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形成的社会条件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形成的社会条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艺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般地解析为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的条件,但三个方面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文艺思潮作为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发展演进必然受制于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思潮,更多地受制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包括政治文化是文艺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条件。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形成的社会条件

一个民族面临社会转型时期,必然面对文化的碰撞与选择,文艺思潮正是特定时代文化撞击的产物。一般说来,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刚刚确立时,新的意识形态是与新型经济关系相适应的。当社会处于正常发展阶段时,社会的信息反馈机制还比较完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也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因而很少有文艺思潮产生。当社会面临重大转轨时期,社会经济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的信息反馈机制严重失调,社会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旧的意识形态已不能也来不及吸收和处理来自基层的社会信息,社会潜意识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尖锐化,势必造成社会潜意识的大量产生和郁积,引起大的社会震荡,因社会秩序的新旧交替而引发一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导致社会的变革。这些潜隐的社会心理因素涌动与凝聚并迅即转化为文艺思潮,既是文艺思潮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文艺思潮的基本构成因素。社会意识形态必须以文艺思潮为纽带,与社会潜意识进行不断的沟通、理解与调适等,才能保持社会意识的内在活力与良性运动。文艺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般地解析为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的条件,但三个方面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社会思潮是社会经济生活、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经济利益所引起的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突出反映”。(15)在社会思潮阶段性演进过程中,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最终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文艺思潮作为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发展演进必然受制于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例如: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洋务思潮、维新思潮、资产阶级民主思潮以及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动便是经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在社会意识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同样,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不难理解包括主流的爱国主义思潮、集体主义思潮以及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和新儒学思潮等各种社会思潮潮起潮落的现象。所以,“文艺思潮总是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着的。离开了特定的生产方式,离开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去考察文艺思潮,就会把文艺思潮弄得十分抽象。”(16)

中国目前社会经济的环境,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也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7)中国总结了长期以来的历史教训,在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进行敏锐观察后,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8)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以及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的实施,我国出现了文化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思潮,更多地受制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市场与消费角度来把握文艺精神,给文艺创作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文艺思潮产生的政治条件总体上是政治势力的形成和出现,即政治团体、政治组织和政治运动的形成、活动和发展。并非所有文艺思潮都能成为政治思潮,但那些普遍流行并广泛影响社会生活的思潮,却往往渗透着政治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包括政治文化是文艺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条件。这里从政治文化方面谈两点:

1.改革开放后主导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政治文化是由多种不同的政治文化因素构成的一个文化系统,在整个系统中必有一种政治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构成主导政治文化,其他政治文化居于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政治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在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创立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过去曾一度被扭曲的政治文化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轨,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理论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的理论动力,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并且被载入了党章,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目前,邓小平理论已成为我们的主导政治文化,并通过对其他政治文化的指导作用体现出来。

2.改革开放后民众政治文化的变化

文艺思潮通过对时代主题作出的积极反映,推动政治发展。这主要体现在:(www.xing528.com)

第一,由情绪化逐步转向理性化。

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表明,中国公民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但在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某些知识精英,实际上都没有真正从理性化的角度来深入思考政治民主、自由、人权及中国具体的实际国情,就盲目地把抽象形态的政治民主等理论概念作为一种济世良方,用来医治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痼疾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具有激进性、浪漫性和情绪化的政治认知与价值判断方式,由于主导政治文化的导控、市场经济的消解、世俗文化的冲击等原因逐步理性化。

第二,由盲目依附型转向独立自主型。

原有政治全能社会体制造就了政治人的依附型人格,这严重地阻碍政治社会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转型,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深入,见于报端的“民告官”的事例逐渐增多,民众的政治人格正从依附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政治人格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市场经济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动力。因为市场经济能培育民众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自由精神、宽容精神、平等观念与妥协思维等。这些意识和精神必然要渗透到政治领域,形成独立政治人格和新型政治文化。

第三,由封闭走向开放。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要求党内外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鼓励群众思考,勇于探索与创新。改革开放之后,主导政治文化开始放松对大众文化的控制。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流行歌曲的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矛盾与争执。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强制性的政治文化已不可能继续控制它本不该控制的领域了。尽管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政治文化的开放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但民众的政治心理、政治参与意识等政治文化的诸方面从整体上是从封闭走向开放。

“任何文艺思潮的产生都必须依托一定的文化环境,即文艺思潮的产生都有其理论渊源,不仅有其当下的思想文化条件,也有其过去的思想理论背景,既受传统文化熏陶,又不乏西方文化的浸染。”(19)而文艺思潮的演进也离不开具体的思想环境背景的变化,凝固不变的文化环境不可能导致文艺思潮的发展。影响文艺思潮发展演变的思想环境背景具体表现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的批量传播以及学术理论研究的繁荣等。

首先,宽松的思想环境背景下,使国内外各种文艺交流成为常态,为文艺思潮的发展演进提供了可能。随着“文革”的结束,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相互碰撞,从而促进了各种文艺思潮的发展演进。其次,当代人类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的批量传播进一步助推了“知识爆炸”,整个社会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为不同社会群体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艺思潮创造了条件。最后,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理论研究的复苏,加上大量国外学术理论的引进,使得不同领域中思想理论研究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为不同社会利益群体通过汲取理论养料、表达利益观点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