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与崛起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与崛起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知派新剧”事实上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而单纯商业性演出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文明新戏终因迁就小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与恶俗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某些演员的堕落,而失去了观众。职业文明新戏日趋衰落,但以天津南开学校与北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却引起了社会的注目。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与崛起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是在19世纪末经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的: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每年公演数次。以后上海又建立了称为“东京席”的小剧场,专供日本一些新派剧剧团来华旅行演出。中国人演话剧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的。先后上演的剧目有:《官场丑史》(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六君子》(1900年,上海南洋公学)、《张文祥刺马》(1903年,南洋公学)等,都有很强的时事政治性。以后几校学生联合组成业余剧团——“文友会”,从校园走向社会演出。

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在东京著名的剧场本乡座公演了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引起了东京戏剧界的轰动。春柳社在公开发表的《演艺部专章》里宣称“演艺之大别有二:曰新派演艺(以言语动作感人为主,即今欧美流行者);曰旧派演艺(如吾国之昆曲、二黄、秦腔、杂调皆是)。本社以研究新派为主”。这就表明,他们所要创造的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适应于现代文明的需要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正是由春柳社开始的:他们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装、表演的“写实性”,以建立新的演出方式。虽然创作的剧本极少,但注重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热血》、《茶花女》、《鸣不平》等)。由于春柳社及以后的新剧同志会(由陆镜若发起)、春阳社(主要成员有王钟声、任天知等)、进化团(任天知主持)的努力,文明新戏从国外演到国内,从上海、广州、天津香港等沿海口岸城市扩展到东北、苏州、镇江、绍兴芜湖、福州、重庆、长沙贵阳、武汉等内地,从而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进化团”,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打着“天知派新戏”的旗帜,以《血蓑衣》(据日本新派剧《血之泪》改译)、《东亚风云》(写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事件)、《新茶花》(写知识分子投笔从戎的故事)一炮打响,演遍大江南北。“天知派新剧”事实上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他们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首要职责,也即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孙中山因此曾为他们写有“是亦学校也”的题词。由此而产生了戏剧表演上的一些特色:一是追求现场的宣传、鼓动效果,因此专设“言论派小生(老生、正生)”,随时离开剧情,直接面对观众,当场演讲,并期待观众的现场反应;二是强调演员即兴表演,演出采用“幕表制”,即没有完整的话剧剧本,只有简单的提纲,包括动作提示,重要片断对话等,一切靠演员的现场发挥。角色也大都“类型化”,有人曾把早期话剧演员分成老生部、小生部、旦部、滑稽部与能部(能演各种角色的通才),也有分成激烈派、庄严派、寒酸派、潇洒派……的。以上这些方面,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以后在现代话剧史上不断出现的“广场戏剧”的一些主要特点。“天知派新戏”是开了先河的。(www.xing528.com)

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早期话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落入低潮;但在1914年,却突然出现了所谓“甲寅中兴”。这一次繁荣是以中国第一个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的,以“职业化”与“商业性”为主要特色:一年之内,上海一地即成立职业剧团数十个,职业演员在千人以上,演出剧目数百个;这一年4月上海六大文明新戏剧团——新民社(主持人郑正秋)、民鸣社(主持人张石川等)、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陆镜若负责)组成新剧公会,联合公演,获得了很高的赢利。如果说春柳社以演出社会剧为主,天知派新戏带有强烈的政治性,这次新民社等的“中兴”是以演出“家庭戏”为主的,代表作《恶家庭》(郑正秋编导)即开创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房价值。此外还有哀情戏、宫闱戏、武侠戏、侦探戏等等。一个明显的趋向是话剧诞生以来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戏剧教化功能的淡化,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世俗生活,在欣赏趣味上更是自觉地向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欧阳予倩对此评价说:“家庭剧”的演出,“创造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中上家庭的老爷、太太、姨太太、少爷、少奶奶、丫头、男女佣人;妓女、流氓、巡捕;买办、小商人、摊贩、城市贫民——卖花的、倒马桶的、扫街的;三教九流人物——和尚、道士、医生、卜卦算命的、三姑六婆;男女学生、私塾的先生等等”,这“就把新剧从只注重言论的类似活报式化装演讲式的表演,引到了反映日常生活,刻划人物,这是一个进步。这样就把新剧作为一个新型的剧种肯定下来了”〔1〕。而单纯商业性演出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文明新戏终因迁就小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与恶俗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某些演员的堕落,而失去了观众。

职业文明新戏日趋衰落,但以天津南开学校与北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却引起了社会的注目。他们自觉地抵制腐败之风,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坚持着话剧艺术的探讨。因此,他们十分注重剧本的创作,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演剧体制。张彭春编导、南开新剧团演出的《新村正》,洪深编导、清华学生业余演出的《贫民惨剧》都成为早期话剧的代表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