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水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关爱留守儿童,建设和谐家园

天水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关爱留守儿童,建设和谐家园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秦州区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进行了普遍调查,并对平南镇、杨家寺乡等偏僻乡镇做了重点调查。(二)教育现状近几年,秦州区各级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取得一定成绩。这虽然解决了留守儿童一时的难题,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在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普遍没有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突显。

天水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关爱留守儿童,建设和谐家园

关爱留守儿童建设和谐家园——秦州区偏远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

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转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而外出务工,却又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偏远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秦州区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进行了普遍调查,并对平南镇、杨家寺乡等偏僻乡镇做了重点调查。

一、秦州区偏远乡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教育现状

(一)基本情况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秦州区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偏远乡村,由于人多地少,山多川少的地理条件和气温的差异等因素,农民发家致富的难度很大,生活十分贫困。在此情况下,外出务工人员比例较大。全区现有16个乡镇,总人口约65万,其中45万为农业人口,有未成年人约12万多人,其中7~14周岁的少年儿童约10.14万人。而每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约10万人左右,占农村总人口的22.2%,由此形成的留守儿童有2万多人。约占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8.8%。从对杨家寺乡的调查来看,全乡20个行政村,总人口16459人,外出务工人员达5000人,其中男3126人,女1874人,占总人口的30.38%。全乡有1所中学,有学生562人,留守儿童263人;有17所小学,有学生1645人,留守儿童821人。合计中小学生2207人,其中留守儿童1084人,占学生总数的49.11%。

(二)教育现状

近几年,秦州区各级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取得一定成绩。如建立了18所“留守儿童之家”等。这虽然解决了留守儿童一时的难题,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在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普遍没有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突显。从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来看,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其子女大多是由祖父母或请他人照料。这样,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根本得不到良好的辅导和照顾。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监管、成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力得不到保障

法律规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大部分孩子一年只能见到父母一两面,有些孩子甚至长年见不到父母,只能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监管。而祖父母等亲属因年长、经济状况、忙于农活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监护上不可能全面周到,由于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卫生保健、法律保护、文化娱乐等方面,不能与常住儿童享有同等权利,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使得他们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主要体现为:法律观念淡泊、纪律松散、厌学逃学、打架斗殴、爱上网、爱撒谎、小偷小摸等。

(三)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祖父母,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能力辅导儿童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加之家境贫困,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家务和农活,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较差的局面。

(四)安全感的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在课余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21%的留守儿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了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18%的留守儿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活动场所,深受某些带有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录像的影响。另一方面,留守寄宿学生受社会不良青年骚扰、勒索、胁迫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的人身安全潜伏着很大危机,成为影响农村留守寄宿生学习生活的一大问题。

(五)性格和行为上的缺失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心理压力大、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是非感模糊、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心理,有较强的孤独感。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缺乏安全感,有些甚至产生了厌世嫉俗的心理,对生活失去信心,选择离家出走、自残等极端的方式。

三、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建议(www.xing528.com)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当前农村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更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建议从以下两方面着力改善。

(一)动员全社会力量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进一步加强基层关工委建设,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关工委组织,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建立爱心捐助机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基金;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动员、组织一批“五老”人员,爱心志愿者,广泛开展“爱心爷爷(奶奶)”、“爱心爸爸(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上缺乏关爱、感情上缺乏寄托、学习上缺乏帮助、生活上缺乏照顾、管理上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

2.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期间,除了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外,也学到了一定的技能、知识。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才资源作保障,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这种人才需求为外出务工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了大好机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出台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有关优惠政策,用政策引导农民工在家门口建功立业,这样既为农村的发展聚集了人才资源,又能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

3.着力消除农民工子女城市就学中的不平等待遇。尽管近年来就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方面,国家出台了许多保护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镇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但一些地方,仍然歧视农民工,为其子女入学设置障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等费用,城市入学难的现象在农民工子女中仍然很普遍。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大力开展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的执法检查,严肃查处乱收费、乱设槛的行为,同时还要倡导学校在学杂费、书费、住宿费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子女一定的优惠,从而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到身边就学。

(二)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农村中小学校应起主要作用。因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着力改变学校的教育理念,使之由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变为追求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上来。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学校不仅应从理念上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弱化统考制度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为农村教育创新留下广阔的空间。有了宽松的环境,农村学校才可能逐渐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机制,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其个性、气质出发,因材施教,把包括留守学生在内的所有孩子一个都不少地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关怀视野内。二是改革不合理的农村教师聘用考核机制,加强农村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三是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儿童因厌学而辍学的现象发生。四是将升学教育与就业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扩大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招生规模,同时由劳动等相关部门免费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为那些不能继续读书的孩子提供就业的知识准备和技能培训,而不是让其放任自流。

2.增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一是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教育的内容,并把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二是在学校所有老师中树立起关爱留守儿童意识,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安全、思想道德、学习等方面的内容素材,加以利用,使各科教学都能起到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素质的作用,同时,这样还可以增加留守儿童的倾诉途径,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置学生心理信箱,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三是学校活动多样化,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如书画展、文艺活动、演讲比赛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3.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构筑温暖的“家”。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应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寄宿条件,同时加强对寄宿学生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代理家长制。动员组织一批国家干部、学校教师、“五老”人员和街坊邻居担任代理家长,引导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留守儿童,使其在做人、学习、生活各方面真切感受到党、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和温暖,自觉地接受监护。

4.学校应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管。农村学校要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把“留守儿童”父母的打工地址、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的住址、联系电话登记在册。同时要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与家长联系,定期进行家访,并作好家访记录,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保持与家长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尝试开展“爱心电话”、“亲情书信”等多种形式的沟通活动,加深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便于引导教育。

总之,希望通过我们对秦州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调查,能够为留守儿童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资料。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十二期乡镇干部培训班

徐元平 秦州区平南镇政府

金 丽 秦州区玉泉镇枣园村

马忠敏 秦州区杨家寺乡政府

指导老师:张成贵 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