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城市转型:定义与研究

资源城市转型:定义与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资源型城市的定义一、资源型城市的定义资源型城市,也称“资源性城市”、“资源城市”、“资源指向型城市”,其中的“资源”是指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主要用资源型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城市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衡量。界定资源型城市的定量标准,必须以城市职能分类的定量分析为基础。

资源城市转型:定义与研究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一、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资源型城市,也称“资源性城市”、“资源城市”、“资源指向型城市”,其中的“资源”是指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因此,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当地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统称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由于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所以也称“矿业城市”。

资源型城市作为“城市”而言,首先必须具有城市所共有的规模、性质和职能,即同样是一定数量人群聚居而从事生产、经营(交换)和生活的地域,具有为人们提供并尽可能满足各项社会活动需求服务的基本职能,具有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能起带动、辐射、中心作用的一般城市特征。资源型城市之所以冠之以“资源型”,是因为资源开采和加工业在该城市产业构成中居支柱性或主导性的地位,资源型城市的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状况对城市的兴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给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定性描述,这里有两点应特别强调:一是当地资源的开采,也就是说该城市必须有采掘业,否则,资源加工规模再大,比重再高,也不能称其为资源型城市;二是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状况对所在城市发展有决定性意义,如果只是一般性影响,则也不能称其为资源型城市。

二、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标准

对资源型城市只做定性分析不足以科学地界定,还必须进行定量分析。界定资源型城市的定量分析是近20年来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直至目前为止,一些学者的意见尚不尽一致,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专门统计资料,研究起来必然困难。但从界定资源型城市的定量分析方法来看,以城市经济对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的依存度为依据来界定资源型城市是完全可行的,其界定指标主要应包括:

1.产值依存度

产值依存度反映的是城市经济对某一产业的依赖程度。主要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综合考虑。

2.就业依存度

就业依存度反映的是城市就业对某一产业的依赖程度。主要指标是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的就业人员数占城市全部就业人员数的比重、资源开采和加工业的职工及其家属人数占城市人口的比重。

3.财政收入依存度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财政收入依存度反映的是城市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各项税收、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对某一产业的依赖程度。主要用资源型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城市财政收入的比重来衡量。

4.城市产业集中化系数

城市产业集中化系数指城市某一产业在该市集中的程度,用该产业的规模比重对全国平均比重的比率来表示。

其公式是:Ri=img16

其中,Ri——某城市i产业集中化系数

mi——某城市i产业总量

mt——某城市所有产业总量

Mi——全国i产业总量

Mt——全国所有产业总量

上述“产业总量”是以某项指标为标志的总量,如职工总数、总产值、固定资产总值等等。凡是系数超过1的产业,就说明这个城市该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程度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般可称之为该城市的主导产业。如果城市的主导产业是资源型产业,则该城市就是资源型城市。

上述四个指标中,产值依存度、就业依存度和财政收入依存度是从城市自身经济出发进行分析的指标,城市产业集中化系数是从与全国进行比较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指标。城市产业集中化系数只能表明城市中某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不能反映该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

5.选择性标准

以上指标构成判定资源型城市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量化计算,从而确定其定量标准。界定资源型城市的定量标准,必须以城市职能分类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城市职能分类的基础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标准差法(www.xing528.com)

该方法是美国城市经济学家纳尔逊最先使用的。1955年,纳尔逊对美国1万人口以上的897个城市地域和9种行业、24种职业进行了分类,以各种职业劳动力的全国平均职位标准,根据1950年度的统计资料,把就业部门划分为9种,然后计算出每个城市的劳动力在这9个部门中的就业比例。纳尔逊使用两个统计量:算数平均值(img17)和标准差(σ),其中:

两个统计量表明,如果某一个城市在一特定部门中的就业百分比超过所有城市在此部门就业百分比的平均值达到一个标准差,该就业部门则成为此城市的主导职能部门,以高于平均值以上几个标准差来表示该职能的强度。

(2)专门化指数法

1959年,韦勃在美国明尼达州城镇职能分类中创造了职能指数——专门指数法。韦勃认为,一个城镇的主导职能的显著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该城镇的某一职能在区域全部城镇职能中的地位,这可以用该城镇该职能部门就业人口百分比平均值来表示;②该职能(部门)在该城镇内各职能(部门)中的重要程度,用该职能部门就业人口占该城镇全部职能部门就业人口总数百分比来表示。要综合反映这两个方面,可以用职能指数F1、专门化指数S1来表示。

(3)经济基础法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部分;二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部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础活动,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城市就业人口也相应可分为基本人口和非基本人口。按照基本—非基本概念,城市的基本职能与城市的成长直接相关,而且城市的基本就业结构可能与它的总就业结构不尽一致,因此如果使用各部门基本人口的比例来进行城市职能分类,就可能更好地反映城市职能专门化的程度。

麦克斯韦尔1965年针对加拿大80个城市利用此方法进行了分类。在他的分类中,城市经济活动被分为13种主要类型。将每个城市每一项职能活动的最低必要量相加,得到每个城市非基本就业人数,然后用就业总人数减去非基本就业人数,即得到各个城市的基本就业人数。然后从这一资料演变出三个指标来分析城市职能特点:①城市的优势职能,这是根据城市基本职工构成中比重最大的部门来确定的;②城市的突出职能,麦氏借用纳尔逊的平均职工比重加标准差的方法来分析突出职能;③城市的专门化指数,城市的专门化指数越高,该城市的专门程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4)多变量综合指数法

随着统计资料越来越丰富,除劳动力以外的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各种城市资料日益齐备,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驾驭大量的复杂变量进行客观分类成为可能,多变量综合指数法被广泛应用,常用的技术是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把许多变量组合成几个具有综合性质的“因子”,每个因子有不同的载荷量,载荷量大的前几个因子为主因子,每个城市对应各个主因子有自己的一套因子年得分。这套因子年得分等于把每个城市放入一个多维的分类空间中,经过合适的归并技术,最后得到若干城市群。聚类分析可以不经过主成分分析,直接利用资料矩阵经标准化后,由计算机自动计算样本之间或城市群之间的距离,进行逐级归并。计算距离的方法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聚类分析方法。最大的资料矩阵要属美国学者贝里于1968年进行的美国城市分类,他收集了1762个城市的97个变量。

我国著名的城市经济地理学家周一星先生提出工业城市职能三要素,采取了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198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公布的全国295个城市16个工业部门产值的百分比和3个城市规模变量,组成了295×19的资料矩阵,首先借助于沃德误差法的聚类分析取得科学、客观的分类结果,再借助于纳尔逊标准差法及统计分析原理对分类结果进行特征概括和类别命名。分析结果显示当年我国有51个矿业城市。

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魁先生选择运用相对数指标和绝对数指标,同时考虑到历史沿革、城市发展及统计上的误差因素,以1999年为基准,提出界定矿业城市的指标体系:①矿业产值地级市大于1亿元,县级镇级大于4500万元;②矿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5%;③矿业从业人数大于6000人。符合上述指标之一即入选。④此外,考虑著名的老矿业城市、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型矿业城市、统计数据明显漏列的矿业城市,虽然低于前三项指标,也予以特别保留。按照上述标准统计结果,全国现有矿业城市(镇)426座,其中地级市78座,占全国236座地级市的33.05%;地级区盟8座;县级市98座,占全国427座县级市的22.95%;市属县级区26座;县城180座,占全国168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10.7%;建制镇36座。矿业城市数量较多的省区依次是河北、河南、贵州、山西、新疆、陕西、四川、江西、广西、福建、湖南、湖北、山东、辽宁。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2年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报告中,也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原则和标准。他们认为:

1.确定资源型城市的原则

(1)发生学原则,即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即在资源开发之前已有城市存在,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如大同、邯郸等。

(2)动态原则,即考察资源型城市必须要关注它的全过程。有些城市曾经是资源型城市,但通过若干年的经济转型后,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城市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度很低,已不再是资源型了。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

2.进行定量分析,依据下面四个指标初步界定资源型城市

(1)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取10%这一临界值是因为:第一,全国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一般为6%-7%;第二,在研究地区支柱工业时,其最低要求是其产值比重大于5%。

(2)采掘业产值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1亿元,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亿元。

(3)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确定这一标准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城市中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平均为2%-3%,如果这一数值大于5%,则该产业对城市的就业稳定性将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

(4)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1万人,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万人。

原则上,上述四个指标应当同时满足。依据这些原则和标准,他们确定的资源型城市共计118个,其中黑龙江省最多,有13个;山西省其次,有11个;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分别为7-10个。东北三省合计30个,约占全国的1/4。

在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煤城有63个,占53%;森工城21个,占18%;有色冶金城12个,石油城9个,黑色冶金城8个,其他城市5个,分别占10%、8%、7%和4%。从城市行政级别构成看,地级市47座,县级市71座。

城市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城市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变化又经常是不均衡的,因此,产值依存度、就业依存度、财政收入依存度和城市产业集中化系数等指标会经常发生变化。例如某些资源型城市,在某一时期由于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速度,使资源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一些综合性城市,在某一时期也可能由于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慢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速度,使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情况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经常发生逆转,因此我们认为,界定资源型城市应采用历史最高年份,其变化过程可在资源型城市阶段分类中加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