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资源利用对管理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研究

社区资源利用对管理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社区居民在保护区有效管理活动中的缺位直接增加了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成本。

社区资源利用对管理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研究

第二节 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影响

一、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实施关键是保护区管理机构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要提高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调查、监测保护区资源的存量状况和变化状况。资源调查是自然保护区选设和管理的基础,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自然资源本底调查,社会资源调查,保护区威胁因素调查。保护区的资源监测包括支撑资源和重点资源的监测。支撑资源是指维系保护区其他资源生存的资源,如湿地的水资源、森林的优势乔木资源和土壤资源等;重点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动植物资源、优质珍稀矿产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社区人力资源,这部分资源的存量和开发状况是监测的重点内容。

其次,准确评估保护区内各项保护活动和开发活动与保护区内保护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内容包括,评估保护区人类活动对保护区动植物活动的影响,以及动植物生长活动对当地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保护区内各项工程项目对当地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另外,对于那些在保护区外,对保护区动植物生长活动和社区居民生活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项目工程也应纳入评估。

第三,加强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科学研究,提高保护区对区内自然资源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保护区经济条件和科研力量的壮大。因此在保护区内部经济条件较差、科研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加快引入外部资金和科研支持,将是推动保护区科研进度的重要手段。

第四,将保护区社区发展纳入保护区经营范畴内,让社区居民分享生态多样化所带来的收益。社区居民是自然保护区资源的所有者之一,他们应该享受到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与开发所带来的收益,然而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当地社区无法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发展经济,这不仅造成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还使当地滋生了对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保护区有效管理职能的履行。在把社区发展纳入保护区管理目标时,应当坚持不损害原则,即至少不能损害社区居民的利益,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完整的前提下,逐步给予社区居民更多的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权限,帮助社区寻找新的替代产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保障社区居民和保护区的利益。

最后,规范生态旅游,开展环境教育。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是把生态保护作为前提,以自然知识的普及和保护意识的灌输为核心,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时必须要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和评估机制,确保生态旅游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水准。同时,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对外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开展生态游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保护教育团队。(www.xing528.com)

总之,为实现保护区的有效管理职能,保护区管理机构首先必须对社区内资源存量、变化状况以及能够影响区内资源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了解,据此制定相应的管理、评估和利用制度,提高有效管理的科学性。再者,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与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收益水平,在实现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同时,指导社区经济在保护区管理制度框架健康、快速发展。最后,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实现有赖于保护区管理团队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护区管理部门应当主动引进高素质的管理、科研人员,在实现保护区有效管理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管理制度。

二、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影响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属于典型的林缘社区,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极为浓重的“森林依赖”色彩。在生产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仍然以农业林业生产活动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由于保护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林区,可耕地面积不足且气候寒冷、阴湿,不宜于农作物生长,因此当地种植业产量不高,经济效益偏低,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更多倚重于林业采集等其他副业收入。据调查,当地居民常去核心区和缓冲区采集野菜、药材等拿去贩卖。在生活方面,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传统思维的影响,很多生活资料,如薪柴、生产工具、木材和部分食物等都来源于社区周边的森林。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并未受到有关部门的干涉,但当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为了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区管理机构对区内资源采取了封闭式管理模式,不仅禁止保护区社区居民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对实验区居民对社区周围的资源利用活动也做了限制。由于缺乏相应的补偿和引导机制,保护区管理部门在禁止和限制居民利用区内资源的同时,并没有为社区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援助,帮助社区寻找替代能源和产业以降低社区森林依赖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因此,在社区森林依赖持续偏高,居民缺乏新的致富渠道,而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明显的管理漏洞的情况下,社区居民不愿主动参与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活动,而且传统“以林为生”思想影响下的社区居民往往置保护区管理制度于不顾,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采集、采伐自然资源,加大了对社区周围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从而影响了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实现。

首先,社区居民在保护区有效管理活动中的缺位直接增加了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成本。这是因为,有效管理是建立在管理机构对区内资源存量及其变化态势具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之上的,而这类信息通常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长期观察来获得。相对于外来管理人员,在当地长期居住的社区居民更具备搜集这一资料的比较优势。保护区内经济落后,对外交通不便,且区内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如果由外部管理人员单独负责收集区内自然资源的存量信息和变化状况就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与外来管理人员不同,保护区社区居民常年在保护区附近生活并且以林为业,他们可以较少的成本,在平时的劳动和生活中获得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存量和变化信息。不仅如此,在当地长期生活的社区居民熟悉当地条件,他们的主动参与能够为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信息搜集和平时的考察、科研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其次,林缘社区居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了保护区管理所承担的机会成本。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不仅包括对区内自然资源的封存保管,也包括对这些资源的科学研究与合理开发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宣传保护教育,可以让社区居民得以享受到保护区成立所带来的实际收益。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当地保护区的管理模式仍然滞留在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封存保护阶段,远未达到对当地自然资源的科学研究与合理开发,并在利用过程中宣传保护的层次。实地调查资料显示,当地社区的资源利用方式与保护区这样的管理模式选择的形成不无关系。虽然当地早在1967年就被划定为自然保护区,且近些年来又有多项环保项目在当地开展,自然保护思想在当地已得到普及,如在所调查的三个村中,平均有88.33%的居民认为保护环境与自己有关,且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必要的(见表8-5),但由于当地社区的生产、生活对森林依赖度都较高,因此仍有许多村民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采集、采伐林间经济作物和木材,如在草河坝村和阳尕山村有80%的居民从事林间采集业,这两个村的房屋建材100%来源于社区周边的森林。这样的大规模的资源利用模式对社区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保护区管理机构认为,在社区居民缺乏新的致富渠道和替代能源尚未找到的前提下,贸然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开放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只能引起对自然资源的滥用,致使保护机构多年的管理成效毁于一旦。因此,在社区经济还比较落后,社区森林依赖度还很高的情况下,保护区管理机构只能延续传统封闭式管理模式,被迫承担因放弃合理利用区内资源所造成的机会成本。

总之,受林缘社区资源利用模式的影响,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均具有浓重的“森林依赖”属性。目前保护区林缘社区的“森林依赖”属性与保护区管理机构现行强制性封闭式管理方式间的冲突,是社区居民与保护区管理机构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不仅提高了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执行成本,而且也使得保护区管理机构不得不放弃对区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了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机会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