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戏剧

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戏剧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美国戏剧呈多元化和多样性趋势,体现出对性别、阶级、政治、种族等的格外关注,差异性、他者、身份、政治正确和尊重等成为戏剧批评的关键词。当代美国戏剧揭示了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对种族歧视的抗议、对文化身份的诉求以及对美国梦的憧憬与追寻的失败等共同主题。以后现代主义和实验主义为形式的当代美国戏剧亦在对WASP文化的不断批判与反思中寻求突破,实现超越。

多元文化与当代美国戏剧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的主流文化观念以基督教、WASP文化为核心,努力消解土著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个性,在融合的基础上塑造一种单一本体的美国主流文化。少数族裔的文学作品“拥有的读者十分有限,美国黑人作家受到的待遇也差不了多少,……其他种族、族群连留存的档案都很少见。”[8]60年代以后美国各民族和弱势群体作家乘势而起。他们不断地从母体文化中汲取养料,为美国读者讲述带有浓郁异国情调的故事,抑或诉说融入新文化环境过程中的辛酸与艰难,抑或以本族裔的文学传统继续言说古老传说,抑或传达边缘群体渴望得到理解和关怀的痛苦。他们走过了一条从沉默到多声部交响、从边缘到中心地位的艰难的创作之路。斐瑞斯这样定义多元文化文学:“多元文化文学是深入了解现代社会中丰富文化动力的主要来源,也是美国人了解国家丰富文化遗产的主要渠道,是全球读者了解美国生活与观念的途径;通过他们在故事中传达的不同观点,来自不同背景的美国作者群建立起我们每一个人得以相互了解彼此不同世界的桥梁。”[9]哈里斯和霍奇合编的词典中,“多元文化文学”意为“反映不同民族和种族的风俗、信仰和经验的作品”[10]。后来其定义又包含了残疾人、女性和同性恋者等其他弱势群体的文学。多元文化文学的创作意图是“消除社会不平等和偏见,加强对原受压迫种族历史和经验的尊重和理解”。[11]值得关注的是,原来WASP主流文化群体内部也出现分裂:女性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和观察深度创作出特色鲜明的作品,在主题思想和创作维度等方面获得公认;不同阶级的人、残疾人和疾病患者、同性恋者,以及各类失意者等不同的弱势群体也高擎多元文化的大旗,要求得到理解、关注和关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题和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更多的作家以犀利的笔触批评主流文化的腐朽与没落,以另类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揭橥了美国当代社会的沉疴痼疾。以白人男性作家为代表的WASP文化统领文学经典的局面被打破,代之以文学类别多样化、地域色彩丰富化、民族风格多元化和作家性别、背景差异化的多元格局的文学。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美国戏剧呈多元化和多样性趋势,体现出对性别、阶级、政治、种族等的格外关注,差异性、他者、身份、政治正确和尊重等成为戏剧批评的关键词。而部分主流文化戏剧继续在形式上探索后现代主义的舞台表述,与少数裔及弱势群体戏剧一起对主流社会和文化进行强烈的批评。30年来,黑人、犹太裔、亚裔、拉丁裔等少数族裔戏剧,以及女性、同性恋者等弱势群体戏剧迅速而全面地崛起,美国普利策戏剧奖三分之二为少数族裔或弱势群体剧作家所获得。这足以说明多元文化戏剧的巨大成就。当代美国戏剧揭示了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对种族歧视的抗议、对文化身份的诉求以及对美国梦的憧憬与追寻的失败等共同主题。美国的各少数族裔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立足美国,求得生存,而后是文化认同和憧憬美好未来,因此其剧作也传达出民主平等、身份认同和权利诉求的主题和思想。

黑人戏剧体现自身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反映本民族长期备受压迫和歧视的主题。黑人的历史是从受奴役、受压迫、受歧视到追求民主权利的艰难历程,但剧中所揭示的民族歧视不同于以前的直陈式表述,而是将这种民族歧视固化到族裔内部,变为无意识的行为,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如查尔斯·福勒、奥古斯特·威尔逊安娜·蒂弗·史密斯和苏珊·洛里·帕克斯等人的剧作,充分显示了其根深蒂固的被歧视特性和种族隔离的历史沉淀。

犹太裔戏剧表现犹太人精神上普遍迷茫、冷漠、恐惧和异化的现象、对逝去传统的怀念、对反犹排犹的迫害的惧怕心理,以及对自己边缘位置的焦虑,注重表现出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如米勒和西蒙等老一辈作家的后期剧作、尤里、马麦特和马格里斯等人的新作,注重反映犹太裔历史痛苦的回忆及其心理影响、家庭内部矛盾(包括婚姻问题、父子关系问题)、犹太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WASP基督教文化抑或其他少数族裔文化之间的冲突、身份认同和美国梦破灭等主题。

亚裔和拉丁裔等其他少数族裔也都有从受歧视受排挤到追求平等权利的艰辛,他们的戏剧更多关注民族歧视、身份认同和美国梦追寻的失败。如黄哲伦、饭冢直美、玛丽亚·埃莱娜·芙内斯和尼鲁·科鲁兹等,探讨少数族裔的同化、冲突和身份等问题,还有东西方文化冲突以及被边缘化人群的话语权利诉求等现实问题。

女性戏剧更多地在理性上对刚刚过去的妇女运动进行反思,表现女性在要求平等地位和民主权利时的心理现状以及女性独立身份认同之路的艰难,如贝思·亨利、玛莎·诺曼、温迪·瓦瑟斯坦以及波拉·沃格尔等。她们各有独特的艺术风采,但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同时更多的是讲述她们自己的欲望,将性别问题与女性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相结合,将女性自身的选择与社会身份紧密相连,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性别冲突,或反映女性如何争取各种平等权利。

性倾向受歧视者和艾滋病患者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典型文化元素。剧作家们公开创作和演出有关同性恋和艾滋病的戏剧,并逐渐得到社会和评论界的认可。如托尼·库什纳、拉里·克里默、道格·莱特和特伦斯·麦可纳里等人的主要作品,立足同性恋和艾滋病实事,关注性别、阶级、政治、种族等主题,强调差异性、他者、身份、政治正确和尊重个体,呼唤怜悯与宽恕,期待理解与宽容。

以后现代主义和实验主义为形式的当代美国戏剧亦在对WASP文化的不断批判与反思中寻求突破,实现超越。许多当代美国剧作家,如山姆·谢泼德,继续以家庭为背景,批评主流文化中的没落和败坏的现象;A·R·格尼的多数戏剧以中年人生活现状为主批判WASP文化的没落;约翰·古阿尔以“黑色幽默”手法揭露当代人的隔阂和冷漠;爱德华·阿尔比则继续沿着实验之路前进,继续建构他的祖母形象和人与人之间由于隔阂而无法沟通的主题,也挖掘了人兽恋的新题材,再现了第二个“奥尼尔现象”;理查德·福尔曼以怪诞的本体论—歇斯底里戏剧推陈出新,令人耳目一新;查尔斯·密则将历史、现实和社会等与荒诞构架相结合,将后现代主义戏剧的风格推向新的高度。

当代美国戏剧涉及的题材和主题相当广泛,艺术手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语言表述各具特色,因而在舞台上呈现出美国当代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剧作大多关注当代美国各个种族和群体间或者其内部的情感、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冲突、理解和宽容等问题。它们所表达的当代文化矛盾已有所变化,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矛盾与冲突主题。当代美国戏剧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在一大批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剧作家的努力下,正在兴旺繁荣地发展,成为美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学和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书独到之处在于把当代美国戏剧放在多元文化批评的框架之中,探讨美国乃至当今世界文艺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话题:文化冲突、理解与宽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戏剧作品大多鲜为中国读者所知,尤其是2000年以后所涌现的新作,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奖项的剧作有十多部之多,几乎无人译介和评述。本书将致力于介绍和评论这些在美国已经被认可的佳作,分析和探讨它们的艺术特征和多元文化主题,以弥补近年来中国国内对当代美国文学中当代戏剧研究之不足。

本书作者及分工:

吾文泉(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课题立项、审稿、定稿、引言、第二章、第六章(除第六节外)

朱晓映(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第四章

佘 军(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第一章(www.xing528.com)

龚培蓓(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第三章

姚 颖(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第五章、第六章第六节

[1]1980年以来,共有30次普利策戏剧奖(其中1997和2006年空缺),20部获奖戏剧属于多元文化范畴,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2]Horace M. Kallen, Democracy Versus the Melting-Pot: A Study of American Nationality, http://expo98.msu.edu/people/Kallen.htm

[3]姬虹,“从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看美国种族现状”,《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4]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5]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6]John Rex,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Modern Nation State: 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Migration, Minorities and Citizenship),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996, p. 91.

[7]Donald H. Roy, The Reuniting of America: Eleven Multiculturalism Dialogues,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996, p.217.

[8]约翰·罗伊,“美国的多元文化文学:出现与发展的过程”,《美国社会与价值》(U.S. Society and Values),2000年第1期。

[9]威廉·斐瑞斯(William R. Ferris),“前言评论”,《美国社会与价值》(U.S. Society and Values),2000年第1期。

[10]T. L. Harris & R. E. Hodges (ed.), The Literary Dictionary,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1995, p. 158.

[11]J. A. Banks. & C. A. Banks (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nd Practic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2nd Edi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2004, p. 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