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文化与美国戏剧-外教社外国文学研究丛书

多元文化与美国戏剧-外教社外国文学研究丛书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西方社会一种普遍认可、深入研究和激烈讨论的社会思潮,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欧洲思想与文化奠定了美国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的基础。但是将WASP文化作为美国国民性身份来熔合他者文化的“熔炉论”思想和“文化帝国主义”策略一直备受质疑,其中逐步显现出的种族主义思想越来越招致许多少数族裔的抵制和反抗,许多有识之士的言论闪耀着文化平等和多元化的思想光芒。WASP主流文化遭到强烈挑战和冲击。

多元文化与美国戏剧-外教社外国文学研究丛书

纵观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潮流。信息技术的革新、后现代思潮的张扬、文化交流的扩大等等都使得各民族文化彰显出其独特的传统魅力和时代特征。多元文化主义关注当代西方各个民族、性别、阶级的文化多样性,主张尊重各文化的差异、平等和共存,构建和谐社会。它是指在一个区域、社会和群体等特定的体系中,同时存在、相互联系且各自独立的多种文化形态,在空间上具有多样性,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它产生于美国和加拿大,上世纪70年代被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瑞典确立为国家政策。目前,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西方社会一种普遍认可、深入研究和激烈讨论的社会思潮,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一种社会与文化思潮,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新民族。一个新民族的形成必然意味着对原有各种成分的改造和重新塑造。所以,应该说把美国比喻为熔炉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问题在于这个熔炉是如何冶炼外来移民的,这些移民又被熔化到何种程度。自17世纪初以降,世界各地移民络绎不绝地进入北美,虽然只有短暂的历史,但至今美国已拥有一百多个民族。19世纪以前来美国的移民主要是来自欧洲,盎格鲁—撒克逊脉系占绝大多数。欧洲思想与文化奠定了美国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历史证明,美国文明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延续,并且逐渐形成WASP(即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意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白人)的美国主流文化,即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欧洲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1782年,法裔美国学者赫克托·圣约翰·克雷弗柯(Hector St. John Crevecoeur)在《一个美国农人的信札》中首次提出了“熔炉论”(melting pot)。而“熔炉”这个后来被广泛接受的词是从美国犹太作家伊斯雷尔·赞格威尔(Israel Zangwill)1908年的戏剧《熔炉》开始正式明确地使用的。在移民大量涌入、国内种族歧视日益严重之时,赞格威尔的戏剧力图宣扬一种文化高度熔合和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熔炉论”的实质就是“同化论”(assimilation)或者“美国化”,即外来民族必须通过全盘接受主流民族的WASP文化,完全认同于主流民族,从而实现所谓的“社会融合”的目的。1924年,美国国会索性通过移民法控制世界各地移民,同时要求移民美国者必须服从同化政策。

但是将WASP文化作为美国国民性身份来熔合他者文化的“熔炉论”思想和“文化帝国主义”策略一直备受质疑,其中逐步显现出的种族主义思想越来越招致许多少数族裔的抵制和反抗,许多有识之士的言论闪耀着文化平等和多元化的思想光芒。早在美国建国初期的1784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就在《论北美蛮族》一文中讽刺了白人自以为是、狭隘自私的种族主义行为。1915年,贺拉斯·卡伦(Horace Kallen)在《民主对抗“大熔炉”》的文章中正式提出了“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的观点,挑战“熔炉论”。他认为,人们可以选择或改变自己的服饰、政治信仰、伴侣、宗教哲学等,但无法选择和改变自己的祖先、血统和家族关系;“他属于美国联邦,但仍然是斯拉夫人、犹太人、德国人或爱尔兰人。总而言之,他或他的子孙或子孙的子孙永远不会失去他们族裔的个性特征。……虽然美国人中非英国裔几乎失语,但是他们是强大的‘野蛮部落’。”[2]他认为真正的美国精神应该是“所有民族间的民主”,而不是某一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绝对统治,同化其他族裔的文化。他首次批评“大熔炉”是主流阶层的计划,目的是消除移民的他者异族文化。卡伦的文化多元论为以后的黑人运动以及民权运动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也开启了人们对多元文化思想的探索。

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在经历了反纳粹法西斯灭绝种族的二战后,开始深刻反思本国种族歧视的弊病,潜在的不满和民主平等的诉求随之全部爆发,群众运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1956年,马丁·路德·金领导蒙哥马利城的黑人成功抵制了当地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行为。1963年8月,马丁·路德·金组织了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自由进军”运动,率领二十多万名黑人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8月28日,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发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的正义呼声。这场由黑人率先掀起、其他少数民族和阶层迅速跟进的民权运动,不仅打破了诸多人为设置的种族隔离藩篱,为黑人争取到了公民权,而且还增强了亚裔人、拉丁裔人和印第安人等其他族裔的民族意识,促使他们更加关注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也迫使美国政府不断调整民权和移民政策。1964年的《民权法》、1965年的《投票权利法》、1963年的《同酬法》和1965年的《移民与国籍法修订案》在国会获得通过,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族裔和妇女等弱势群体在美国社会及政治生活中的地位。(www.xing528.com)

移民政策的开放,导致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数量逐渐超过了欧洲。在80年代以后的移民高潮中,80%以上移民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而在1910年,近90%移民来自欧洲。2000年的全国普查显示当今美国的种族构成是白人69.1%,西班牙裔12.5%,非洲裔12.1%,印第安裔及阿拉斯加土著民0.7%,亚裔及太平洋岛民3.6%,其他0.3%,两个以上种族混血1.6%。[3]不会说英语的亚裔和拉丁裔移民的增加,加强了其他文明传统对美国欧洲传统的挑战,增加了社会融化移民的困难。这些来自拉美和亚洲地区的移民,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人口结构,使得少数族裔群体产生了要求主流社会承认和提高他们政治、经济、教育、宗教和文化地位的愿望,出现了一股文化寻根热。WASP主流文化遭到强烈挑战和冲击。各少数族裔纷纷寻找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他们同女性和同性恋者等弱势群体一起,在种族、阶级、性别、语言、文化、性倾向等方面提出广泛的权利诉求,要求进行文化身份的重认,即“文化认同”或“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或“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传统的“熔炉论”开始受到冷落,把美国视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沙拉拼盘”或“马赛克”的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观念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与只注重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文化多元主义不同,多元文化主义在强调差异的同时更注重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以达到平等相处和互相包容的目的。

“多元文化主义”从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据内森·克莱日尔(Nathan Glazer)的统计,该词在1989年的主要报刊上出现33次,两年后增加到600次,1994年达到1500次。[4]多元文化主义具有四重含义:文化的平等性、文化的交往性、文化的差异性和文化的内聚性。[5]多元文化共存,最关键的不仅是承认和理解彼此的差异性,而且是发现和借鉴相互间的共性。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一个由具有不同信念、行为方式、肤色、语言等的民族所组成的文化,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应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的,即如约翰·雷克斯所认为,多元文化的各不同族裔有权“在家庭和社区使用自己的语言,保留自身的宗教信仰,用自己的方式组织家庭和社团活动,保留自身的风俗习惯。”[6]美国学者唐纳德·H·罗伊认为,“多元文化主义”至少包括三个主题:第一,种族歧视与男性至上主义制度的结束和给予妇女与少数民族公民权(选举权、参与权);第二,一个新的全面的多元文化,包括迄今仍处于社会边缘的种族文化的形成;第三,一种比较与差异的文化世界观,以及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7]

9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的全球化,世界格局巨变,意识形态的影响消退,民族和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多样性成为世界多数国家的普遍特征,多元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教育界率先开始实施多元文化策略的教育改革,促进人们对不同民族和族裔的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双语教学和种族主义的消除使得各族裔群体开始享有平等教育和相互尊重的权利,中小学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大幅度调整,教育政策和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多元文化的政策逐步从教育推广至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领域,以消除在种族、阶级、性别、语言、文化、性倾向等方面的误解与差异,实现平等和谐的社会理想。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统计,美国最高层统治者中,盎格鲁—撒克逊族群任职的比例逐年下降。总统和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中,六位是天主教徒,三名是犹太人,没有WASP;现任副总统拜登和众议院议长佩洛西都是罗马天主教徒;参议院临时主席井上建是日裔;国务卿希拉里才算是WASP。就中产阶级拥有比例而言,WASP的新教徒人口中,只有21%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同样的比例在犹太族群中是46%,在亚裔中也超过了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