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当代文学学术专题研究:评王十月长篇小说《无碑》

中国当代文学学术专题研究:评王十月长篇小说《无碑》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十月的37万字的长篇小说《无碑》,写作于2009年3月10日至5月18日。2011年,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王十月的《无碑》以第46位的身份进入备选作品名单。显然,这是一部反映打工者生活的小说。小说《无碑》的主人公老乌,本名李保云,因为脸上长了一块乌黑的胎记,被工友戏称为老乌。后被骗南下,参加传销活动,不久,国家宣布传销为非法活动。老乌惨遭招工骗局,陷入病困交加走投无路的绝境,是黄老板伸出援手。

中国当代文学学术专题研究:评王十月长篇小说《无碑》

王十月的37万字的长篇小说《无碑》,写作于2009年3月10日至5月18日。《无碑》杀青以后,分别由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9年出版,《中国作家》2009年第9期刊载。本论文所有引文页码均系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该小说的页码。

《无碑》问世以后,入选《中国日报》评选的“2009年度10大好图书”,“过去十年中国文学十五部佳作”(排第九名)。2011年,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王十月的《无碑》以第46位的身份进入备选作品名单。

《无碑》扉页上的题记非常醒目——“谨以此书献给‘中国制造’的奇迹的创作者,以及为此付出的青春与梦想……”显然,这是一部反映打工者生活的小说。

小说《无碑》的主人公老乌,本名李保云,因为脸上长了一块乌黑的胎记,被工友戏称为老乌。1992年老乌从家乡湖北烟村来到南方打工。因长相丑陋,一直找工无着,后饿倒在小村瑶台,受农民企业家黄叔一饭之恩,两人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友情。随着黄叔作坊鸟枪换炮,工厂规模一日日扩大,老乌也做到总务总管之职,后因在一次罢工事件中,遇到两难抉择,内心不安,故辞工以作自我惩罚。于是,他又开始了艰难的找工历程。后来他做过杂工,当过主管,罢工回家后养猪致富梦破碎。后被骗南下,参加传销活动,不久,国家宣布传销为非法活动。在山穷水尽之际,在黄叔的照顾下他做起了二房东,后又做二手家具店小老板。期间,一位南漂的画家刘泽走进老乌的生活。在和刘泽的交往中,老乌认识了一批文化人,当年的书法梦重新被唤醒,老乌开始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书法修习中。刘泽又介绍老乌看了许多启蒙性的书籍。老乌开始由一个普通的打工者,转变为一个心中有着明确理想的理想主义者,并由对一己命运的关心,上升到对瑶台,对他们这个打工者群体,对这一代人归宿的关心。

房地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着,瑶台的拆迁工作,也轰轰烈烈地展开。在瑶台打工生活了十多年了,如今的瑶台,却再无他的立足之地了。一次酒醒过后,老乌看见瑶台的墙上写满了“拆”字。老乌接过了写“拆”字的工人的大刷笔,一路在瑶台的墙上写“拆”字,写到黄氏宗祠时,老乌写下了“不拆”两个字,大笑而去,不知所踪。此后,刘泽举办了个人画展:《中国梦——刘泽油画展》,一共展出他所画的九十九幅油画,原本计划的第一百幅是画老乌,现在来不及了。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画农民工时,刘泽回答说:“我熟悉他们,他们的朴实、忍耐、善良感动了我。”再问他对农民工兄弟有什么话要说的时候,刘泽说:“我没有资格对他们说什么,站在他们面前,我只感觉到自己的卑微与渺小。”(p.308)此前,刘泽对老乌说:“历史记得的是英雄与伟人,你们这个群体,是没有碑的,我这也算是用自己的方式,为打工这个群体立一座碑。”(p.257)

这是一部关于正义,关于善良,关于爱,关于青春与梦想,关于苦难与苦难中人性伟大之光的小说。作者试图用这部小说,为这一代人树碑的意图显而易见。王十月说:“在写这部书前,我在纸上写下了一些词:正义。善良。坚守。青春。梦想。苦难。理解。宽容。爱。”[100]小说中的老乌一直坚守着自己朴素的为人理念,“为人做事,但求无愧于心”。而他的命运,也因此跌宕起伏。《无碑》通过对老乌道德的坚守和精神的困境,全面展示了中国社会变迁当中打工者不得不经历,也不得不面对的多种复杂关系,所涉及的生活内容无不充满灵魂折磨和血肉创痛。老乌惨遭招工骗局,陷入病困交加走投无路的绝境,是黄老板伸出援手。从此,对于老乌来说,黄老板就有了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资方老板,另一方面,他一直是有恩于老乌的“黄叔”。这种复杂的双重关系令老乌经历了巨大的道德困惑与情感折磨。这使得老乌在工人维权斗争中陷入两难困境,并且直接导致了老乌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黄叔生病后,他心急如焚,并积极调停黄家父女之间的矛盾。在基德厂,他一个人的罢工最后无果而终,也是为了报答林小姐的知遇之恩。在黄叔的工厂做总务主管,在这个“三年总务头,一座小洋楼”的肥差上,他没有贪财一分一毫,而是竭力改善工友们的伙食。他收养工友的弃儿,乔乔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黄叔只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想收养乔乔并给老乌十万元补偿,拒绝黄叔的要求,让他内心非常煎熬。美国的“9·11事件”让他心里感到难受,一是为在那场灾难中死去的人们,再有就是为那些在事件中欢呼雀跃的同胞们。他关心照顾打工妹阿湘,并且救了她一命。当阿湘悄然离开,他又无怨无悔地一个人抚养乔乔。后来,阿湘来要回孩子,他收敛个人的情感,无私地将孩子送回给他妈妈。曾经的工友阿霞带着一双儿女余欢、余乐来投奔他,他没有拒绝,并且为这两个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四处奔波。他被推荐参加“十佳外来工”评选,有人暗中使坏,他并不在意。落选了,他坦然接受。打工作家子虚也落选了,老乌却心生遗憾。王十月说:“当老乌用他的善良、宽容与爱,让自己站立起来,站成一块碑,站成一个大写的人字时,他脸上的那块胎记,将丝毫无损他的荣光与魅力。”[101]

小说中的老乌、李钟、王一兵、周全林、阿霞等毫无疑问是农民工的杰出代表。2009年年末,“中国工人”作为唯一的群体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当年年度人物。《时代》周刊刊发了四名在深圳的打工者肖红霞、黄冬艳、邱小院、彭春霞和他们简短的故事,并评价称,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韩方明先生说:“这一评价在后来的各种评论中获得了肯定。这里没有权钱交易,也没有财富的显摆,只有对劳动者的尊重。”[102]

《无碑》能够在读者中产生巨大的反响,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小说的艺术成就,可圈可点。作品从主人公老乌1992年到瑶台打工写起,一直写到2007年。小说中的时间线索十分清楚。作者在正式叙述主人公南下打工之前,还追溯到了故事发生的前四年,也就是1988年,干支纪年戊辰,龙司是岁。也就是说对本篇人物的前史作了一个简单的叙述。接着,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一一道来。如“时间一晃到了1992年”;“现在,让大家随我的叙事,回到1993年底”;“老乌再次来到瑶台,是公元1998年初春”;“然而只是眨眼间,就是2000年了。生活的变化,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转眼到了公元2003年农历新年,干支纪年癸未,羊司是岁”;“转眼到了2006年底”“这一年,老乌的经济收入不错,就把二位老人接来一起过年(2007年春节)。”

王十月喜欢用“后来”、“多年以后”、“许多年以后”等词语来交代故事时间的起承转合,比如,“多年以后,老乌还记得阿霞回家那个清晨,老乌到村口送阿霞,阿霞瘦小的身子埋在包里”。(p.19)“后来老乌才知道,他一个电话,给了老板解决危机的时间。”(p.71)“后来,老乌想,他是幸运的,加入传销组织,成为受害者,却并未去害人。”(p.126)“多年以后,老乌一直记着李钟那句话:‘不要挡住我的阳光’”;(p.71)“依然是在多年后,老乌结识了租住在瑶台的画家刘泽,才明白,从前云涌的水是石绿色的”。(p.4)

小说中偶尔使用的插叙、预叙,也是传统中国的写作技法。比如,插叙,“叙事到此,有个插曲要交代”。(p.52)

再如预叙,“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改变了老乌的看法,那时他才打心眼里服气黄叔,觉得黄叔当真是一条老狐狸,老谋深算。当然,这是后话,此时不提”。(p.41)再如,“这次老乌没有见着林小姐,他顺利地结了工资,拿着行李离开了基德厂。而这一别,要到多年以后,老乌再次听到有关林小姐的消息,才断断续续对林小姐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当然,这是后话”。(p.115)

作者在关于小说的缘起和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的叙述,也很有中国传统小说的意味。讲到小说人物,作者写道:“其中人物,大抵都有原型,有些人,甚至连姓名都未更改,不过事情却未免虚构,或将张三李四王五之事,合为一人,或将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各地,化为一处,因此,若有读者诸君,欲对号入座,或索隐求证,自然徒劳”。(p.3)(www.xing528.com)

“以上,说了老乌来瑶台前后的一段生活。因了往后的林林总总,都是发生在瑶台一隅,为了让读者心中有数,读来不至于糊涂,现在,先不叙事,介绍一下瑶台的地理。……”(p.26)作者从容不迫,徐徐道来,别有一番风味。

小说在衔接和过渡上,也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叙事方式。如,“老乌一觉醒来,已是次日上午九点”。(p.70)“是夜,老乌辗转难眠,一次次设想明天和阿梅见面的情形。……实在无法入眠,老乌干脆起床,提笔练字平复心境。……不觉东窗欲白,乘着晨光,在工业区街道上,伸手踢腿,呼气吸气,顿觉精神焕发,一点也未整夜无眠而疲倦。”(p.292)

《无碑》的叙事针线绵密、紧凑,在上下文衔接处,甚至语言都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再版,如“说话间,春节就到了。这是老乌在外过的第一个春节”。(p.19)“老乌一觉醒来,已是次日上午九点”。(p.70)、“兄弟二人相拥而别,颇为凄凉”(p.99)、“说话间,又到出粮时,厂里放假。”(p.101)“老乌一宿无眠,脑子里乱七八糟,次日天刚亮,便去做卫生,不料阿霞早已起床在拖地。”(p.187)

王十月很佩服已故作家汪曾祺,很喜欢用一些短小精悍,富有韵味的句式,下面一些句子就是如此:“老乌是头次到子虚的租屋,没想到,子虚这本市小有名气的作家,居然租住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单间,室内一床、一椅、一台电脑,如此而已。”(p.196)再如,“李钟叹息:‘几年不见,我是越发的敬你。世道变了,人心变了,但不变的是你老乌’”。(p.203)“乔乔倒是越发聪明懂事,每当老乌心里不高兴时,他就会做出一副小可人样,偎在老乌怀里,老乌的心就被爱意融化,看老乌心情好时,又皮实得不行,什么坏事都敢做。日子就这样过着,似乎不咸不淡,又似乎精彩纷呈。”(p.256)

小说结尾部分,这样写道:“老乌刷得性起,一路刷将过去,不觉到了黄氏宗祠。……说罢,把那油漆桶和刷子扔在地上,一路大笑而去。”(pp.307-308)看来,王十月的小说创作明显地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技法。

小说中反映的生活内容虽然比较沉重,但是还是有一些富有诗意的描写片段,显现了王十月的文字功底:“立春过后,天一日日热起来,高大的木棉树谢了红装,换一身新绿,木棉的绿一日日深浓,待到木棉桃熟时,整个瑶台,好长一段时间都被纷飞的棉絮烦恼着,木棉花絮像柳絮样漫天飞舞,只苦恼了那些开大排档的,得拿罩子罩住菜,不然,一会儿工夫,菜上就落满白絮。”(p.46)

为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小说中成功运用了象征手法。胎记在这部书里是一个象征。李钟对老乌说:“脸上长了胎记不可怕,别让胎记长到心里。”(p.76)乔乔经常犯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在小说中,又是一处象征,象征着这一代人对环境的不适应。搞电脑培训的唐老师说:“过敏其实是人的身体对所在环境不适应的一种表现。作为打工人的下一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寓言了一代人的命运。”又说:“过敏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对什么都不过敏,对什么都麻木。”(p.175)瑶台的标志之一,矗立在桥头百来年的那两棵榕树最后被挖走,那座最终免除不了被拆除命运的黄氏宗祠,都象征着在当代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这一代人所付出的代价。还有贯穿在小说中的几段关于华夏民族创世纪神话,如“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都将引导读者去触摸看似平常的生活流下面,所蕴藏的精神空间和象征意义。

《无碑》也有借鉴外国的小说叙事手法。阿湘想要回她的儿子乔乔,但是老乌拒绝了。老乌说“谁也别想把乔乔从我身边带走”。于是,老乌一路狂奔,他“跑过第二工业区跑过云瑶桥跑过瑶台的亲嘴楼跑过时间跑过空间,老乌不停地跑,不停地跑,感觉自己越跑越快越跑越轻感觉自己是那追日的夸父想把太阳抓住老乌在跑在不停地跑感觉自己是那填海的精卫鸟在沧海与苍山间以微木填沧海老乌不停地跑跑到后来已经是在飞他看见了进入天堂的路口那是瑶台是瑶池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是天上人间是人间天上那里有七宝琉璃黄金铺地佛光普照水银泻地那里是所有白光的来源老乌就迎着那白光像出膛的炮弹弹射过去……”(p.295)

以上这段不加标点的长句子,出色地表现出老乌内心活动和心灵的挣扎,跟国外的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很相似。

著名作家陈建功谈到他对未来的打工文学的希望时,说过一段话。他认为这种文学“不应仅止于悲苦的揭示与惨烈的展示,而更应从中挖掘人性的光辉与人生的启示;文学也不应只停留于故事的陈述与遭遇的诉说,而更应为时代的画廊奉献新的人物和新的情感世界;文学也不应只满足于陈旧的表现,而应借鉴中外文化的艺术成果,特别是从民间叙事中找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的叙事特色,熔铸百家,自成一家,营造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103]令人欣慰的是,王十月在这些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

《无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这跟王十月的指导思想有关。他在小说的《后记》中写道:“我不反对有人去写小情小调的文学,写自我关怀的文字,但我一天比一天意识到,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一种大情怀的文字,有着度己之外更兼度人之心的文学,这就是我所谓的大乘文学。”(p.311)他关于“大乘文学”的说法,很值得读者玩味。有研究者认为,阅读《无碑》以后就会发现,打工是小说的大背景,底层为小说故事的大框架,世情叙事是它的主体和核心。“《无碑》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用自己扎实的文本,通过日常生活的叙事描写‘人情’和‘世态’,有力地显现了当代世情小说超越于底层小说的个性建构取向,不仅是世情文学的主要标志,而且奠定了底层文学朝着日常化和世情化方向发展的走向。”在王十月的数部小说中,“最具中国世情形象化的作品,最有潜质成为具有较高思想深度的小说应该是他的长篇小说《无碑》,从某种意义上讲,《无碑》超越了底层世俗的价值,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道德:人情之美与生命叙事。”[104]另一位学者,则相信“《无碑》和老乌,最终一定会在一个‘无碑年代’中留下自己的名字,而历史,能够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被铭记,这是属于文学的光荣。”[105]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央视新闻主播白岩松对中国工人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评论:“一方面为中国工人被世界尊重感到骄傲,也感到中国工人配得上这份骄傲。而另一方面也在想,为什么是《时代》周刊,而不是我们自己给予这份评价跟尊重呢?”[106]幸好,我们有个王十月,他的小说《无碑》为这些千千万万、默默劳作的打工者建造了一座纸上的纪念碑。我想,这就是《无碑》存在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