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祥瑞思想与陈宝信仰-汉水文化研究

古代祥瑞思想与陈宝信仰-汉水文化研究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宝信仰与古代祥瑞思想夏日新陈宝信仰曾长期在我国汉水流域流传。它是怎样产生的,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在其信仰背后,又反映中国古代的什么思想?正因为陈宝得之于天,所以历代以祭天之礼祭祀陈宝。所谓“其光景动人民”,当就是指陈宝信仰具有广泛的群众影响,而“节来一祠”,则是指在陈宝神降临时进行祭祀。但不久又重新恢复雍五畤及陈仓陈宝祠祭祀。但陈宝信仰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容易产生各种传说。

古代祥瑞思想与陈宝信仰-汉水文化研究

陈宝信仰与古代祥瑞思想

夏日新(1)

陈宝信仰曾长期在我国汉水流域流传。它是怎样产生的,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在其信仰背后,又反映中国古代的什么思想?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陈宝信仰的由来

关于陈宝信仰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封禅书》:“作鄜畤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陈宝。”《史记·秦本纪》载其事谓:“文公十九年(前747),得陈宝。”《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宝鸡祠在岐州陈仓县东二十里故陈仓城中。”

陈宝得名有二说,一是孙吴时韦昭谓:“在陈仓县,宝而祠之,故曰陈宝。”(2)另一是近人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陈宝说条载:“秦所得陈宝,其质在玉石间,盖汉益州金马碧鸡之比,秦人殆以为〈周书·顾命〉之陈宝,故以名之。是陈宝亦玉名也。”《周书·顾命》中所载陈宝,古注疏家皆作陈列宝器解,王氏释为宝物之名,言之成理,然王氏谓其为玉名,则有未当。陈宝的传说与古人对流星神的崇拜有关,《晋书·天文志》中载:“流星之类有音,如炬火下地,野雉鸣,天保也,所坠国安,有喜。”所谓陈宝也即天保,杨雄《校猎赋》有“追天宝,出一方”,应劭注谓:“天宝,陈宝也。”晋灼注谓:“天宝,鸡头人身。”(3)汉书·郊祀志》注引苏林释秦文公所得陈宝谓:“质如石,似肝。”可见其质地与陨石无异。

正因为陈宝得之于天,所以历代以祭天之礼祭祀陈宝。秦以太牢祠之,(牛、羊、豕三牲齐备为太牢),汉沿其旧。故后来马端临指摘说:“至于鄜畤陈宝之属,则皆秦中小神之为淫厉而惊动祸福者,秦人无知,亦为立畤而同于诸帝之祠。”(4)实际上,与诸帝之祠相比,陈宝之祠在民间影响更为强烈。《汉书·郊祀志上》载:“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唯雍四畤上帝为尊,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若陈宝,节来一祠。”所谓“其光景动人民”,当就是指陈宝信仰具有广泛的群众影响,而“节来一祠”,则是指在陈宝神降临时进行祭祀。如《史记·封禅书》所载:“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秦时陈宝神降临次数没有记载,但在西汉初年到成帝近200年间,就有百余次之多。《汉书·郊祀志下》载刘向向成帝问谓:“及陈宝祠,自秦文公至今七百余年矣,汉兴世世常来,光色赤黄,长四、五丈,直祠而息。音声砰隐,野鸡皆雊。每见雍太祝祠以太牢,遣候者乘传驰诣行在所,以为福祥。高祖时五来,文帝二十六来,武帝七十五来,宣帝二十五来,初元元年以来亦二十来,此阳气旧祠也。”武帝在位不过五十余年,而竟有七十五次之多,这恐与武帝喜好神仙方术之事,臣下投其所好有关。

成帝时,在长安定南北郊祭天,遂废秦及汉高祖在雍所立五方帝之祭坛,陈宝祠也一并废除。但不久又重新恢复雍五畤及陈仓陈宝祠祭祀。“天子复亲郊礼如前。”(5)后世虽然陈宝祭祀的规格有所降低,但陈宝祠一直存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还因陈宝之瑞,将陈仓改名为宝鸡。(6)

二、叶公、刘秀与雌雄陈宝的传说

《史记·封禅书》谓陈宝神来时“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这里的雄鸡,当是指陈宝声若雄鸡,与陈宝为雌雄无关。但陈宝信仰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容易产生各种传说。或许是此处的雄鸡记载为附会雌雄陈宝提供了引子。很可能在秦时即已产生相关传说。《艺文类聚》卷九十引《列异传》说:“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得物,若羊非羊,若猪非猪,牵以献穆公,道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蝹,常在地食死人脑,若欲杀之,以柏插其首。蝹复曰:彼二童子名为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陈仓人捨蝹逐二童子。童子化为雉,飞入平林。陈仓人告穆公。穆公发徒大猎,果得雌,又化为石。置之汧、渭之间,至文公为立祠,名陈宝。雄飞南集,今南阳雉县其地也。秦欲表其符,故以名县。每陈仓祠时有赤光,长十余丈,从雉县来,入陈仓祠中,有声如雄雉。”虽然秦穆公在文公之后,此处所载与史不合,但此说还见于它书。《汉书·地理志上》南阳郡雉县条顔师古注谓:“〈太康地志〉云即陈仓人所逐二童子名宝鸡者,雄止陈仓为石,雌止此县,故名雉县,疑不可据也。”《太康地志》所载陈仓陈宝为雄,南阳为雉,与《列异传》所载陈宝雌雄正好相反。但都谓秦时南阳已置雉县。此事也见于《搜神记》,所载大同小异。

雌雄陈宝传说产生后,就有雌雄陈宝拟人化的传说。《史记·封禅书》《集解》引臣瓒语谓:“陈仓县有宝夫人祠,或一岁二岁与叶君合。叶君神来时,天为之殷殷雷鸣,雉为之雊也。在长安正西五百里。”这里的叶君神就是被附会为雄雉神,《史记·索引》引《列异传》对其有详细记载:“陈仓人得异物以献之,道遇二童子,云:‘此名为媦,在地下食死人脑。’媦乃言云:‘彼二童子名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伯。’乃逐童子,化为雉。秦穆公大猎,果获其雉,为立祠。祭,有光、雷电之声。雄止南阳,有赤光长十余丈,来入陈仓祠中。”《集解》释谓:“叶,县名,在南阳。叶君即雄雉之神,故时与宝夫人神合也。”《风俗通义》卷二叶令祠条载:“谨按〈春秋左氏传〉:叶公子高,姓沈名诸梁,古者,令曰公,忠于社稷,惠恤万民,方城之外,莫不欣戴。”楚惠王时,白公胜作乱,叶公与国人平定叛乱,迎接惠王重新登位,协助治理国政。晚年退居叶地,死后百姓为之立祠祭祀。《战国策·楚》载:“昔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相先君以掩于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威播于诸侯,当此之时,天下莫敢以兵南向。”《列异传》所载叶君,或即此人。

东汉以后,将光武帝刘秀附会于陈宝的记载多起来。《水经注·淯水注》载:“关水又西南迳雉县故城南,昔秦文公之世有阳伯者,逢二童曰舀、曰被。二童,二雉也。得雌者霸,雄者王。二童翻飞,化为双雉。光武获雉于此山,以为中兴之祥,故置县以名焉。”雉县置于秦时,并非东汉新置,《水经注》此处有误。但将刘秀与陈宝相联系的并不仅是《水经注》,《宋书·符瑞志》在载雌雄陈宝故事后,谓“雄南飞集南阳穰县,其后光武兴于南阳。”刘秀虽然是西汉宗室后裔,但“九岁而孤”,“性勤于稼穑”,(《后汉书·光武帝纪》)社会身份地位并不高。他有着强烈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愿望,《后汉书》卷15《邓晨传》载:“王莽末,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光武戏曰:‘何用知非仆邪?’”光武以谨厚著称,此处虽为酒后戏言,实际上也反映了他内心欲光复汉室刘家帝业的心愿。刘秀后来起兵,也是信宛人李通所说图谶。(7)甚至他后来登上帝位,也与民间流传的赤伏符有关。(8)因而东汉一代,图谶学说十分流行。《后汉纪》卷十八载:“王莽篡位,闻道术之士西门君惠、李守等多称谶云刘秀为天子。自光武为布衣时数言此,及后终为天子,故甚信其书。郑兴以忤意见疏,桓谭以远斥忧死。及明、章二帝,祖述此意,故后世争为图谶之学,以矫世取资。”刘秀与雌雄陈宝的传说无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三、陈宝传说与古代的祥瑞思想

陈宝传说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祥瑞思想分不开。所谓祥瑞思想实际是天人感应思想的一种,即认为天人相通,祥瑞就是天对帝王治理天下德政的一种褒奖。甚至有人将它追溯到黄帝时期。《淮南子·览冥训》载:“昔者,黄帝治天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私,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仇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孰,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妄博,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不用说,所谓日月、星辰、凤凰等等,都是传说夸张之词,但所反映的正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虽然其未必就一定起源于黄帝,但一定是历代沿袭下来的传说,有着久远的历史无疑。

秦文公在秦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位五十年,将秦国疆域拓展至岐。同时又积极接受华夏文化制度,首先,设立史官纪事,制定法律。作为一个刚刚列为诸侯的小国来说,他希望能够尽快得到华夏族的认同。制造祥瑞,说明自己受命于天,是从道义上为自己争得地位的方式之一。其父秦襄公在位时已作西畤,祭白帝。文公即位后,又以梦黄蛇自天下属地为由,作鄜畤,仍祭白帝。在这之后,又以获“若石”为名,在陈仓立祠祭祀,号曰陈宝,其祭祀规格与鄜畤相同。五帝说是华夏族的信仰,秦襄公、秦文公都立畤祭祀,是接受华夏文化的结果。秦文公积极祭祀陈宝祠,无疑也是炫耀自己的祥瑞。(www.xing528.com)

如前引《史记·封禅书》所载,陈宝神来自于天,“其光辉若流星”,也如前所论证的,其质地也如陨石,因而奉之以为宝。郧石是中国古代的祥瑞之一。如前引《晋书·天文志中》载:“流星之类有音,如炬火下地,野雉鸣,天保也,所坠国安,有喜。”虽然《晋书》是后起的文献,但其思想与此前的祥瑞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或不如说,是对中国传统祥瑞思想的纪录,从中仍可以反映先秦时期的祥瑞思想。

刘秀被附会雄陈宝也不是偶然的。在荀悦《前汉纪·序》中,将“神光见”作为祥瑞之一,陈宝神出现时常常伴以祥光,或“光辉若流星”,或“光色赤黄,长四五丈”(《汉书·郊祀志》),因而陈宝神又被看做“光精”,成帝时人杨雄《校猎赋》即谓:“追天宝,出一方,应砰声,击流光,野尽山穷,囊括其雌雄。”如淳注谓:“陈宝神来下时,砰然有声,又有光精。”应劭注谓:“下时穷极山川天地之间,然后得其雌雄也。”(9)而刘秀自出生起就一直有神光祥瑞显现。《宋书·符瑞志上》载:“哀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光武将产,乃开而居之。时有赤光,室中尽明,皇考异焉。使卜者王长卜之。长辟左右曰:‘此善事,不可言。’……(刘秀)初起兵,望见家南有火光,以为人持火,呼之而光遂盛,赫然上属天,有顷不见。”所以班彪特意为作《王命论》,论述“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为刘秀作为汉家正统正名。刘秀身上的赤光或属天之光,为附会“光精”陈宝提供了某种相似性

除秦文公外,也有将雌陈宝附会为秦穆公的,此当是由于秦穆公曾称霸“西戎”,符合它所象征的意义。也有人认为陈仓祭祀的是雄陈宝,而将南阳作为雌陈宝,如前引《太康地志》即如此,颜师古注《汉书·杨雄传》中《校猎赋》时也谓“雄在陈仓,雌在南阳也”。但一般认为秦文公或秦穆公只偏霸一方,而汉光武帝统一中国,更符合王者之说。《唐会要》卷二十八祥瑞上载:“(贞观)十七年三月二日,皇太子初立,有雄飞集东宫显德殿前,上问褚遂良曰:‘是何祥也’?遂良对曰:‘昔秦文公时,有童子化为雉,雌者鸣于陈仓,雄者鸣于南阳。童子言曰:得雄者王,得雌者霸。文公遂以为宝鸡祠。汉光武得雄,遂起南阳,而有四海。陛下旧封秦王,故雄雉见于秦地,此怕以彰表明德也。’上大悦,曰:‘立身之道,不可无学。’”本来只是停在显德殿前的几只野雉,经过褚遂良牵强附会的解释,成了唐太宗的祥瑞。无怪乎连李世民都感叹人臣立身处世要有学问。不过,它也说明,不论是秦文公找到的陈宝也好,还是唐太宗由陈宝所连带上的野雉也好,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它们都只不过是一个象征,是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工具。由此,也就不难理解陈宝信仰及祥瑞思想历代长盛不衰的原因了。

【注释】

(1)夏日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此文原载于《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汉)司马迁:《史记》卷28,中华书局

(3)(汉)班固:《汉书》卷87上,中华书局。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网络版。

(5)(汉)班固《汉书》卷25,中华书局。

(6)《元和郡县志》卷二宝鸡县条载:“宝鸡县本秦陈仓县,秦文公所筑,因山以为名,属右扶风。大业九年移于今理,在渭水北,乾元二年改为宝鸡,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故名之。”

(7)《后汉书·光武帝纪》:“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史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第2页,中华书局。

(8)《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彊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五成陌。六月已未,即皇帝位。”第22页,中华书局。

(9)(汉)班固《汉书》卷87上,中华书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