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铜川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实践与研究成果

铜川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实践与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铜川——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理论研究[11]第一节铜川市经济发展现状铜川1958年建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距省会西安60公里,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交通要道,面积3882平方公里,人口84万,现辖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铜川是一座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西北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基地。

铜川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实践与研究成果

第六章 铜川——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理论研究[11]

第一节 铜川市经济发展现状

铜川1958年建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距省会西安60公里,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交通要道,面积3882平方公里,人口84万,现辖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铜川是一座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西北重要的能源建材工业基地。近年来,铜川地方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入关天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必将为铜川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三次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87.7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6%,是2005年的2.69倍,年均增速高于“十五”4.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317元。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5.6%,位于全省第二。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18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05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8.77∶45.73∶45.51调整为7.55∶62.06∶30.3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0%提高到43.75%。

二、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村经济增势喜人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15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7.8%,2002年以来年均增速达到16.6%。其中:全年粮食总产量26.6万吨,较上年增长14.8%。全市水果产量55.78万吨,较上年增长18.36%,其中,苹果总产53.2万吨,增长18.8%。启动实施了51个新农村示范村和71个重点扶贫村的建设,其中20个新农村示范村达到省级标准。

三、工业生产增势强劲,支柱行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5.29亿元,较上年增长24.6%,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28.24%。其中,煤炭采选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5亿元,增长23.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47.1亿元,增长30.5%;有色金属冶炼业完成36.2亿元,增长26.7%;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完成37.1亿元,增长17.9%。四大支柱行业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3.94%。

四、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投资结构有所调整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2的16.8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7.23亿元,年均增长27.41%,累计完成投资468.95亿元,投资对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连续保持在5个百分点以上。其间仅重大建设项目就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一半,有力支撑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

2005—2010年,铜川市共安排五批“十一五”重大项目90个。华能电厂一期工程、铜川铝业节能技改续建、声威一期、西川和玉华煤矿改扩建、铜川创卫一期工程、玉皇阁特大桥等2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或运营。声威二期、旺旺食品加工、铜川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耀垃圾处理等项目顺利实施,陕重汽零部件加工基地建设、陶瓷挂板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华能二期、大唐煤矸石热电联产、声威年产500万吨粉磨站、龙潭水库等一批重大前期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铜川的电解铝水泥、煤、陶瓷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电力、食品加工、旅游等产业成为初具产业特征和产业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五、城镇结构趋于合理,辐射功能得到加强

随着八大工业园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城市规划区面积扩大到110平方公里,“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区—新区—坡头”为骨架的大城市格局正在形成。截至2010年年末,全市总人口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73万人。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53%提高到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建成区中新区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积聚人口已达7万人,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和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六、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2—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由4.84亿元增长到28.27亿元,年均增长26.39%。地方财政收入由1.86亿元增长到13.75亿元,年均增长28.41%。

2002—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94元增长到15884元,年均增长17.1%,较2009年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60元增长到4789元,年均增长15.05%,较2009年增长20.7%。

第二节 金融业发展状况

截至2010年年末,铜川市银行金融机构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农村信用联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证券业机构仅有西部证券铜川服务部1家非法人机构;15家保险类分支机构。没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

一、各项存款增长迅猛,信贷投放稳步增加

2010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50.92亿元,较年初增加44.3亿元,增长21.44%,同比多增3.5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9.4亿元,较年初减少1.42亿元,下降1.76%,同比少增11.98亿元。以2000年存贷款余额为基数,存贷款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和5.54%。

二、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金融机构竞争力明显增强

1999年以来,铜川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本金28.05亿元,核销贷款本金1.21亿元,两项合计29.26亿元,相当于2000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46.31亿元的63.19%。另外,全市四个县(区)农村信用联社从认购的人民银行专项票据中置换不良贷款本金8222万元。随着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入,全市金融机构的赢利能力显著增强,内控机制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组织协调机制更加完备,保险业得到长足发展

近年来,铜川市保险业发展迅速,由最初的3家保险机构发展到2010年末的15家,在2007年又成立了铜川保险协会,使得保险业协调和组织机制更加完备。2010年,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08亿元,同比增加1.32亿元,增长35.11%,占全市GDP的2.71%。

四、金融创新步伐加快,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铜川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全市金融网点布局日趋合理,至2010年年底,全市金融机构网点数为120个。二是电子化支付手段不断加强,国库支付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清算网络的上线运行,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不断普及,极大地提高了辖区支付结算效率,方便了人民群众生活,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银行卡累计发放106万张。三是中间业务发展迅猛,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为6226万元,较2005年增加5250万元,年均增速达到44.86%。四是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各种新的信贷品种不断显现,汽车、住房等各类消费信贷极大地刺激了经济增长。

五、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近年来,铜川市政府相继印发了《铜川市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意见》、《铜川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规划》以及《铜川市诚信企业评定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改善辖区信用环境。截至2010年年末,全市评定信用户58270户,占到农户总数的52.19%;评定信用村、镇225个,占全市村镇总数的41.44%。

第三节 金融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铜川坚持“5523”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逐步凸显。一是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煤、电、水泥、和铝产业为核心打造五条工业循环经济链,围绕农产品资源,打造“种植、养殖—加工—综合利用”产业链,围绕服务业,打造“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产业链,把铜川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二是加快对煤、电、水泥、铝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切实发挥了大产业、大项目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截至2010年,煤炭、电力、电解铝、水泥年产能分别达到2000万吨、400万千瓦、50万吨和2000万吨,四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比重达到83.94%。三是积极引进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源新材料等产业,逐步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活跃地方经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四是改善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成以八大工业园区为核心的经济示范地带,着力发挥对周边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投资达400多亿,入园企业100多家,预计到2012年实现工业产值451亿元。(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与全国、全省及其他地市相比,铜川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资源逐步枯竭,而城市转型接续产业发展不足,大项目、好项目较少;二是高耗能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且产业集中度过高,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而使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现象;三是受地理环境影响,城市发展空间仍然有限,行政中心南移后,虽然与西安的承接作用增强,但对原行政区内的经济辐射效应有所减弱;四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转移就业难度较大。然而,在面临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国务院将铜川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试点,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铜川定位为次核心城市,给铜川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城市扩容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遇对做大做强金融提出新的挑战

铜川建市已有50年之久,下辖3区1县,区县匹配较小,影响了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一些重大项目的选址受到地域限制,增大了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影响到铜川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规划》将铜川建设用地增加到80平方公理,建设铜川—富平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提出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目标,以及市政府提出南扩北疏的发展战略,以210国道为纵轴,北市区、南市区以及重点镇串联而成的大城市格局等城市扩容措施对铜川金融业做大规模,调节结构,增加赢利,增强自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由城市扩容带来的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增加,农业人口转移,中小企业大发展等问题也对金融业做大做强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城市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对金融业创新提出新的挑战

铜川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农业产值占比较低,农业附加值不高,特色农业发展不充分,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上资源依赖度高,经济效益较低,煤炭、水泥和建材等国家限制性行业仍然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占比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业没有得到深度挖掘,城市发展面临“调优一产、做强二产、扩大三产”的困境。同时铜川金融业长期把支持重点放在大项目及重点项目上,对于资源依赖型客户争夺较为激烈,对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非资源型产业支持力度不足。2008年铜川被列为国家财政补贴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被纳入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无疑为铜川经济结构转型带来新的机遇。在这种背景下,铜川金融业如何充分支持经济结构转型成为一个新课题,这势必要求全市金融业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机制,借鉴、引进和开发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不断改进和完善业务操作流程,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创新战略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项目、不同需求主体的金融需求,以创新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促服务,以创新争投入,实现经济转型与金融发展的共赢。

三、区位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对金融生态环境提出新的挑战

西安作为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经济总量大、对外开放程度高、产业优势明显、科技人才实力雄厚,具备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优势。而铜川位于西安以北60公里处,具有与西安相比较低的房地产价格、营商成本等优势,与西安存在着明显的技术、产业梯度,自身具备较好的工业基础,完全可以吸纳部分产业并借此带动相关要素的流动,铜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5523”发展规划也对积极承接东部和西安的工业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区域间产业转移是一个多层次和梯度发展的过程,是否具备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尤为重要,金融生态环境越好,对资金的吸引和聚集效应越明显。而铜川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由于历史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与发达地区及省内兄弟地市相比,改革进程较为缓慢,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造成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尤其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更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

四、经济和金融的政策倾斜机遇对铜川金融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规划》中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提出的优先布局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和旅游等重点产业项目,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政策,提出的积极鼓励社会投资,以各类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政策,以及提出的土地、环保、财政税务等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对铜川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必然会使铜川经济进一步提速,对金融的有效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同时,《规划》中提出的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方式等金融政策为铜川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思路和政策机遇。然而长期以来,铜川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对投资,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依赖性较高,非公经济发展仍然缺乏活力,优质项目、大型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与兄弟地市相比偏少,造成辖区对信贷有效需求不足,存贷比连年下降,2010年末存贷比分别低于全国和陕西省35.08和29.33个百分点。同时金融组织体系单一,微观金融如村镇银行、民营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不足;融资渠道狭窄,对银行信贷依存度过高,直接融资发展不充分,全辖区仅有一家上市公司,无政府、企业债券发行;体制改革导致信贷权限上收,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全辖区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因此,如何吸引和培育好的项目,争取上级行信贷政策的适度倾斜,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风险,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形势需求,解决好经济金融发展中出现的各类共生共存问题,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政府和金融机构面临的新挑战。

第四节 金融如何支持铜川实现转型

为切实抓住关天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实现铜川市委市、政府落实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方略提出的各项要求,铜川市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中关天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围绕城市三大定位和四大发展目标,以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创新为动力,以扩大金融规模、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功能、拓宽融资渠道、培育和壮大辖区金融市场为抓手,利用铜川特有区位、资源、工业等优势,着力打造铜川四大工业基地,积极支持八大园区建设,不断增强金融与经济的互动效应,切实提升铜川在关天经济区中地位和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和金融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把握金融支持重点,以准确的战略定位融入经济区建设

金融业要抓住铜川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实行产业结构转型和实施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两大历史机遇,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5523”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关天经济区建设中有关铜川规划目标和方向,主动加强信贷支持,保持与GDP增长相适应的信贷增长速度,实现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融合。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铜川落实关天经济区经济增长速度测算,力争至2015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65亿元,2020年贷款余额达到305亿元。

在工业方面,要聚集资金承接东部和西安产业转移,扶持铜川经济转型接续产业发展。要加大对耀西等煤电开发建设、华能电厂二期等煤电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经济区内的能源工业基地;加大对凤凰秦岭等水泥生产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对新型建材业的支持力度,打造西北最大的现代建材基地;加大对铝业产能提升,铝型材深加工等支持力度,打造陕西最大的铝业加工基地。积极支持八大园区建设,重点支持新型材料、食品、医药、电源等新型产业和辖区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要求,努力在支持铜川发展循环经济和技术改造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探索支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新途径。在农业方面,要加强对苹果、樱桃核桃酿酒葡萄四大基地建设和花椒柿子等干杂果、特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建成200万亩干鲜果经济林建设,同时,要按照关天经济规划要求,重点支持台湾旺旺、佰度食品、凯维酒业等农业龙头企业,构筑西北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在第三产业方面,突出唐宋文化宗教文化、药王文化和红色文化特色,要重点支持玉华宫、药王山、照金—香山、赵氏河湿地、大唐国瓷园等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步伐,加速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与西安旅游的融合度,努力打造铜川“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旅游精品区”。

二、着力改善金融生态,以良好的经济金融秩序融入经济区建设

为切实改善辖区信用环境不佳,投资软环境较差的局面,利用3—5年时间集中整治金融生态环境。在此期间将本着“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企业广泛参与,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积极配合”的原则,紧密结合铜川实际,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完善组织制度、健全中介机构、融洽银企关系,使铜川形成以“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规范的制度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为主要特征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打造“资金洼地”,吸引更多的资金来参与经济区建设,支持铜川经济发展。

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支持金融机构维护企融债权,协调司法部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对违约失信行为的查处和制裁力度,财政、税收、工商等部门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政策配合,制定符合辖区特色,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银行要对规范的改制企业积极支持和配合,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大征信体系建设,积极宣传,提高利用效率,增强社会信用意识;积极发展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产权交易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履能作用,严格审核监督,切实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通过全市上下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力争在2015年前,初步建立起社会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健全企业、个人信用档案,大力推动“诚信铜川”建设,使信用户达到70%以上,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乡镇达到50%以上。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得到加强,不良贷款有较大降幅,逐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消除逃废金融机构债权现象。

三、活跃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以多元的资金体系支持铜川融入经济区建设

一是要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者。要以关天经济区提出的承接东部和西安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鼓励支持那些有能力、有市场、有品牌的企业参与对辖内重大项目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但目前有较大困难的企业,进行参股控股或重组兼并,力争把产业项目做大,把困难企业救活。同时,积极探索产融结合的有效形式,促进产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让银行、企业在沟通对接中更好地实现双向选择和互利双赢。

二是要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建议政府设立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与证监部门和证券公司等企业的良性互动,建立服务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构建长效机制,培育、帮助和支持辖内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直接融资。力争用五年时间扶持中新材料、李华酒业、声威水泥等一批优质企业到国内主板或创业板上市。建立后备上市企业储备库,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实现铜川市企业上市的梯次化。政府部门应积极向上级争取计划,利用3—5年时间培育一批大型企业使其具备发债资格,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向社会筹集低成本资金。

三是要扩大银行信用覆盖面。各金融机构应结合辖区实际,加大信贷创新力度,积极开发有针对性、有特色的金融产品。通过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转贴等银行票据方式融通资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推动开办中小企业“仓单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应收帐款质押贷款”和“多方捆绑贷款”,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充分了解客户有效需求,量身定做相应的信贷品种。针对目前市区资金较为充裕,国家大力发展三农的黄金时期,各金融机构可探索性建立全资小额贷款公司,将城市的资金以小额信贷方式回流到农村。

四、完善金融体系,激活信贷市场,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支持铜川经济发展

一是要加强宏观金融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联动。人民银行铜川中心支行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和把握,在坚决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同时,要把握政策的灵活性,结合辖区实际,找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与当地区域经济政策的结合点,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实现金融支持关天经济区建设与行业自身发展的同步共振和“双赢”。

二是各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创造条件,加大信贷投入,大力支持铜川融入关天经济区的各项建设。目前铜川市与经济区其他地市相比,存差逐年扩大,存贷比逐年下降,而面对关天经济区发展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资金缺口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其省分行争取扩大对县级机构低风险业务和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扩大对市级金融机构的授权授信额度,下调或取消统筹金、二级准备金,增加可用资金,增强信用扩张能力;鼓励基层机构开展信贷方式创新,以适应各类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争取总行和省级分行增加对铜川市直贷项目的支持;各金融机构应根据铜川的经济特色、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方向和城镇化进度,优化网点布局,扩大服务范围。

三是市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强支持周陵农业科技园建设及园区企业发展,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户小额贷款力度。探索开办农民消费贷款、农户住房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等特色业务,激活农村消费,扶持农民创业,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扩大农业贷款抵押品范围,推动林权质押与农村宅基地质押贷款。要加快对辖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铜川—富平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发展210国道和305省道沿线和城市周边小城镇,形成“一纵一横一环绕”的小城镇建设格局,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政府应运用政策激励等手段激活信贷市场。认真落实好《财政性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修改和完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铜川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规范耀州区诚信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运作,继续加强与省金融办的沟通和联系,大力推进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进一步增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长安银行、大型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来铜川发展,完备铜川金融体系,逐步解决全市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增强金融业服务铜川经济发展的能力。强化市开发投资公司这一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增信,增强实力,扩大与其他银行的合作,增强融资能力,使其成为支持铜川重大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辖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指导区县加强县域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县域信贷资金投放。通过建立农业担保基金、保险补贴基金、扶贫互助基金,财政支农扶贫贴息贷款等方式,进一步促进财政支农、资金扶贫与金融支持“三农”的有效对接。

五是健全辖区信贷风险分散机制。加快保险业发展步伐,积极引进保险市场主体,拓展保险服务领域,壮大保险规模,加大保险业创新力度,逐步构建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提升政府补贴额度,增强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继续争取和做好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保险与农村信贷的联动机制,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根据农业资金需求的季节性特点,推出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开发“信贷+保险”的金融新产品,分散农业信贷风险,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积极发展责任保险,养老和健康保险,各类财产保险,进一步增强全市在防灾减损,社会保障和灾害事故置的能力。探索性盘活辖区保险存量资金,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六是完善辖区担保体系,切实发挥担保机构的杠杆能力。各级政府要随着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对市级担保公司的注资额度,同时可积极吸引受担保的企业、会员和农民出资。铜川市商联信用担保互助会、耀州区商联信用投资担保互助会、印台区商联信用担保互助会亦应随着经济增长情况不断壮大规模,增强担保能力。各担保机构应逐步规范业务运作,扩大担保覆盖面,探索性建立担保公司与扶贫互助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机制。创新担保方式,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联系,切实发挥担保机构资金的杠杆能力,引导金融资源向弱势群体、弱势产业流动。市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合适时机应引入大型商业性担保机构来铜川发展,增强全市担保实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担保机构的资信实力、业务合作信用记录及区域经济金融环境等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授信的担保放大倍数,增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扩大担保面和担保量,更好地服务于铜川经济社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