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

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来思潮也开始出现作用于中国文化消费的趋向,并与文艺思潮开始合流和变异。消费主义文艺思潮就在这个思潮变化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美国成为消费主义标准的世界典范,与其雄厚的社会物质基础密切相关。“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大众普遍接受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消费”的历史状况及历史为“消费”提供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的

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生产与消费领域的变革,不仅物质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文化资本也被重新划分,文化消费随着居民生活的变化而日益成为中国人消费的重要内容。外来思潮也开始出现作用于中国文化消费的趋向,并与文艺思潮开始合流和变异。消费主义文艺思潮就在这个思潮变化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

消费主义诞生于18世纪中期,经济发达且消费传统悠久的西欧最先进入消费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后来居上,不仅经济跃居世界前列,而且主导了世界消费主义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消费主义的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又逐渐被欧洲经济发达国家纷纷模仿,最终促生一股适应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思潮。美国成为消费主义标准的世界典范,与其雄厚的社会物质基础密切相关。“福特制”产生以来,美国领导着西方发达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发展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更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强国,与美国社会富裕状态相似的西方发达国家也相继进入更为发达状态的消费社会。西方消费社会开始把“消费主义”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向世界各地输入,消费主义已经不再着眼于社会物质条件而生,而是成为一种适应资本主义世界金钱本位的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载体,被广泛传播并影响着整个世界。

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大众普遍接受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消费”的历史状况及历史为“消费”提供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消费”作为生产的对应环节,为再生产提供必要的市场需求。在《汉语大词典》中“消费”被定义为“为了生产和生活而消耗物质财富”。这个定义中看不出任何价值取向。但在历史上,“消费”的意义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和各个时期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消费主义”一词更适合概括这种消费潮流的文化与意义。掌握生产权力的阶层宣扬“消费”的理念,不会单纯从理论上予以阐释,而是会从意识形态入手对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人类社会发展到商品经济社会之后,人类的物质财富积累得日渐丰富,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飞速发展的经济,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大多数人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外,有了可以额外消费的余资,从而具备了消费“奢侈品”的可能。

进入消费时代后,“消费”开始由一种经济行为演变为一种经济思潮,最终由物质领域扩展到文化意识领域,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各种传媒手段通过“颂扬”消费和暗示消费与人们生活的快适感和幸福感的联系,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各种族群去欢欣鼓舞地“消费”。这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诸如中产阶级名车豪宅、充当人物活动背景的各种时尚产品成为崇拜偶像的男女新贵们的奢华行头,如电视网购节目、报纸杂志上消费商品广告,一旦消费受众接受了部分的“消费主义”理念,更会从文化意识方面进一步强化整个社会的“消费”氛围,从而使“消费”最终走向“过度消费”。这种过度消费甚至会诱发一种无法阻止的病态的消费行为,最后出现各种购物狂和上瘾症等。“消费”一旦演绎成主宰精神世界的消费主义,便会妨碍与“消费”无关的人们的其他精神需求。相应地,以消费主义为精神指向的文化,无疑会发生反作用,从而使以受众趣味为导向的文化取向进一步“庸俗化”和“低俗化”。

消费主义所营造的盲目快乐氛围会诱导人们忘记商人“剥削”与大众“异化”的实质。强调金钱本位的商品经济时代,资本投入者渴望所有的物品都可以出卖,以获取大额剩余价值,如果不进行富有成效的大力引导,听任传媒的盲目作用,商品的范畴会无限扩大。无所不在的商品总会以“物与物”的关系掩盖商品背后“人与人”的关系。单纯的物的关系产生了貌似脱离人的关系的神秘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地租拜物教等都是这种神秘性的反映。实际上“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3)消费主义正是这样一种力图改变人们消费理念的思潮,努力地把“商品化”的一切主动权交给大众,在思想意识层面上改造大众,从而让大众改造社会,使这个社会成为以商品、金钱和消费为本位的社会。消费社会的人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融入这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之中,逐渐地在持续消费欲求刺激下,消费似乎演化成人们的本能行为,消费也从一个经济学术语演化为一种富有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潮——消费主义。正如马尔库塞总结的:“因为社会的存在是依赖于这些商品的不断生产和消费的。换句话说,社会的需要和政治的需要必须变为个人的本能的需要。”(4)(www.xing528.com)

从历史上看,消费主义思潮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消费主义作为大众普遍接受的社会思潮,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发展以及未来的消亡和消费的历史状况,与历史为消费提供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如果说消费在进入消费社会后,由一种经济行为演变为一种经济思潮,最终由物质领域扩展到文化意识领域,则“消费主义”更适合对这种消费潮流的文化意义予以概括。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例,掌握生产权力的阶层要宣扬“消费”的理念,不会单纯从理论上予以阐释,而是会从意识形态入手对这个社会文化意识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GDP排名列居全球前列,人均年收入逐年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条件改善明显,人们的闲暇时间明显增,消费品的生产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之后,带动整个社会呈现出由生产本位转入消费本位的趋向。到了2012年,中国就以年均7.5%的消费增长速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费品市场之一,引来全球资本对中国这一重要的消费市场的争夺。经济、文化全球化也铸成消费问题的全球化。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的形成,和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诸多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密切相关,这是一种全球化的文化影响,诸多输入中国当代的社会思想文化思潮构成了促成消费主义文艺思潮出场的独特语境。

在对待文化问题上,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与消费主义有着极为一致的立场。就文艺表现中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而言,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历史意识消失,传统、历史都转化为当下的表层事物,在非历史的当下,历史呈现为连续性断裂的平面,现实成为脱离历史的游戏场。在中国社会,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始终的正是与之契合的消费主义思潮。消费主义遵循生命本能的快乐原则,一切事物只要能满足欲望需要都可以划入消费的视野。由西方涌入中国的消费主义还裹挟着源于西方的消费观念,在金钱本位的社会中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以金钱度量的消费品。在消费主义文艺思潮中,文艺被视作消费娱乐的精神产品,即使以历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也不例外

如果说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真实是被颠覆、削平的真实,新历史主义视野中的真实则是泛化诠释的真实、小叙事的复数的真实,消费主义视野中的真实则是娱乐性、游戏的真实,它们的共同倾向是任意表现一切,游戏一切。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与消费主义等思潮为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性出场做了必要的前奏,将历史的连续性割断、宏大叙事的沉重性清除,将消费受众引入前台消解文化、消费文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