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列宁的文艺思想-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研究成果

列宁的文艺思想-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文艺的一系列问题上,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提高到了时代的新高度与新水平。因此,全面地理解反映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文艺的指导意义,是认识列宁的文艺思想的关键。所以列宁的文艺思想是以反映论为理论基础的,而强调主客观统一的实践则是列宁文艺思想的鲜明特征。

列宁的文艺思想-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研究成果

列宁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一位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文艺方面的专著,但在他的著述、通信及后人的回忆中,蕴藏着极其丰富、极为珍贵的文艺思想。在文艺的一系列问题上,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提高到了时代的新高度与新水平。

列宁从1908年4月开始撰写《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是一部论战性的哲学著作,它不仅击退了马赫主义及其变种经验批判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捍卫了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基础;而且创造性地总结了俄国和世界自然科学、哲学与历史科学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在反映论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反映论就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科学概括,也是研究文艺问题的理论基础。

列宁撰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从三个方面对他的科学的反映论作了阐述。

第一、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艺思想。《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虽然不是一部文艺著作,但它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却为文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偏离或背离反映论的根本原则,就会滑入唯心主义文艺或机械唯物主义文艺的泥淖。同时,任何文艺思想,要有理论的深度和完整的体系,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集中体现了能动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鲜明特色。因此,全面地理解反映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文艺的指导意义,是认识列宁的文艺思想的关键

列宁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在文艺领域坚持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指出任何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列宁说:“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并从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这是唯物主义。从思维中引出必然性、因果性与规律性等,这是唯心主义。”(8)他强调:“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9)这和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是同样的意思。不论文艺问题如何复杂、如何特殊,坚持社会存在对于艺术的根源性,都是首要的前提条件。正是在这点上,俄国马赫主义者或者说经验批判主义者却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从根本上修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点。

马赫是奥地利的物理学家,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他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最新材料,用折中主义的手腕,努力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他声称哲学的任务就是“批判地了解经验。”(10)当然,对于“经验”既可作唯物主义的解释,也可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列宁反复批判了以“物是感觉的复合”(11)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强调现实存在是人的感觉和意识所产生的源泉,人的感觉和意识不过是对现实存在的摹写或近似的反映。他强调指出:“千百万次从科学史和技术史中以及从我们大家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得来的观察,都在向人表明‘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都在表明,当我们的感官受到来自外部的某些对象的刺激时,‘现象’就产生,当某种障碍物使得我们所明明知道是存在着的对象不可能对我们的感官发生作用时,‘现象’就消失。由此可以得出唯一的和不可避免的结论: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与此相反的马赫的理论(物体是感觉的复合)是可鄙的唯心主义说。”(12)

第二,列宁的反映论原理在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上是辩证的与能动的,而不是机械的与直观的。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既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规律性认识,也包含有主体认识客体的目的、愿望和评价。列宁的反映论决不是排斥主体的消极的“反射论”;主体与客体、认识与评价、现实与理想、主观目的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结合,才是列宁赋予反映论的最为鲜明的特征。列宁明确表示:“决定论思想确定人类行为的必要性,推翻所谓自由意志的荒唐神话,但丝毫不消除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为的评价”。他又写道:“你们爱以实际精神自夸,却没有看见俄国每个实际工作者都知道的事实,即在革命事业中不仅小组的努力,甚至个人的努力也能创造出多么大的奇迹。”(13)

所以,列宁的反映论丝毫没有抹杀或贬低主体与意识的能动作用。相反,他强调“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4)。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中,列宁明确指出:“艺术并不要求作品等于现实”(15)。文学创作要“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16)无视主体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然会导致认识上与思想上的错误。著名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后期之所以犯严重错误,就认识根源而言,就在于他把马克思的认识论错误地等同于费尔巴哈的认识论,对意识的巨大能动性估计不足,因而导致他在政治上反对列宁,取消革命,在艺术上要求作品“像物理学一样客观”,(17)这显然是抹杀或贬低主体与意识能动性的必然结果。列宁在艺术上反对那种委琐不堪的自然主义作品,他高度赞赏高尔基的《母亲》,这是与列宁的反映论高度评价主体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分不开的。

第三,列宁的反映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注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又注重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二者只能辩证地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毛泽东同志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8)这个概括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标志。列宁的反映论继承并包含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他强调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19)

可见,无视实践观点在反映论中的地位与作用,显然是对列宁的反映论的曲解或误解。所以列宁的文艺思想是以反映论为理论基础的,而强调主客观统一的实践则是列宁文艺思想的鲜明特征。按照这样一种美学思想,列宁要求文艺要反映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生活,要揭示社会实际生活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过程,坚决反对那种保守的“庸人”文艺。因为从反映论观点看来,文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而且是反映客观存在着的,正在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生活的。

第四,以反映论为基础的列宁文艺思想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它承认美是客观社会存在,又承认美是历史的与变动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列宁则比较强调美的客观性与继承性。因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在俄国泛滥成灾,严重地腐蚀和侵袭着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曾风行一时的颓废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直觉主义等文艺流派的共同特征,就是在哲学上敌视唯物主义反映论,在艺术上反对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明斯基和梅列日科夫斯基为代表的颓废派就宣称:“最新艺术”“只致力于探索个人自我意识的奥秘”;(20)艺术家的任务决不在于真实地描绘生活,而在于制造自己的谎言,并把它灌输给别人。”(21)以布留索夫为首的象征派在攻击现实主义作家是“物质生活的奴隶”的同时,鼓吹文艺工作者的唯一的最高任务就是“复述自己的灵魂。”(22)更有人则把艺术等同于宗教,鼓吹“艺术除了宗教的含义外没有任何本身的意义。”(23)此类唯心、颓废与神秘的文艺的泛滥严重地干扰和影响着健康和进步的文艺创作,毒化和侵袭正在扩展着的革命舆论的氛围,所以列宁与之展开坚决的斗争。但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成了当务之急。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继承人类迄今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所以,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侧重于强调美的继承性,强调“美的”与“新的”之间并无必然性联系。他在与女革命家蔡特金谈话时说:“即使美是‘旧’的,我们也必须保留它,拿它作为一个榜样,紧紧地把握住它。为什么只是因为它‘旧’,就要蔑视真正的美,永远抛弃它,不把它当作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呢?为什么只因为那是‘新’的,就要当作供人信奉的神一样来崇拜新的东西呢?那是荒谬的,绝顶荒谬的。”(24)当他谈到苏维埃艺术的发展问题时,他强调说:“应该把美作为根据,把美作为构成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艺术的标准。”(25)

可见,美是客观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列宁强调“艺术属于人民”(26),人民需要美的艺术,即使他们一时不能欣赏这种艺术,也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实施最广泛的民主教育和训练”。为此,他亲自提议并批准出版了一批优秀古典作品的普及版,为尽可能多的读者提供美的精神享受。列宁说:“我不认为表现派、未来派、立体派和其他各派的作品是艺术天才的最高表现。我不懂它们,它们不能使我感到丝毫的愉快。”(27)确实,就个人的审美爱好而言,列宁最喜欢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但他并没有因个人的好恶而禁止现代派艺术的存在,而且当“未来派”的马雅可夫斯基写出《开会迷》这样的好诗时,列宁就立即予以热情肯定。列宁对高尔基作品的支持,更说明他是一位艺术创新的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列宁提出的“党的文学的原则,”(28)也称“文艺的党性原则,”(29)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文艺的党性原则的基本内涵,对于识别与排除来之于“左”或“右”的两方面的干扰,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至今仍有着不容置疑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次提出文艺的党性原则的,是列宁的光辉文献《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提出文艺的党性原则是根据俄国当时阶级斗争形势逐渐发展而来。所谓党性,是阶级性的升华,或者说是“被认识了的阶级性”、(30)“自觉的阶级性”。(31)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长期处于不同的阶级地位,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利益、要求、愿望和心理等。早在马克思之前,阶级斗争理论就已经为资产阶级学者所发现并得到过论证;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为阶级斗争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并进而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理论基础。阶级性和党性既体现在政治与法律上层建筑的每个领域,也反映于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等领域。文艺的党性原则是文艺的阶级性的集中反映,是体现于艺术形象体系中的被意识到了的倾向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言论中,已经有了文艺党性原则的思想萌芽。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的党性原则观念,并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文艺范畴。(www.xing528.com)

俄国无产阶级的文艺实践为文艺的党性原则奠定了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期待无产阶级文艺,并始终不渝地支持和培育无产阶级文艺的成长。从20世纪初开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不少作家自觉地用文学形式召唤革命、鼓舞战斗。高尔基的剧本《在底层》和散文诗《海燕之歌》,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就对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发挥了巨大的教育鼓舞作用。艺术实践证明,带有无产阶级党性的文艺,可以在紧张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发挥独特的思想教育作用和审美感染作用。

列宁还强调指出,无产阶级的文艺出版事业,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接受党的监督。列宁认为,党的出版物要“接受党的监督”;“党是自愿的联盟”,要“清洗那些宣传反党观点的党员”;(32)而“确定党的观点和反党观点的界限的,是党纲,是党的策略决议和党章。”(33)他指出:“全部社会民主主义出版物都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一切报纸、杂志、出版社等都应当立即着手改组工作,以便造成这样的局面,使它们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完全参加到这些或那些党组织中去。只有这样,‘社会民主主义的’出版物才会名副其实。”(34)这是实践文艺党性原则的组织保证,也是当时文艺宣传领域斗争形势的必然要求。

总之,文艺的党性原则是当时俄国现实的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是阶级斗争理论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是无产阶级文艺的长期实践的产物。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全面而深刻地阐述文艺必须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出了无产阶级文艺事业的性质问题。

第一,无产阶级的出版事业包括文艺事业,是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组成部分,反对把文艺事业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割裂开来。列宁明确地指出:“党的出版物原则是什么呢?这不仅是说,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的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5)这个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无疑是一种创造。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还不可能提出这个问题。唯有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才会提出把文艺事业纳入到无产阶级的总的事业中去的要求。根据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适时地把文艺事业纳入到党的事业中去,无疑是创造性的贡献。无产阶级的文艺事业与整个革命事业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是彼此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着的整体。文艺的党性原则首先要求把文艺事业与党的整个事业联系起来,服从于党的事业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不可作狭隘的理解,不顾形势的变化、时代的需要,机械地把文艺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当作宣传某种思想的形象化教材,则是错误的。

第二,无产阶级文艺出版事业,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绝不能为饱食终日的少数人服务。列宁强调:“无产阶级的文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36)这种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文艺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制约着无产阶级文艺的性质、任务与特征。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有觉悟的先锋队,除了为人民群众服务之外,它没有任何其他的私利和要求,因此党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文艺事业改造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崇高的事业,成为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事业的一部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同德国女作家蔡特金的谈话中继续发挥了这个思想。他说:“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理解和喜爱。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等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37)

列宁关于“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是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这篇著作中确立的。这篇著作写于1913年10—12月间,而在同年5—6月间写的《拉脱维亚边区社会民主党第四次代表大会纲领草案》和《民族问题提纲》中就已经接触到了这个理论思想。列宁的这些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原则立场的著作,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以崩得分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所鼓吹的“民族文化”的口号。

“民族文化”口号的虚伪性在于,这是“资产阶级的(而且常常是黑帮—教权派的)骗人工具”,其“主要的、根本的罪过,就在于它想要实现最精致的和最绝对最彻底的民族主义”。(38)

崩得分子所鼓吹的“整体的”、统一的“民族文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民族的内部没有过这种所谓‘整体的’、统一的民族文化。倒是“资产阶级的(以及资产阶级——农奴主的)趋向是用‘民族文化’的口号掩盖着的。”(39)列宁在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民族文化”的实质之后,提出“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国际文化”这个口号,目的“只是为了从每个民族的文化中取出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成分,而取出这些成分只是并且无条件是为了同每个民族的资产阶级文化、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相对抗。”(40)

同时,列宁又指出:“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41)不仅有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和体现他们愿望的民族文化,而且也“都有一些哪怕是还不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里面都有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42)

在阶级社会中,民族的内部是划分为阶级的,民族文化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列宁所说的“两种民族文化”,虽然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现代民族,但是,对于我们分析古代民族和现代殖民地民族的文化,也是适用的。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的多民族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还有指导意义。在这里,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对我们研究民族民间文艺,对发展多民族的文艺创作都有指导意义。

列宁的《哲学笔记》不仅在指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在如何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方面,也是一个卓越的榜样。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列宁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精神,即学习他对待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不可调和的斗争批判态度,他对待过去哲学遗传中任何合理因素的小心谨慎的态度。特别是在对黑格尔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上,《哲学笔记》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经典著作中,还没有一本著作像《哲学笔记》那样对黑格尔的著作进行了如此细致的、系统的分析解剖。列宁在若干具体问题上怎样评价黑格尔,怎样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怎样打碎他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体系,从而拯救出其中合理的辩证的内核,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