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基础状况诊断与发展目标确定

学校基础状况诊断与发展目标确定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学校基础状况的诊断与发展目标的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一是组成专门小组,研究和构建“学校基础状况诊断评估指标体系”。表9.1学校基础状况诊断评估指标体系续表续表注:带☆的内容按相关文件评价。

学校基础状况诊断与发展目标确定

第一节 学校基础状况的诊断与发展目标的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

一般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主要有:法律法规政策的管理,包括贯彻实施、制定发布、监督促进等;事业发展的管理,包括规划制定、标准设置、计划执行等;教育资源的管理:包括人、财、物、信息的统筹、调剂、培育、使用等;人文环境的管理,包括教育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创建、营造和设立。通过科学的管理,使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得到贯彻执行;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得到协调发展;全体学生健康成长,教师队伍富有生机;教育发展和育人成才的环境得到优化

从我国实行的教育制度与行政区域内教育管理的职能来看,一定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实际上面对的是各种形式、各种类别的教育及与之相应作为实体存在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校。而且每一种类别的教育其学校设置也是呈现群体性和层次性的。比如,高等教育,在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内,多者几百所,少者几十所。按办学定位能级结构(即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技开发等方面所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能量级别)又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等各个层次。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发展历史、资源条件、服务区域及政策享受等情况的不同,呈现的状态也是不同的。所以,一个行政区域内,从类别来看,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等几类,且每一类教育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要求;从每一类教育的群体来看,在同一系统的比较中,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和分层次性。如果采用同一个标准、同一把尺子进行统一管理,既不科学,也太粗放,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科学管理的要求,实施按类别分层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对学校的分层次管理,需要做好前期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重点有五个方面:构建诊断评估的指标体系;开展评估,摸清各个学校的基础状况;按照现状确定学校层次;指导各个学校根据整体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制定分层次管理的行动计划

一是组成专门小组,研究和构建“学校基础状况诊断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因素确定,要根据诊断评估的目的要求,力求全面而科学,能反映客观情况;分值的比例要以体现评估的中心目标而设置。指标体系基本确定后,要进行试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而后公布使用。具体内容一般如表9.1所示。

表9.1 学校基础状况诊断评估指标体系

img73

续表

img74

续表(www.xing528.com)

img75

注:带☆的内容按相关文件评价。

二是组成评估小组,对行政区域内的各个学校进行“学校基础状况的诊断评估”,摸清家底。评估小组的工作任务有:就学校自评情况进行核查;要至少召开四个座谈会:领导班子座谈会、教职工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社区(村)座谈会,全面听取情况反映;评估情况汇总及反馈;探讨存在问题的整改思路;指导学校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形成书面评估报告。接受评估学校需提交下列材料:(1)自评报告。自查自评报告内容包括为:①学校概况;②自评情况分析,包括基础条件为分析,学校管理状况分析,相关工作状况分析,社会评价满意度分析;③主要成绩(特色)与经验;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改进策略;⑤学校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定位。(2)自我评估分析表。(3)近五年学校成果汇编。

三是评估小组材料汇总,根据评估情况,确定学校层次等级。把相同等级的学校组合成管理组,构建起同水平学校探讨和研究问题的平台,形成同层次学校的比照性结构体系。也为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提供现实依据。

四是指导学校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简称SDP,又可称为学校蓝图、学校远景计划、学校战略规划等。它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由一些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提出, 90年代,英国科学和教育部颁发了《学校发展规划实践指南》,从而使SDP项目在英国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校管理改革项目。随后,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美国等国家也开始推广这一项目,使其产生了持续的国际性影响。所谓学校发展规划,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计划的要求,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系统地分析学校的原有基础及学校所处的环境,确定学校未来三至五年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发现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并通过目标和价值的引导,促使学校挖掘自身潜在的资源,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这里有几个要点:第一,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形成的。包括校长、教师、投资方、社区成员、学生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地方教育官员等的共同参与;第二,学校发展规划是立足于学校实际制定的学校发展的行动计划。建立在对过去的诊断和分析基础上,体现了对未来的预测和憧憬。规划的过程是动态的实施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第三,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它主要是通过成功地应对教育改革和变化,满足学生的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水平,推动事业的发展。

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可分为:学校的现状分析、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实施系统和保障系统等几个部分。其中,现状分析是学校规划制定的现实依据;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政策依据;学校发展目标主要由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两方面构成,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需要分阶段实现,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实施系统主要是选择确定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包括确定具体目标、具体任务、实施步骤等,是落实学校发展目标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保障系统主要分:组织保障(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队伍保障(师资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条件的保障(设施、设备,财源);制度保障(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

为了保证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需要通过专家组的论证和审定。专家组成员可由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社区领导、当地政府部门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主要审定学校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的衔接度,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关联度,学校总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各项措施与目标达成的适应性,优先发展项目安排的可行性,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评审程序为听取校长的汇报;提问答辩;形成评审意见(原则通过、条文修改、文本修改)。

五是制订分层次管理的行动计划。要把五年发展规划中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化为可执行的行动计划,这是贯彻落实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在制订行动计划时,要把发展项目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要选择对学校能产生关键影响的项目,并确定为优先发展目标。目标应具有挑战性并且可以实现,要尽可能具体化,可测量,可检查,可评价,时限确定,有清晰的成功标准。行动计划一般要构建两个系统:一是支持保障系统,包括达成目标所需的思想保障系统、组织保障系统、队伍保障系统、制度保障系统、经费和条件等保障系统;二是反馈调控系统,建立反馈网络、反馈渠道,并建立有效的调控、监督机制。

除了这五个方面的工作以外,要高度重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的问题。观念是行动的基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执行力也会不断提升。另外,还要重视人员培训的工作,熟练程序和要求,提高操作技能,减少工作误差,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