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低俗化文艺思潮-研究成果

当代中国低俗化文艺思潮-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众传媒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娱乐的功能一再被低俗化,中国影视与网络节目的低俗化现象日趋严重。有些事实真相还未弄清楚,媒体就先入为主地进行“新闻”报道,而有些娱乐节目,现在已经发展到任意冲撞社会伦理道德,一味地迎合社会低俗文化的地步,再加上社会舆论推波助澜,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当代中国低俗化文艺思潮-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众传媒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娱乐的功能一再被低俗化,中国影视与网络节目的低俗化现象日趋严重。对于这些现象,虽然专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者都做过不少探讨和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对低俗化作出明确的定义。

什么是低俗化?低俗的定义是:低级且庸俗,主要指低级趣味使人萎靡颓废。对于低俗的界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度往往有不同的标准,也就是说标准有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认识。比如说,对青少年构成毒害,危害社会公德,危害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只要符合上述三方面内容的,通常可以界定为低俗。低俗一般包括渲染暴力、色情淫秽与虚假新闻等形式。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于低俗化的文艺思潮可以概括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过度娱乐化,以至于传播功能的错位。它弱化了影视与网络的传播信息、社会教育、引导舆论的功能,使之偏离了正常的娱乐轨道,例如一些捕风捉影的负面新闻,胡编乱造、歪曲历史与格调不高的娱乐节目,甚至有些节目大话“性感”、打情骂俏,用猎奇、刺激画面和情节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以提高收视率。

一个时期以来,新的神话通过影视与网络不断地被创造和生产出来。喻国明曾说过:“传媒经济说到底是一种影响力经济,追求利润是传媒产业的终极目的。”(1)因此媒体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成了如何提高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放下了职业道德,放弃了媒体宣传正义、美德和正确价值观的责任,而是盲目追求新闻噱头,一味的猎奇与围观,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从而使低俗化泛滥。形成这些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由于当代中国大众传媒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要求,有部分媒体从业者的道义和良知就泯灭了,他们弃社会的正义于不顾,而是单纯地为创造经济效益而努力。不久前,某主持人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没忍住》的文章,是关于女子被强暴一事的博文,文章表达了对媒体采访时“粗暴”的不满,这也在网上激起很多的讨论。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无视受害人的隐私,甚至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进行围追堵截式采访,揭开受害者伤疤,主观臆断等。该主持人博客写道:“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对自己脆弱的保护,只能用袖子来遮住脸,来躲避新闻媒体的采访。是的,这是一场羞辱,但不是他们的。”(2)又写道:“不止一家的媒体,直接就进入了杨武的家门,堵住躺在床上,已经有些精神失常迹象的妻子,要求对方来回答隐私的问题,床上还堆着话筒,女人还穿着睡衣,身体一直往后面缩,掩住了自己的脸。”(3)强行进入民宅是涉嫌违法的,对于受害人,媒体不知道要保护当事人的隐私,避免造成二次伤害的新闻伦理?有网友说,让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内心充满了恐惧的,是那些见惯的在欲望的驱使下丧失底线的行为;有些媒体人缺乏最起码的人文思想和素质,他们的新闻落脚点很有问题。他们纯粹地制造某个新闻炒卖点,经常不顾当事人的感受和尊严,不会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来报道。在媒体中,偏离了大众传媒“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4)这个基本的原则,颠覆了传统,挑战了道德,炒作了边缘价值观,展示了非主流拜金心理,挖掘“丑闻”与“丑态”等,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没有诚信与不道德的现象,但大多数人还是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公共道德的。为什么“假、恶、丑”总是充斥人们的眼球呢?除了社会道德出现的问题,网络及部分媒体的肆意渲染低俗内容也是重要原因。有些事实真相还未弄清楚,媒体就先入为主地进行“新闻”报道,而有些娱乐节目,现在已经发展到任意冲撞社会伦理道德,一味地迎合社会低俗文化的地步,再加上社会舆论推波助澜,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社会的责任感是媒体运作的基本底线,媒体负担着舆论的引导功能,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应清醒的认知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就以颇受争议的某些相亲交友节目来说,节目中的嘉宾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包含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拜金女”、“母女同场”、“姐妹同场”与“富二代”等各种各样的嘉宾在节目上表现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恋爱婚姻观念及追求的目标。这些节目创造了辉煌的收视纪录,也创造了不俗的广告收入,一些嘉宾语言也受到了广泛的评论和质疑,比如“谈过七八个男朋友还没我的零头多呢”;“我的手只给我的男朋友握,其他的人,一次要20万”;“我闻到了豪宅的味道”与“我要找的是男人中的大款,大款中的精英,精英中的王子”,等等。节目中的男女嘉宾透露的拜金主义的味道,可谓是人尽皆知。这类节目有着可观的收视率,但节目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社会的伦理尺度和道德底线等,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有了负面影响。

因此,大众传媒应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弘扬主旋律,加强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建设,做社会道德底线的坚守者,这是对当前我国的媒体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和任务。

第二,收视率的诱惑与商业利益的驱使。(www.xing528.com)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撰写了《关于电视》一书,他在书里谈到:“收视率这一压力使得经济要向电视施加压力,而通过电视对新闻场的影响,经济又向其他报纸,包括最‘纯粹’的报纸,向渐渐地被电视问题所控制的记者施加影响。同样,借助整个新闻场的作用,经济又以自己的影响控制着所有的文化生产场。”(5)他形象地指出:收视率“是隐藏起来的上帝,它不为人们所见,但它却一直统治着这个圈子,如果节目下跌了一个百分点的收视率,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与直接走向死亡无异”。(6)我国大众传媒是“企业化经营,事业化管理”,各媒体间公平的竞争是市场化的一个最重要表现。唯有通过竞争,才能优胜劣汰,促进媒体的发展。“推出大众艺术的人,通常是成本会计师”,(7)对于媒体来说,他们就是要更有效地争取并得到广告商的青睐,而这种青睐则源于收视率。

在这些“成本会计师”看来,就应本着“娱乐带来收视率,而广告则带来利润”(8)的法则来制作节目。在“唯收视率论”下,媒体收视率数据统计,决定节目的最终命运。这种通过吸引观众眼球的方式,将会导致节目低俗化越演越激烈,使节目进入了“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怪圈,过分地强调节目的感官刺激并扩大节目的娱乐功能。在电视与网络上的节目中,有用猎奇眼光聚焦一夜情、变性人和婚外恋等有违背社会道德的事件,这些节目的内容虽然各自披着情感和婚姻的外衣,但实际上是属于暗箱“操纵”和“制作”的,甚至是在“表演”节目。例如:有一档名为《情感密码》节目讲述了一家人的感情故事。其中,在《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节目中,讲述一对80后的小夫妻“啃老”的事情,内容令许多的观众愤慨不已。节目播出后,观众开始对节目里“丈夫”进行人肉搜索,大家希望把“丈夫”揪出来进行抨击和批判。最终“丈夫”出来说明事实真相。原来,他是一个临时演员,是被某传媒公司花钱临时雇用的。另外,节目中的“妻子”和“父亲”等角色全部都是临时演员。按照规定,在节目中,如果是还原当时情景是必须有相应提示的。《情感密码》中所表达的“情感”、“幸福”和“真爱”等,最终都是为了追求收视率与商业利益。

第三,媒体对大众需求的盲目定位

消费社会及消费文化的形成是媒体低俗化现象的土壤。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与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过去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为满足物质需要而消费的观念,已经不适合人们的消费需求。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指出:“在这个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不是在物质的层面集中,就是说不仅消费的物质本身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消费物品的意义。人们的消费目的不再是实际需求获得满足,而是不断的追求被创造出来的、被刺激起来的欲望获得满足。”(9)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娱乐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需要,因为他们需要一种可以宣泄自己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相对于其他的娱乐手段来说,影视与网络节目的娱乐,无疑是相当经济、方便和实惠的。影视与网络媒体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把娱乐的功能一再扩张,运用搞笑、刺激与煽情等手段来赢得关注。许多媒体对大众需求一味追求娱乐气氛,提供给观众的是简单的调笑、戏说与聊侃等节目,也使节目内容走向低俗化。

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10)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媒体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有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在上网的过程中,聊天和游戏的内容中占压倒性的比例,而阅读和查阅资料则逐渐呈下降趋势。在各个媒体争夺大众的过程中,电视与网络节目就以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能量。

第四,大众参与欲望的不断攀升。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提出“受众本位”的理论,该理论在西方传播理论中的受众研究已经由浅入深,受众由被漠视至被重视的脉络更是清晰可见,受众模式也逐渐由“传者本位”发展到“受众本位”。受众本位就是“以受众为中心”,来制定媒介定位以及传播原则。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应最大限度地适应观众的需要,以观众为中心。它的主导思想就是以观众为中心,也就是说,媒介只是被动者,而观众是传播主动者。观众并不是一味地消极“接受”所被暴露于媒体中的信息,而积极地寻求信息为己所用。观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应该传播什么。在《关于电视》的书中,作者布尔迪厄说:“为什么通常人们总是肯上电视节目?因为人们希望得到曝光,让别人关注自己,有人不知道自己将在电视上面说什么就答应上节目了,在我看来,这显然是暴露出了这些人上电视不为别的原因,只是想参与到传播过程里去,而不在乎做什么,就是想要被人看到。”(11)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后,就有了参与社会活动、获得自我实现的愿望,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媒体不断改革,大众传播在发生变化。在人们心目中,传播的过程是协商、互动、交流的过程,观众也有参与媒体的权利。观众参与到传播过程里去,希望自己能够即时地对传播行为进行反馈,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同时满足了自己消费的意愿。以《绝对唱响》、《快乐男声》、《极限高歌》、《梦想中国》、《红楼梦中人》、《新人快快红》、《名师高徒》、《星光大道》、《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和《舞出我人生》等选秀节目为例,传播媒介采取了普通化、平民化的传播的策略,将艺术带入大众里,使大众有权参与到选秀节目里去,实现成为明星的梦想。平民化的传播策略符合了大众的口味,大众不仅能在选秀里找到自我认同,还能通过“零门槛”参与比赛,由观众变为选手。如果观众在参赛中获得成功,大众的参与欲望也得到了更大的满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