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2015年研究生考试思政复习指导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2015年研究生考试思政复习指导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知识清单本章点睛本章主要讲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有中国特点的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2015年研究生考试思政复习指导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知识清单

本章点睛

本章主要讲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有中国特点的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本章重点:一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二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三为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大纲知识点精解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我国社会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过分析。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合营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社会的经济的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刘少奇提出,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产生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路线的斗争。毛泽东赞同刘少奇的这个观点,并且说,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途径。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的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这样,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这就是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这样的认定,实际上就是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来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主要精神,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中有相应的规定。

总之,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社会主义因素每天都在增长。

3.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这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新的严峻考验,主要是:

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当时,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的100余万军队、200多万政治土匪以及60多万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在广大城乡,反动会道门和传统黑恶势力还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当时中国的经济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就是与许多亚洲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新中国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1/4。

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新中国的诞生,打破了帝国主义在东方划定的势力范围,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不愿意看到的。它们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

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些情况说明,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会议确定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树敌太多,会造成全国紧张,应当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

根据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①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追剿残余敌人、基本完成祖国大陆统一任务的基础上,摧毁旧政权,普遍召开各级各届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会议,人民开始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使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他生产资料,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获得了翻身解放。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使广大妇女获得婚姻自由的权利。开展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长期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200多万土匪,仅在两年多时间内就被次第肃清。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受到有力的荡涤,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开始树立,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②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人民政权拥有了相当重要的经济基础。同时,开展了稳定物价的斗争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工作。到1950年3月,物价即基本稳定,从而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使人民摆脱过了几十年的因物价飞涨而带来的痛苦生活,使国家和国营经济掌握了市场的主导权;初步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以利于统一调度全国的财力、物力,集中力量办好大事。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当年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93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最高水平)20%,工农业主要产品的年产量均超过国民党统治时期最高水平。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工资平均提高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

③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新中国废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收回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兵营,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一切外国军队被迫撤走;收回了海关的治权,中国人民重新掌握了国门的钥匙。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局面。针对美国等国封锁、遏制新中国等情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订立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收回旧政权丧失的国家权益的基础上,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中苏同盟关系。

中国政府还在美国侵略军把朝鲜战争的战火烧鸭绿江边的时候,毅然作出抗美援朝决策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朝两国人民及军队经过近3年的艰苦作战以及谈判斗争,终于迫使美国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④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针对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党的工作重心农村转向城市的新情况,党和政府教育广大干部和党员必须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接管城市的考验和生活环境变化的考验。进城前,党对干部和人民解放军普遍进行了城市政策和入城纪律教育;进城后,政府工作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纪律严明,清正廉洁,同国民党官员的腐败风气和旧军队欺压百姓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1950年和1951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批判居功自傲等错误思想,进行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等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批新党员。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刘青山、张子善(他们曾先后担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使全党震动,全国人民振奋。随即又在1952年上半年发起“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这些举措对于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进行的上述工作及其取得的显著成就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能够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的。广大劳动人民真诚地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一些曾经对新中国、新政权、新道路抱有某种疑惑、观望态度的人开始相信,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这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4.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3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已经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新中国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对它进行适当的限制,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6%已属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本身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占据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还有很大的比重,它们彼此斗争着。“中国不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要它不变,就是要使事物停止不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1.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1)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前的重大任务。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还是很低的。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很低。所以,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大力发展钢铁、煤、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拖拉机、船舶、车辆制造、国防工业、有色金属和基本化学工业。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世界历史来看,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讨论“一五”计划的方针和任务的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表示,我们要在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这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2年6月,在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和“三反”“五反”运动即将结束之际,毛泽东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这说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工业为例,1949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3.9%上升到50%,私营经济从62.7%下降到42%。这种变化说明,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不断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日益加强。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际上已经开始。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说: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一条“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3.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发展工业,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大型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是由国营经济来承担的。这就是说,那时工业建设的发展,首先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和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的情况下,民族资本由于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就更加重了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这种依赖性。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1/5。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这些工业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据当时的统计,69.7%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只有少数规模较大、技术设备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个时期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很难使中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特别是在1950年以后,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就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度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实行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个体农户耕地很少,经营规模十分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资金十分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农具以至机器来进行耕作、播种、收获,实行分工制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都有很大的困难,更缺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说明,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不仅广大农民不能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事实上,在土改以后,许多地区的农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已经在探索组织起来的各种途径,开始有了实行互助合作的实践。这也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中国农村在1955年下半年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即出现了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的趋势。这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总之,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十分必要和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

在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1953年,新中国即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在1951年就在着手进行。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1953年计划提要。“一五”计划的编制,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到1954年9月基本确定下来。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个计划。

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计划的建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五年内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没有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不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经济落后的中国在当时进行这样巨额的投资是不可想象的。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1956年,中国在工业建设上接连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许多项零的突破。如第一家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第一家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第一家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第一家制造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从此铁路贯通中国南北。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限额以上的项目,平均每天都有一个项目开工或竣工。全国城乡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

当时建成的这些大中型工业骨干企业,都是国家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的国营企业。这些建设成就,极大地加强和壮大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为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生产逐年增加。它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的推动力量。

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了。至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一五”计划实施前的679亿元,跃升到1957年的1 068亿元。财政收入从1952年的183.7亿元增长到1957年的310.2亿元。这一期间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粮食从1.639 2亿吨增至1.950 5亿吨;钢从135万吨增至535万吨;发电量从73亿度增至193亿度;货运量从3.516亿吨增至8.036 5亿吨。

2.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不待农民在土改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冷却,不待农村发生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就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这样,在土改后,互助组很快就在农村普遍发展起来。

在工业还不能向农村大量提供农用机械的情况下,互助组能不能前进一步,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呢?毛泽东研究了世界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指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他讲的道理得到了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赞同。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要求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但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第一种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种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种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采取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创造。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指导方针是正确的,由此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其基本原则和方针是: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在上述方针的指引下,农村的互助合作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到1954年底,互助组从1951年底的400多万个发展到近1 000万个;初级社从1951年底的300多个增加到48万个;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从1951年底的2 100万户增加到7 000万户,在全国农户总数中的比重从19.2%增加到60.3%。当时,80%以上的合作社都做到了增产增收。

1955年夏季,由于对农业合作化形势的看法不同,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引发了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一场争论。同年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报告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阐明了农业合作化的基本道路、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并对农业合作化同机械化、社会改革同技术改革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是继上面提到的中共中央两个决议之后又一篇指导农业合作化的重要文献。但在报告中,不点名地错误指责由邓子恢主持的中央农村工作部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站在群众运动后面指手画脚的“小脚女人”,从而将正常的党内争论说成是两条路线的分歧。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87.8%。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从1953年到1956年,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至于在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更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则是需要长期探索才能解决的,并且需要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加以完善。尽管如此,农业合作化在总体上是成功的。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指导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逐步引导个体生产者自愿联合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农业合作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手工业合作化的步伐。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手工业的合作化也基本完成了。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开始积极推进。

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即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敌人,在政治上推翻他们的统治,在经济上没收他们的资本。而民族资产阶级因为在社会主义时期还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把他们作为朋友,在团结他们的同时,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地改造他们。(www.xing528.com)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实行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如增加产品供应、扩大商品流通、维持工人就业、为国家提供税收等),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1953年2月,毛泽东提出,对民族资产阶级,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同年9月,他又明确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别。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又分为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资本主义企业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已经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而是深入到了企业内部,深入到了生产领域。社会主义经济在企业中已经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有步骤地将有10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成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开始时,主要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在这种合营企业中,公方代表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企业收益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资本家所得不足1/4。这种企业已经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1955年,北京、上海、天津的一些行业先后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这时,国家对资本家原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这就叫定股定息。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这些企业基本上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除资本家领取定息外,同国营企业已经没有原则的区别。1956年1月,北京市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到这年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2%,都走上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道路。按照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家所有的资产,总数为24.2亿元人民币。在赎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资本家先后共获得人民币32.5亿元,超过了其原来所有的资产总额。资本家的所得包括:1949年至1955年间的利润13亿元,1955年至1968年的定息11亿元,高薪8.5亿元。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特点是,第一,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急于求成的缺点。例如,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只有轻微剥削的小业主本来是应当引导他们走合作化道路的,却把他们与资本家一起归入了合营企业;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同时,在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上和对计划经济的理解上也有局限性。尽管如此,从根本上说,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符合客观需要的,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十月革命后,列宁打算在俄国对“文明的资本家”采取这种做法,但俄国资产阶级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候,国家为资本家安排了工作,许多人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这既有利于发挥他们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特长,又可以为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创造条件。邓小平指出,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工人阶级执行了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同时,资本家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和大多数人在接受改造方面也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第一,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1952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19.1%,合作社经济1.5%,公私合营经济0.7%,个体经济71.8%,资本主义经济6.9%。也就是说,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合计为78.7%,占到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到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32.2%,合作社经济53.4%,公私合营经济7.3%,个体经济7.1%,资本主义经济接近于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为92.9%,占到了国民收入的绝大多数。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这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的确立。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即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只用了7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由于进展急促,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的现代化发展铺平了道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强调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复习重点提示

要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模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  )因素。

A.民主主义

B.资本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社会主义

2.没收官僚资本,具有(  )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A.农业革命

B.工业革命

C.民主革命

D.社会革命

3.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

A.资本主义体系

B.封建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半殖民地半封建体系

4.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  )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国防工业

5.1953年9月,彭德怀在一份报告中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

A.结束了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历史

B.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C.奠定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

D.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对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  )等经济成分。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矛盾是(  )。

A.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3.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  )。

A.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B.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完成

D.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最早是(  )提出的设想。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成功地实现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历史经验主要有(  )。

A.国家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C.在土地改革后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D.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三、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2

但整个说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1所分析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什么方面?

(2)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模拟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A  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  3.ABD  4.AB  5.BCD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材料1所分析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缺点和偏差。当时,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方法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2)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关系到能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到能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等重大问题。尽管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衡量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正确和必要,主要的标准应当是看这种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破坏作用。事实上,在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增加,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还必须指出的是,中国正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历史意义。

2.[答案要点]两者不是对立与否定的关系,而是一脉相承并加以纠正、调整、改革和完善的关系,一脉相承是主流。

(1)一脉相承的方面:

①从社会性质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肯定三大改造的伟大成果作为自己的历史前提的。否定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②从社会发展目标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目标和三大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不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所必需的。

(2)改革和完善的方面:

①经济模式上,三大改造以单一公有制经济为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三大改造把公有制按照公有化程度分为集体、全民所有制,认为公有制要有一个从集体所有制到部分全民所有制再到完全全民所有制由低向高发展的过程。现在看来,公有制可有多种实现形式。

③在经济体制上,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