量标准。正是这种现代化大企业不可或缺的质量精神,保证了飞云轿车的信誉和强大的竞争力。上海汽车人对这种理念冲突的正确解决,对于现代大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表现上海市民自觉为推动历史前进而奋争的精神面貌(www.xing528.com)

作家们在改革的时代生活中发现并且通过文学创作塑造了一批能够清醒地感受到历史潮流的涌动,预见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投身这个潮流,以自身的勇气和智慧来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远见卓识者。长篇小说《大上海漂浮》的主人公——金融家沈笑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沈笑澜曾游学欧美,满可以靠着妻子的关系在美国找到一个优裕的位置,但他不愿寄人篱下,而坚决回到大上海来开创天地。凭着现代经济学知识和义无反顾的勇气,他创建了环球证券公司,在金融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富于挑战意识和风险意识,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献身精神。这个人物与一般改革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他具有一种超越个人发展一般模式的人格力量。他把自我实现与历史发展相统一。假如说,他意识到为了“让我真正成为我”,必须挣脱妻子在美国为他张下的保护网,而坚决回国来建立功业,这尚且未突破人生价值追求的一般模式;那么,当他看准时代应该把经济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功能归还大上海,并且以百折不挠的“斗牛士”的精神来投入和搏击这一壮阔的时代大潮时,他就触及了时代的脉搏,洞察到历史的趋向,使自己跻身于推动历史发展的时代先锋的行列。

三、表现上海市民在改革中注重人的发展和时代新人精神建构的问题

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而人的幸福莫过于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满足。因此,改革的成败是同大多数人能否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王小鹰)描写明达厂厂长朱墨在改革中着眼于人的发展,注重人尽其才。朱墨把改革以前死水一潭的生活看成是对人的摧残,这种对人性的压抑,他在“孵化办公室”的几个年头里感触最深。他到明达厂去投入改革固然是由于工厂的需要,但从他个人来说,未尝不是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施展抱负的一个选择。在朱墨的心目中,改革的意义不只在于发展生产和经济,还在于促使人们选择新的、合理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这就超越了一般的改革家在改革中纯粹着眼于促进生产、提高效益的表现。

时代新人的精神建构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当然包括许多方面,但兢兢业业,忘我地献身于人民事业的精神是一个重要方面。上海的各级领导干部中涌现出许多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典型,给广大市民作出了榜样。短篇小说《爱人》(李伦新)就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一位极端负责、拼命工作的人民公仆的动人形象。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冯区长如何工作,却把笔触集中在妻子对他的视线及心理活动上。通过冯区长为了工作牺牲了家庭生活,因为耽误全家团聚而不断向妻子道歉,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却又总是疲倦得悄没声息地一头睡过去等细节,以及在他酣睡时妻子的心理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优秀干部对工作的拳拳之心。

上海的文学创作近年来出了一些好作品,但不可否认,在表现上海的城市精神这一方面,上海的创作在总体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作品能够体现上海城市精神,给读者较大启迪、鼓舞的大作、力作还太少,一些作家对现代生活的感知还非常欠缺,作品的内容过于琐屑,过于“私人化”,缺少洋溢着时代精神的题材和主题。不可否认,有些作品的构思和情节结构是精致的,叙述也是引人入胜的,但在总体上缺少时代感鲜明的人物形象、缺少宏大的气象和震撼力,从这些作品中你难以感受到上海的时代氛围。还有的作家沉湎于过去,充满着怀旧情绪,或者只是看到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某些负面现象,留恋田园牧歌似的农业文明氛围,而对当下上海深层次的历史变迁以及市民精神由此产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塑,缺少丰富的体验和深切的感知。这就不能不影响文学与时代的同步,造成文学在升华市民精神风貌、揭示城市精神方面的贫血,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