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

西安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增长质量方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主要对陕西省经济质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提高西安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总体来看,陕西省的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定、合理、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更直接、准确地反映了陕西经济增长质量状况。长此以往,必然会制约陕西消费水平的提高,最终影响陕西经济增长的质量。

西安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

经济转型期西安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

丁岳维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不可否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来,陕西地区经济、社会民生问题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伴随这种高速增长而来的是资源环境代价。明显地,依靠竭泽而渔和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的粗放增长的张力越来越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掣肘因素。同时,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成果的分配问题也成为社会的重要考量。国际社会对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及愈来愈严重的环境问题,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的发展路径,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十二五”经济的发展总结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增长质量方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主要对陕西省经济质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提高西安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西安;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质量

一、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述评

(一)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经济增长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某一地区)经济体在资源配置效率、协调发展、可持续及循环发展方面的整体优劣程度。其内涵体现了经济资源及增长要素是否有效、协调及均衡,是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和效益三者共同推动的结果。

(二)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状况述评

在西方国家,经济理论界侧重于对经济增长数量的研究,而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系统认识及其评价指标尚未形成完善体系。如:多恩布什(Dornbusch.R.)认为“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可用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改善”。世界银行托马斯(Thomas)等著的《增长的质量》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是“作为发展速度的补充,它是指构成增长进程的关键性内容”。

我国政治家和学者基于多年的探索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也提出了相关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适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系统地论述了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经济发展问题。汪同三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提出了“增长成本”的概念:即用一些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对GDP增长速度、平均弹性来描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胡少维对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做了一些评价,得出贯彻和谐社会理念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的结论。

围绕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长质量的内涵、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方法以及实证分析、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因素等方面,并且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迫切性及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刻。而在如何对衡量经济增长质量优劣程度的指标体系设计以及怎样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方法措施方面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存在争论。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还有待更深入的探讨。

二、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

尽管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本文基于国民经济核算各要素的构成,同时根据西安市的实际情况做出局部调整。在充分考虑统计数据的可读性、有效性以及支持程度的基础上,从经济、环境资源、民生三大方面初步构建一套评判指标体系。

表1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评价体系表

img5

三、在陕西省大环境下评价西安市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分析

(一)经济增长方面

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没有量的增加只强调质的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综合国力。但如果量的提高不以质的提升为前提,量便没有意义。总体来看,陕西省的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投入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实际上反映出增长质量问题。另外陕西省R&D投入多用于基础教育,真正的生产力转化并不高。

1.经济增长总量稳中有升

2009年陕西省经济总量达到8186.65亿元,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GDP增长13.6%与全国GDP增长8.7%相比,高出4.9个百分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保持了较快较好的发展趋势。

img6

2001年至2009年共九年期间,①如图1所示,陕西省经济增长率除2004年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同外,其余各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从2003年以后保持持续两位数的增长率,尤其在2008年全国平均GDP增长率下滑的形势下保持了较高的15.6%的增长率。稳定、合理、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更直接、准确地反映了陕西经济增长质量状况。②特别注意到,2008年全国平均GDP增长率九年来首次从两位数增长率降至9.0%,主要原因为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降低环境污染,我国对各工厂开工生产加以限制;受到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减缓并继续产生的负面影响。2009年全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7%主要原因也在于此。③全国经济增长波动率区间为-0.211至0.099,而陕西经济增长波动率区间为-0.128至0.248。陕西经济增长波动率最低时-0.128大于全国最低的经济增长波动率-0.211,最高时经济增长波动率0.248远高于全国经济增长波动率0.099。经济增长波动率小于±0.5,且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处于协调状态,我们可得出陕西的经济发展稳定性好,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相对较小,经济增长稳中有升。④2011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西安市GDP持续增长的“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任务依然艰巨。

2.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导致增长质量不高

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成长模式。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整体效益,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长,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质量状态。

img7

①陕西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4年的1543.8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553.39亿元,增长率由23.54%上升为42.02%,且涨幅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约10%。表明陕西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这一格局并未打破。长此以往,必然会制约陕西消费水平的提高,最终影响陕西经济增长的质量。②从图2可以看出,陕西和全国的投资产出率均逐年走低。陕西的投资产出率在2.0~1.2之间,平均低于同期全国投资产出率0.2个单位。说明陕西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带来的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③综上所述,实际上反映了陕西的经济增长走的还是高消耗、高成本、高速度、低效率的路子。陕西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还未真正完全发展起来。④2011年西安市将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重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在确保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应优化投资结构,逐步调整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img8

①全国的R&D经费支出五年间从1966.3亿元上升到4616亿元,其所占GDP由2004年的1.23%逐年上升到2008年的1.54%。②陕西的R&D经费支出从2004年的83.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3.3亿元,而其占GDP的比重却由2004年的2.63%下降到2008年的2.09%。原因是陕西的科技投入占全国总量之比一直是下降的趋势。但陕西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较高,基本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陕西稳定持续的R&D经费支出是技术创新的物质保障,对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环境资源代价方面

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要可持续地发展就要保证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不能吃祖先的饭,断后代的路。同时,环境质量也事关民生幸福。陕西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但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却一直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这实际上凸显陕西省产业结构以能源业为主的特点。耕地产出率低于全国水平一方面与地域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科技投入和农业产业结构有关。

1.单位GDP能耗

2003年陕西单位能耗和全国单位能耗均为1.63(吨标准煤/万元)。但从2004年到2008年,纵向看陕西的单位能耗逐年下降到2008年的1.28(吨标准煤/万元),而横向与全国同年单位能耗水平降至2008年的1.1(吨标准煤/万元)相比降低幅度不明显,差距依然较大。这说明陕西单位GDP增长消耗的能源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的使用效率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能耗公报显示:在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所包含的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中,陕西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排第三位和第一位。但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十一五”末要实现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左右的目标,西北地区在保持较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时应加大力度降低单位GDP能耗。

表2 2008年西部省市及自治区能耗状况表(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img9

续表

img10(www.xing528.com)

2.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img11

img12

如图4、图5所示:①2004年至2008年五年中,陕西和全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率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长率均先升后降,且在“十一五”时期的前三年降幅较大。②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率全国由13.06%降至-5.95%,陕西由12.71%降至-4.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长率全国由5.6%降至-4.42%,陕西由5.3%逐年降至-3.77%。原因在于: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陕西省高能耗行业受到一定的冲击,部分产品市场需求不足,能源消耗总量有所下降。而能源消耗较低的工业受影响较小,增速仍然较快。陕西采取的一系列综合节能降耗政策和措施已经成效凸显。③但2008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8 477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56 406万吨,分别是2005年排放量的1.13倍和1.39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 121万吨,是2005年的1.33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005年和2008年分别为24.04%、40.29%,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57.27%和64.95%,我省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一直偏低。④目前西安市面临着经济增长质量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img1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①2004年至2008年五年期间,全国的耕地产出率从0.305 7升为0.338 3,陕西的耕地产出率从0.253 7上升为0.266 7。相同时期,陕西的耕地产出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0.05个单位。②以上数据表明陕西经济的高速增长,单位农业耕地面积农产量较低,集约利用程度不高。西安市在开发耕地数量的同时,应切实保护基本耕种农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经济发展中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粮食安全

(三)民生状况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使全体人民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得实惠,以实现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数据分析显示,陕西省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近年来明显提高,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差距更大,居高不下的房价医疗支出及生活成本更使得收入大打折扣。

1.收入增长率不同引起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明显

从2004年到2009年共六年间,①由下页图7得: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 421.6元增加到17 175元均高于同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806.38元至14 600元,且两者的最低值与最高值差距变动维持在2 500元左右,收入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十一五”期间收入差距变化不明显。②由图8得: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 936.4元至5 153元与陕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 676元至3 500元,收入差距波动在1 260至1 650元之间,且收入差距逐年增长。③“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增幅平均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城乡收入比由2005年的4.03上升至2009年的4.17。按目前走势可以推断,高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国民收入在城乡分配的均等化程度远远不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日益明显,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img14

img15

表3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表(单位:%)

img16

由表3得:①陕西省恩格尔系数比全国平均水平略低,近几年来陕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有回升趋势。原因在于陕西近几年来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快于其他消费支出,但同时也应重视收入低的人群。②以上分析表明陕西省居民生活逐渐从温饱型向享受性转变,人们在生活富裕时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的追求。但恩格尔系数并非唯一衡量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标准。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高品质的生活应当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和谐统一。

2.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表4 人均GDP和极差

img17

2005年到2009年共五年期间:①全国人均GDP均在14 000元以上,均高于相同年间陕西人均GDP,且两者的极差逐年增长。表明陕西省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国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与西部协调程度不足的状况日益严重。②缩小这种差距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和文化基础、政策和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有关。从人均GDP演变的趋势看,2010年沿海与内地人均GDP差距将继续扩大,相对差距基本稳定或略有上升。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经济发展反而引起失业。

img18

2004年至2008年共五年期间:①五年期间,西北地区的就业增长率先升后降呈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地区间增速差异明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年均就业增长率2.47%为最高,其他地区均不足2%,而陕西0.27%为最低。②“十一五”时期前三年是西北地区就业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的年份,其中青海为-9.09%至13.58%,陕西为-4.4%至6.8%次之。说明陕西的就业增长率与陕西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紧密相连。因为这个时期,企业减员增效,增长主要依赖资本和技术进步,劳动力的投入已不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③以上分析表明,西北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未能与就业保持完全同步。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就业压力依然严峻

img19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陕西省劳动力九年中总变动趋势为: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人数稳步减少,劳动力将逐年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①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55.7%降到2008年的46.8%,对GDP的贡献呈递减趋势,由此决定了第一产业就业潜力的减少。原因是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14.3%降为2009年的9.65%,大约每五年约下降3个百分点。这表明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处于供大于求状态,需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②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由2000年的16.5%逐渐上升到2008年的20.7%。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增长的幅度却有所降低。截至2009年末第二产业在陕西GDP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2.67%。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力数量通过吸纳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得以解决。③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27.8%增长到2008年的32.5%,其在各年GDP中的比例变动较小,维持在37%~43%之间,经济增长贡献率比较稳定。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转移过来的劳动力在金融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中发展缓慢,以至于吸纳的劳动力未充分发挥人力资本边际收益递增的优势。

四、提高西安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充分利用各个地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立。同时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加大对西部高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以文物观光、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内容相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结构化和多元化。在完善已有的旅游项目的同时,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点。注重搞好区域内外的交通运输、旅游住宿、特色餐饮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二)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挖掘钢铁、焦炭电石铁合金、采矿业、水泥生产等高效耗能行业和其他行业节能减排的潜力。抓好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先在西安建立城市开放环保市场,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发展环保产业。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对不符合环保要求、资源开发、安全生产的工农业项目,坚决不予审批核准。建立公共环境资源付费制度和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政策,投入形成长效环保机制。

(三)调整政府核算指标体系,绿色GDP代替GDP

绿色GDP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当前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西安市的GDP的增长主要是靠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实现的。用绿色GDP增长来考核政府目标,即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和创造环境的主体,在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来实现计划的GDP指标时,应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加以考虑,把经济增长的质量放在首位。

(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

增加传统服务业和信息技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此外,依靠西安地理位置决定的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发展资源利用产业。同时有选择地逐步承接东部产业升级过程中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比例。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西咸一体化、郑西客用专线成功试运行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沿交通干线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而且充分发挥了城市的就业吸纳作用,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

注:

1.本文中2009年数据来源于《2009年全国统计公报》和《2009年陕西统计公报》。

2.本文中GDP值以不变价格计算,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陕西统计年鉴2009》或由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