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舆论对个体的影响:青少年发展研究成果

网络舆论对个体的影响:青少年发展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的网络热点事件已在不同程度上说明了网络舆论对个人心理与行为以及个人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从总体来看,网络舆论对公众的影响较大,且以积极影响为主。

网络舆论对个体的影响:青少年发展研究成果

很多国内外重大事件大多能通过网络引起大众广泛的参与和讨论,使网络成了一个“意见自由市场”。近几年的网络热点事件已在不同程度上说明了网络舆论对个人心理与行为以及个人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

此次调查表明,有21.9%的网民认为,网络舆论对社会公众的影响非常大;55.3%的网民认为影响大;20.1%的网民认为影响一般;2.2%的网民认为影响很小;0.6%的网民认为没有影响。同时,在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55.5%的网民认为,当前我国的舆论对公众的影响是积极和消极相当,34.7%的网民认为积极大于消极,9.8%的网民认为积极小于消极。从总体来看,网络舆论对公众的影响较大,且以积极影响为主。从影响范围来看,网络舆论对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6.2%的网民认为网络舆论对家庭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44.1%的网民认为网络舆论对工作或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6.9%的网民认为网络舆论对人际交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1.9%的网民认为网络舆论对个人消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9%的网民认为网络舆论对个人爱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对个体态度的影响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以态度(attitude)为基础的。外界的事物会对人的态度产生影响,态度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心理学中,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内在的和相对稳定的评价性心理结构,它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为基础,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一定程度的喜好(积极/肯定)或厌恶(消极/否定)的情感,并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导向作用[1]。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重要成分组成,认知成分指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想法,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和评价,行为成分指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具体行为或行为倾向。

(一)网络舆论对网民认知的影响

1.网络舆论对网民自我认知的影响

此次调查表明,9.1%的网民认为网络舆论对自身认知非常有帮助,72.4%的网民认为有一定帮助,15.9%的网民认为帮助不大,2.5%的网民认为没有帮助,从整体数据来看,网络舆论有助于网民对自我的认知。这种对自我认知的改变不仅表现在网络交流可以让人们反思自己已有的价值观,也表现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人们调整自己的观点。当网络舆论中所表达的观点与自身不一致时,有68.0%的网民会“适当调整自己原有的观点”,有29.2%的网民会“坚持自己原有的观点”,还有一小部分网民会“顺应网络舆论”。

2.网络舆论对网民社会认知的影响

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和交流观点对网民对社会的认知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次调查数据表明,当问到“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和交流观点时,您对社会的认知有哪些方面的变化”,49.3%的网民认为,网络交流可以使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更加客观。

网络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满足了人们表达民意的需要,通过网络舆论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民生、司法、反腐等社会热点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态度或看法,这其中,混杂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声音,各种价值观交织在一起,人们可以听到与自己相同或截然相反的意见。因此,一方面,网络舆论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另一方面,各色信息使得人们很难做出自己的判断,也让人们很难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

(二)网络舆论对网民情感的影响

网络环境影响了网民的情感表达方式。由于社会中的矛盾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及时化解,民众表达民意的渠道有限,或者有一部分网民在现实社会中遇到一些挫折,就会将网络作为发泄个人情绪的窗口,网络就成了网民排解个人情绪的途径。尽管在网络中的个人情绪的发泄容易造成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但对个人心理压力的调节还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网络舆论的客体都是来自于现实社会中,因此网络舆论是现实社会舆论的折射,网民的过激言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种种不满的补偿性宣泄。

参与此次调查的网民在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的同时,都受到理性情感因素的影响,并且大部分网民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当问及“如果您在网上发表观点或评论时,您会宣泄个人的情绪吗”,有20.2%的网民认为自己在网上发表观点时不会进行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部分网民对自己在网络上的情绪表达都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适度宣泄占38.0%,轻微宣泄占39.4%,强烈宣泄只占2.4%。这其中,学历层次越高,在网上发表观点时的宣泄程度越高,其中又以本科学历的学生宣泄程度最高。原因可能是,大学时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最终确立及实践的关键期,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感、正义感和日益增长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情绪表达包括了道德性宣泄、愤懑性宣泄和无聊性宣泄等。

(三)网络舆论对个体行为意向的影响(www.xing528.com)

态度具有对行为的动力和指导作用。态度的行为意向成分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但意向还不是行动本身,而是做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性。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会对人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此次调查显示,当问到“您在现实生活中会按照网络舆论中所宣传的观点和方式去实践吗?”,70.4%的网民回答“有时会”;26.2%的网民表示“不会”;有3.4%的网民回答“肯定会”。尽管网络舆论会对行为意向而不是具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但应注意引导网络舆论的导向,加强网络舆论监管,防止网络舆论误导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

二、网络舆论对个体思想的影响

态度使得人们对社会事件形成反应,产生思想。思想是一种社会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思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反应。正确积极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错误消极的思想则起阻碍作用。由于思想的作用,人们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参与愿望,他们希望凭借网络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感受参与的快感,甚至有人希望以此来成为舆论的领导者、中心者。因此,这种欲望导致他们成为舆论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受到舆论的重要影响。

个人在参与舆论信息讨论时,自身与社会的距离实际上是在渐渐缩短。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来填充自己的信息库,同时,网络又给他们提供一个生动的思想平台,帮助其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模式。当网络的正面信息成为主体的时候,网络舆论可以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则有助于个人和网络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的氛围,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网络虽然可以作为一个正面的平台,但是也不乏消极、不良舆论信息的传递。网民也许会从那些负面信息中得到思想上的误导,产生不好的状态,甚至变得焦虑、抑郁。当下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多元性、丰富性、鱼龙混杂,既提供给个人海量的信息,也有许多消极因素的混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双重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网络这个媒介来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深入了解人们的思想,帮助个体构筑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三、网络舆论对个体伦理道德的影响

人类社会中,伦理道德问题是一个颇为普遍的问题。它和社会、人生的许多方面都有联系,且层次极为丰富。举凡社会人生的权利、义务、责任、财富、情感等所有涉及人间关系的问题,都摆脱不了和伦理道德问题的干系。网络舆论通过新科技、新技术,能快速地传递社会和国家的重大信息,从而对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影响。

(一)网络舆论对个体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

网络舆论有时是一个正面的平台,它可以帮助人们达到道德共融。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人们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国际、国内时政大事,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社会领域的焦点、热点问题等都会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他们借助于网络舆论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心,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和态度。网民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彼此之间更易沟通和交流,更易就某一热点事件达成共识。在广阔的网络空间,网民对各种新闻事件充分自由地发表言论,更是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一种新的对话空间。网络舆论作为社情、国情和民意集中反映的重要方式,不仅扩大了人们的知情范围,也让人们代表自己对各种利益进行诉求,体现了个人对国家政策、公共事务、社会世情等种种事项的情绪反应和态度意见。

(二)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网络上各种思潮泛滥,不同的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开始以网络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网络舆论在给个人的伦理道德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新科技的传播技术实际上是加强了人的思想分化,而不是融合了人的思想。虽然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很容易找到和自己思想、观念一致的信息与支持者。但在开放的网络舆论中,个人对公共事件形成的情绪、态度和意见是在网民分化的作用下发生的,置身其中的人往往倾向于把群体意见的力量夸大,反对其他群体的意见,很容易形成极具差异和对峙的“舆轮联盟”。如:“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中,有的网络舆论一边倒地同情死者,但其他的网络舆论却认为这样的恶少罪有应得,对前面来了个惊天大逆转。

但最值得深思的是“小悦悦事件”。广东佛山小悦悦被撞事件,7分钟内有18人路过,却无一人伸出援手。此事引发人们对道德的深思,所有人都在讨论道德底线沉沦的话题。有人探讨“人性”,认为人性的冷漠和残忍已经渗透到骨髓里,该如何拯救这些冷漠的灵魂才是当下最该讨论的问题。有人探讨“道德”,认为之所以出现令人为之震惊的小悦悦事件,是因为人们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本能,人无恻隐之心就不能算是有道德的人,而没有道德的人从本质上说就不能算人。因为道德是人的灵魂。不能说我们国家不重视道德教育,但是在应试教育下,很多人被培养成了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最终,社会上讲好话、讲动听话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干实事、干好事的人却越来越少。因此要还原道德教育的本质,开展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和关爱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