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度的崛起与发展

制度的崛起与发展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班一条虫》向我们展示了“制度之下”这类故事所讲述的古老困境:是要做他们,还是做自己?加入与否,是走是留,这就是“制度之下”的故事。“制度之下”的头号标志就是“群体”。我们能在“制度之下”的故事里看到各种各样的角色。

制度的崛起与发展

《上班一条虫》(Office Space)向我们展示了“制度之下”这类故事所讲述的古老困境:是要做他们,还是做自己?先锋科技公司的上班族们[比如斯蒂芬·鲁特(Stephen Root)所扮演的弥尔顿]每天都感到困惑不解,这份工作是否值得他们出卖自己的灵魂呢?

假设你是个穴居人,和其他尼安德特人一起,马上要加入一场重要的传统活动:狩猎猛犸象!这项活动意味着持续数周的一系列仪式:包括把一名“处女”(也就是不愿意和酋长睡觉的女孩)献祭给诸神;接受世代相传的追踪技巧训练——结果是三分之一的猎人必定会死在野外。而你要是拒绝与自己的食肉伙伴为伍,那就与背叛无异。所以你只能不情不愿地拿起长矛,心里默默嘀咕:

吃素不好吗?

如果上面这段话中有任何一处打动了你深藏在基因中的本性,你很有可能就会在“制度之下”的故事中找到共鸣。当我们在办公室的格子间里任劳任怨,在新兵营里站成一排,或是在一群朋友中间被人推销某种新出的减肥产品,我们心底都会泛起同样的感受。通常来说,我们很难将一个可以依赖的“家庭”与一种“因狂热而结成的共同体”有效地区分开来。成为群体的一分子究竟利弊如何,也会让人永远争论不休。虽然我们知道单打独斗的危险,但是对群体的反感往往会成为一项优点,它将“我们”与“他们”区分开来——这对“他们”而言说不定也是件好事。虽然这类故事出现在后启蒙时代,是人们开始认可“个体”权利之后的精神产物,但是其中的感受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我喜欢这种故事类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一个靠创意为生的人,这是我每天都要面对的困境。我们这些编剧,会告诉皇帝他没穿衣服,也会以最犀利的眼光(或者破釜沉舟的勇气)指出群体的“错误”。我给这种分类起的名字还衍生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便是我们在对抗某个体制时一定会问的:

他们和我,到底谁更疯狂?

只要身处集体之中,无论是一间公司,还是一个家族,你都会被这个疑问困扰。加入与否,是走是留,这就是“制度之下”的故事。而且这种故事想必非常重要,因为可举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我们会看到“军队规章”(military institution)类故事,比如《加里波利》(Gallipoli)、《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陆军野战医院》(MASH),以及其中的最佳作品,让·雷诺阿(Jean Renoir)的《大幻影》(The Grand Illusion);还有“公司风云”(business institution)类故事,比如《朝九晚五》(9 to 5)、《上班一条虫》和帕迪·查耶夫斯基(Paddy Chayefsky)的《电视台风云》(Network);再有就是“家族伦理”(family institution)类故事,典型代表作是《好家伙》(Goodfellas)和《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接下来是“群体事件”(issue institution)类故事,包括《撞车》(Crash)、《巴别塔》(Babel)和《银色·性·男女》(Short Cuts),讲述一群人如何处理一个特定的状况;最后,个人常会被灌输融入“社会机器”的思想,所以我们还有人生导师”(mentor institution)类故事,例如《华尔街》(Wall Street)、《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还有约翰·利思戈的电视电影《旅人》(Traveling Man),讲述了两个销售员间的师徒之争。

这类故事的套路恒常不变,所以如果你严格地遵循我的理论,就会看到一切“制度之下”类故事所必备的三个要素:(1)一个“集体”;(2)一个“抉择”;(3)一次“牺牲”。

同时大多数这类故事都会包含一个道理:加入之前,先看清楚!

“制度之下”的头号标志就是“群体”。只要你的笔记本上出现了诸如“全体”“集体”“多人故事”这样的字眼,你就知道自己正在写一个“制度之下”类故事。通常来说,这些故事关注的是自有一套规矩、伦理、忠诚和情感纽带的工作环境,或是封闭社群。我非常喜欢了解特殊的职业,而例如《空中塞车》(Pushing Tin,关于空管员的故事)、《锡人》(Tin Men,关于铝合金家装材料销售员的故事)、《不羁夜》(Boogie Night,关于20世纪70年代成人电影明星的故事)这样的电影可以让我们近距离地观察不同职业的工作百态。

我们能在“制度之下”的故事里看到各种各样的角色。比如天生反抗体制,揭露其弊端的白兰度类角色——这个名字取自《飞车党》(The Wild One)里的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有人问他到底在反抗什么,他回答:“你有什么?”这种反英雄角色还包括《陆军野战医院》里的唐纳德·萨瑟兰、《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里的杰克·尼克尔森,以及《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里的凯文·史派西,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揭露体制的弊病。还有一种角色可以称为“天真人”(naif),他们有可能最终成为英雄,也是观众最能感同身受的人,因为他们就是我们,对规则一无所知的我们。这类角色包括《朝九晚五》里的简·方达(Jane Fonda)、《动物屋》(Animal House)里的汤姆·休斯克,甚至是《教父》里的阿尔·帕西诺(Al Pacino)——他在被拉进团体之前一直是个在边缘试探的“处男”。

个体和群体都要做出“抉择”,这个过程体现了这类故事里两方之间不断进行的激烈冲突。我们在看《好家伙》时,发现“加入团伙”的种种利弊之后,就会替“天真人”雷·利奥塔(Ray Liotta)发问:“是留下,还是退出?”从他少年时被警察逮捕,到违背老大的命令开始贩毒,再到最后的背叛(或是回归常人,这取决于你的视角)——决定成为污点证人,举报自己曾经的兄弟们——这一切都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也愿意加入这一系列的仪式,来换取自己在家族中节节高升的地位。随着故事发展,利奥塔面临的抉择变得越发残酷,越来越难以理解,集体的规则——尤其是事关忠诚的时候——也越来越难以坚持。这种不断发展的“抉择”揭示了团体的真相:要么是规则本身疯了,要么就是心存疑虑的我们疯了!

再有一种角色是“公司人”(company man),他们是深陷体制不能自拔的机器。奇怪的是,很多这一类型的角色都会受到性无能和精神障碍的折磨,比如《陆军野战医院》里的罗伯特·杜瓦尔(Robert Duvall)、《训练日》(Training Day)里的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叛舰凯恩号》(The Caine Mutiny)里的亨弗莱·鲍嘉,还有《飞越疯人院》里的路易丝·弗莱彻(Louise Fletcher)。这些角色让我们了解到,顺从体制就意味着人生将如荒原般贫瘠。

最后,任何一个“制度之下”的故事里都一定会出现一个重大抉择:成为他们,还是做我自己?这就是“牺牲”,既可能是将自我完全交付于集体,也可能是在发现组织的表里不一之后将其付之一炬。你可以在《好家伙》的尾声部分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牺牲,即便是在《动物屋》这样的喜剧里也是一样——结尾时那场被搅得天翻地覆的大游行。还有《上班一条虫》最后的大火,把公司总部烧了个精光!很多这类故事的结局往往都是个体的牺牲,而这种牺牲也是对加入集体这一行为的警示。看看《教父2》《美国丽人》和《飞越疯人院》的结尾吧,主角们几乎一模一样的冷漠表情无不在告诉我们,他们的“牺牲”与自杀无异。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应该学到的真正教训就是:如果无视自己内心的声音,那等来的结果就一定是毁灭。与所有优秀的故事一样,这种故事也有更深一层的信息:我们听命于一种更高远的力量,它不是传统,不是父母,也不是掌管部落的酋长。只要我们听从自己心底的灵魂,就会获得可以征服一切的力量。

众人、集体力量、相信(或是颠覆)体制,关于这些东西的传说是最有原始感的故事之一。每当有编剧向我推销这样的剧本时,我总是会问:“如果你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会怎么办?”作为一个个体,笃信他人发自心底地为你的利益着想——这种想法你能维持多久?

如果我们回顾自身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被抛弃的现象根本就是一种常态。这些“制度之下”类故事是我们反击的手段,也是那些相信个体权利与集体利益同样重要的人可以遵循的行动法则。如果你有一个反抗规则的故事,那就写吧!哪怕你反抗的是这本书里所提到的规则!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爱的著名作家曾经说过:“所有编剧都喜欢钻牛角尖!”

此言不虚!

你是否愿意忠于我们的教义,写出充满警示意义的故事?那就好好了解这些规矩,加入我们吧:

1.这类故事一定是关于某个“集体”的——一个家族、一个组织,或是一间独特的商业公司。

2.故事的核心是“抉择”,体现出“白兰度”或“天真人”与“公司人”之间不断升级的冲突。

3.最后,“牺牲”必不可少,它会最终导出三种结局:加入集体、毁灭体制或是“自我了断”。

如果你想要写一个关于群体的故事,那就来看一看这个分类的经典案例吧。

编剧:小瑞因·拉德纳(Ring Lardner Jr.)

原著:理查德·胡克(Richard Hooker)

有一个好消息:你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剧本奖。还有一个坏消息:根据你的剧本拍成的电影已经面目全非,根本认不出来了。听起来不可能?当然可能,这就是发生在《陆军野战医院》的编剧小瑞因·拉德纳身上的事情。虽然导演罗伯特·奥特曼攫取了影片的剧本和制作,但从他手中诞生了一部天才之作,更不要说还由此催生了一套优秀的同名电视剧

从我们的分析角度来看,这是一部“军队规章”的圭臬之作,讲述了“一群典型的军队小丑”对个体的欺压。乍一看,想要为这部电影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结构几乎就是痴人说梦。奥特曼的随性风格和片段式的电影叙事似乎与我们的结构规则完全对立,甚至好像这片子根本就没有结构!

别急,再仔细看看。

奥特曼使用的叙事手法其实和我们所有人一样,熟悉的“中点”“进入第二幕”“进入第三幕”和“结局”并没有缺席,只不过这些节奏点都被他进行了解构,就好像一个爵士音乐人大刀阔斧地改编一支流行歌,再通过营地里的广播将这些碎片串联起来(这是奥特曼在剪辑时发现的一个手法)。影片讲述了一间陆军野战医院里的外科医生(唐纳德·萨瑟兰饰演)挑战一群“公司人”的故事。这些“公司人”包括罗伯特·杜瓦尔和萨利·凯勒曼(Sally Kellerman),前者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后者则在完美的第三幕中与“我们”站到了同一边。

子类型:军队规章

同类影片:《驯马手莫兰特》(Breaker Morant)、《加里波利》、《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野战排》(Platoon)、《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熄灯号》(Taps)、《叛舰凯恩号》、《壮志凌云》(Top Gun)、《全金属外壳》、《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

·节拍表·

开场画面:一架军用直升机侧面的担架上捆着一名受伤的士兵。耳边响起的是电影的主题曲《自杀毫无痛苦》(Suicide is Painless)。直升机降落在一间战地医院,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场景。主题曲中的“自杀”,指的是那些决定将自己交付于“集体”的人已经等同于自杀。

阐明主题:主人公霍克艾(唐纳德·萨瑟兰饰演)正在等车载他去野战医院报到。一名军官对他说:“别以为你是个上尉,就意味着你说了算。”那么究竟是谁说了算呢?这就是影片的主题。霍克艾漫不经心的口哨告诉我们,他是个人如其名(Hawkeye,意为“鹰眼”)的浪子,就如同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的小说猎鹿人》(Deerslayer)里的主角那样。

布局铺垫:滚动的字幕说明了影片的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美国对战争的一贯应对方式。野战医院的负责人布莱克上校[罗杰·鲍恩(Roger Bowen)饰演]和雷达[加里·博格霍夫(Gary Burghoff)饰演]正等待新来的医生。由于霍克艾把自己的军阶标志取下来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帐篷里的那个新兵就是霍克艾。第7分钟,霍克艾遇到了另一个医生杜克[汤姆·斯凯里特(Tom Skerritt)饰演],然后两人径直朝着护士们走去。所有事情都和军队有关:镀银的餐具、规章制度甚至是性游戏也要按部就班。但这一切很快就要到头了。

触发事件:第12分钟,霍克艾和杜克被带到了自己的住处,遇到了法兰克少校(罗伯特·杜瓦尔饰演),他正在教一个朝鲜男孩读《圣经》。换作其他任何一部电影,法兰克少校都会是一个值得赞赏的角色。可是霍克艾作为典型的“白兰度”型人格,他从一开始就怀疑法兰克不怀好意。第17分钟,霍克艾要求换一个室友,再多派一个新医生来:“我们需要一个会做开胸手术的人。”上司答应他,法兰克会在24小时之内离开他的帐篷。

展开讨论:霍克艾能够得偿所愿吗?野战医院会迎来一个更好的医生吗?毕竟这里是军队,条件太过恶劣。

进入第二幕:第20分钟,霍克艾正在和一个已婚的护士偷情,中途被人叫去迎接他的新室友——既是医生也是“猎艳高手”的约翰·迈克因特(埃利奥特·古尔德饰演)。他一开始一言不发,直到霍克艾给他倒了一杯马提尼酒,约翰就从怀里掏出一罐橄榄。真是绝配。第25分钟,霍克艾终于接受了约翰。他们有着相似的过去,都曾经是大学里的橄榄球运动员(为影片的结尾埋下了伏笔)。现在两人也有了共同的目标,即赶走法兰克那样不合格的医生。

副线故事:第27分钟,玛格丽特少校(萨利·凯勒曼饰演)抵达了医院。她是一个“典型的军人”,一看到霍克艾就心生厌恶,反之亦然。他们之间的斗争将会深刻地揭示电影的主题,玛格丽特本人也会经历巨大的转变。通过她,我们能够看到霍克艾是怎样与军队制度周旋的。

玩闹和游戏(第一部分):这部电影里出现了很多预告片级的精彩画面。第一部分的“玩闹和游戏”环节始于霍克艾与约翰在营地里饮酒寻欢,尽力摆脱那些鲜血淋漓的手术所带来的创伤。法兰克的一个病人死了,他却把责任推到一个年轻的士兵身上[巴德·库特(Bud Cort)饰演]。约翰狠狠地揍了法兰克。第37分钟,约翰被选为主任医师。第38分钟,玛格丽特和法兰克一起写了封举报信。到此,两个团体正式形成了。玛格丽特和法兰克偷情的时候,营地的广播恰好将两人欢好的声音播送了出来,“热唇”的外号不胫而走。第二天,霍克艾故意挑逗总喜欢说教的法兰克,搞得他大发雷霆,被人当成疯子,套上约束衣带走了。

中点:虽然解决了法兰克,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营地的牙医[约翰·舒克(John Schuck)饰演]发觉自己有性无能的问题,于是就认为自己是个同性恋。在1952年,这可是奇耻大辱。所以这位“毫无痛苦”的人打算自杀。(对应主题曲!)第65分钟,在众人的帮助下——其间有一个画面完全就是“最后的晚餐”的翻版——他战胜了死亡的念头,和一个即将离开营地的护士上了床。

反派逼近:霍克艾这帮人现在掌管了大权。他们做了一些好事,但也招来了更多的批评。他们给一个战犯做手术的时候需要输血,于是便趁布莱克上校睡着时替他抽了血。他们又设计让玛格丽特在洗澡时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剥去了“热唇”的最后一丝尊严——这是副线故事里的“虚假的胜利”。玛格丽特大叫道:“这里就是个疯人院!”之后在“玩闹和游戏”的第二部分,霍克艾与约翰受命去了东京。他们带上了高尔夫球杆,想着在手术间隙可以放松放松。他们开着玩笑,说自己是从多佛来的专家,做手术救了一个美国大兵的私生子,让另一个来自军队的“小丑”——一位对他们的行为大为鄙夷的军官——颜面扫地。

失去一切:从东京回来,他们发现玛格丽特已经从打击中恢复了过来,还和杜克走到了一起。他们接到通知说,因为高层收到了举报信,所以上面要派人来视察医院。这是虚假的“失去一切”。在别的电影里,这就意味着霍克艾反抗军队的行动要“死去”了。

进入第三幕: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第99分钟,来视察的将军提出要和医院的人进行一场橄榄球赛。玛格丽特帮忙组织起了啦啦队,主线和副线故事在此交会。霍克艾想出了一个计谋:他们请来了一个“外援”。

结局:这场橄榄球赛本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结局,但事实是它确实成功了。野战医院的“反体制”队与“巴顿将军”风格的球队最终用这样的方式,为两者间不断发酵的矛盾画上了句号。野战医院队代表了备受压迫的小人物,而他们的外援“投矛手”琼斯[弗雷德·威廉姆森(Fred Williamson)饰演]则是最终的“助推器”。他们最终赢得了球赛,玛格丽特带头欢呼,而这也是我们的胜利。一行人高兴地返回了营地。

终场画面:霍克艾要被召回祖国了。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正在做手术的杜克。我们意识到他并没有改变什么,一事无成就是他的“牺牲”。实际上,“他们”笑到了最后。战争的疯狂还在继续,只是霍克艾已不再是其中的一分子罢了。

编剧:斯派克·李(Spike Lee)

在编剧兼导演斯派克·李的所有作品中,这部电影是评论家最为喜爱的,而对它最恰当的描述莫过于:个体被渴望归属集体和“为所应为”的两难选择所撕扯。影片启用了全明星的演员阵容,包括当时还未成名的马丁·劳伦斯(Martin Lawrence)、罗茜·佩雷斯(Rosie Perez)以及老戏骨奥西·戴维斯(Ossie Davis)和露比·迪(Ruby Dee)。整部电影描写的就是集体的引力与内心的声音之间的角力。

这一两难选择的核心人物就是穆奇(斯派克·李饰演),他在男孩与男人之间摇摆,夹在原生和后天家庭的夹缝间,犹豫着是该和解(以马丁·路德·金为象征)还是开战(代表人物则是马尔科姆·艾克斯[1])。他忠于他高傲的老板兼人生导师萨尔[丹尼·爱罗(Danny Aiello)饰演],但同时也对萨尔的两个儿子颇为忌惮,并对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

在一年中最热的这一天,贝德福德·史岱文森(Bed-Stuy)的一个街区将要爆发种族仇恨事件。尽管“市长”(奥西·戴维斯饰演)和“修女妈妈”(露比·迪饰演)一直在安慰众人冷静,但摩擦仍在不断升级,擦出的火星终于化成了烈火。“冲动小子”和“收音机拉西姆”两人所代表的激进观点是引发冲突的元凶。被告知要“为所应为”的穆奇最终会明白,忠于自己才能改变人生。

子类型:家族伦理

同类影片:《教父》、《街区男孩》(Boyz N the Hood)、《好家伙》、《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自由高地》(Liberty Heights)、《适者生存》(Avalon)、《美国丽人》、《天才一族》、《西班牙女佣》(Spanglish

·节拍表·

开场画面:伴着“人民公敌”[2]的歌曲《抗争强权》(Fight the Power),蒂娜(罗茜·佩雷斯饰演)在跳舞。她的舞蹈充满美感又极具力量[厄内斯特·R. 迪克森(Ernest R. Dickerson)的摄影功不可没]。紧接着,她套上了拳击手套。这不仅是舞蹈,也是为了战斗所做的热身。

布局铺垫:广播主持人“博爱老爹”[塞缪尔·杰克逊(Samuel Jackson)饰演]在天气预报里说,贝德福德·史岱文森区今天会非常热。我们看到了穆奇正在数钱。他在影片开头是孤身一人,而到了结尾(第二天早上),他和蒂娜还有儿子赫克特在一起。这一天里将要发生的事情会改变他的人生。我们还看到了萨尔和他的儿子们。健壮的萨尔有一间比萨店,在当地小有名气。很快,这里就会变成种族仇恨的原爆点。再有就是结巴的斯迈利[罗杰·格午埃文·史密斯(Roger Guenveur Smith)饰演],他在推销一张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艾克斯的合影。这两位运动领袖针锋相对的观点正是造成穆奇和整个社区陷入困境的原因。

触发事件:第11分钟,穆奇来到店里上班。萨尔的犟脾气儿子、“公司人”皮诺[约翰·特托罗(John Turturro)饰演]对他说:“你又迟到了。”萨尔和儿子皮诺之间的紧张关系为这一天定下了基调。我们还碰到了“收音机拉西姆”——一个提着收音机的强壮男子,沉默寡言,喜欢“抗争强权”。他就是冲突的导火索。

展开讨论:穆奇到底要忠于哪一边?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制度之下”的永恒问题:这样的一个“天真人”,要怎么应对体制的束缚?

进入第二幕:第19分钟,一个“白兰度”型的角色“冲动小子”[吉安卡罗·艾斯波西多(Giancarlo Esposito)饰演]因为比萨的事而被萨尔斥责一顿后,他看着墙上的照片,却只看到了意大利裔的美国名人。“为什么你的墙上没有一个黑人兄弟?”他抗议道。由于这里是非洲裔美国人聚居的社区,“冲动小子”想为此讨要一个说法。然而萨尔却叫穆奇把他赶了出去。眼下,穆奇还是在尽力取悦他的老板。

阐明主题:第23分钟,在穆奇送外卖的时候,“市长”(奥西·戴维斯饰演)叫住了他,说:“记得每时每刻都要为所应为。”正如之后我们会看到的那样,这正是穆奇所要面临的抉择:是否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副线故事:“市长”素来为邻里发声,守护着这个社区,是个已然垂暮的英雄。“修女妈妈”虽然一开始很讨厌他,但是两人之间的浪漫故事会帮助我们了解这个社区的传统价值以及电影的主题。与穆奇一样,今天也将是“市长”的转折点:明天他将不再孤单。

玩闹和游戏: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暑气蒸腾的城市风景。孩子们打开了消防栓在水中嬉戏,警察赶来关掉了水阀。这个时候的警察只是想要维持现状,没有恶意。一个骑自行车的白人[约翰·萨维奇(John Savage)饰演],穿着一件印有“伯德”(指的是篮球明星拉里·伯德)字样的球衣,因为自己是个拥有豪宅的雅皮士而备受当地群体的排挤。摩擦不止于此。一家韩国人开的小店被“小白脸威利”[罗宾·哈里斯(Robin Harris)饰演]骚扰。第48分钟,几个角色面对着镜头对彼此的文化发着牢骚,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这种仇恨。

中点:第75分钟,黑人和白人之间画清了界线,冲突开始显现。萨尔告诉儿子皮诺,他不会搬出这个地盘。“冲动小子”决定组织大家抵制萨尔比萨店。穆奇的妹妹来到店里,萨尔当着皮诺和穆奇的面和她调情,“危机加剧”。“市长”买花送给了“修女妈妈”,这是副线故事里的“虚假的胜利”。第79分钟,太阳开始西沉,穆奇告诉妹妹:“我得做点什么。”

反派逼近:萨尔打着穆奇妹妹的主意,这让他和穆奇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之后,穆奇和蒂娜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间,但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警察来到比萨店,表现得比以往更加积极了一些。皮诺说,穆奇不值得信任,因此和弟弟在储藏室里打了一架。也许,皮诺是在嫉妒萨尔和穆奇的关系?

失去一切:萨尔准备打烊了,这一天的收入不错。此时,“收音机拉西姆”和“冲动小子”来到店里堵住了他。收音机震耳欲聋,“冲动小子”命令萨尔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两方的对峙演化成了暴力。萨尔抓起棒球棍砸碎了收音机。拉西姆攻击了萨尔,众人扭打在一起,闹到了大街上。警察赶来拘捕了“冲动小子”,同时锁住了拉西姆的喉咙,却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死去了。第95分钟,所有人都被震惊了。

灵魂黑夜:警察带走了拉西姆的尸体。斯迈利放声哀号。萨尔为自己辩解,说这和他没有关系。虽然“市长”尽力安抚大家,可是人们群情激愤,即将爆发。令人意外的是,此时一个人做出了“牺牲”。

进入第三幕:“天真人”变成了“白兰度”:穆奇举起一个垃圾桶,砸破了比萨店的玻璃窗。暴动开始了。

结局:街区的少年们在比萨店里放火。“市长”把萨尔带到了安全的地方,同时安慰“修女妈妈”。主线和副线故事在这里交会。下一个目标是韩国人的小店,但是店主反复说着“我是黑人”,逃过一劫。人们看着消防员扑灭了大火。最后,斯迈利把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艾克斯的照片钉在了已经焚毁的比萨店墙上。

终场画面:第二天早上,穆奇在蒂娜和儿子身边醒来。他出门去找萨尔讨工钱。萨尔的店没了,“收音机拉西姆”也死了,又是新的一天——但是有什么事情改变了吗?片尾引用了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艾克斯的话。冲突还在继续,就好比“收音机拉西姆”戴着的两枚戒指,一枚写着“爱”,一枚写着“恨”。

[1]马尔科姆·艾克斯(Malcolm X),美国北部黑人领袖,与南部的马丁·路德·金并称为20世纪中期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黑人领导人。与金的非暴力斗争策略形成鲜明的对照,艾克斯主张通过以暴力革命的方式获取黑人的权利。

[2]人民公敌(Public Enemy),美国著名嘻哈乐队。

编剧:迈克·乔吉(Mike Judge)

在我看来,迈克·乔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讽刺者之一。想想《瘪四与大头蛋》(Beavis and Butthead)里混着焦动可乐(Jolt Cola)的“文化不耐受病”,还有《乡巴佬希尔一家的幸福生活》(King of the Hill)里拖着啤酒肚出去玩的几个老小子,你就能体会到他作为一个动画人那犀利又细致入微的眼光。本片是他自编自导的首部真人电影,刻薄辛辣的程度分毫不减。乔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时代:逼仄的格子间、令人麻木的通勤、掺着福德洛克[3]汉堡味道的空气——这里是20世纪90年代的硅谷。

公司接线员故作热情的迎客声;遍地草坪的工业园区;三个主角吃饭的餐厅里,服务生必须佩戴各种各样的“标志”徽章;办公室经理的那些行话,比如“为啥你就不能如何如何”……这些精准的描写,随便哪个穴居人都能看懂。

老好人彼得·吉本斯这个角色是朗·里维斯顿(Ron Livingston)表演生涯中的巅峰。他不想上班,也不觉得这个想法有什么问题。为了争取幸福,他必须集合起自己的穴居人同伴,发起对性能测试报告、六个老板和两个鲍勃的反抗。然而,在一位职业催眠师和詹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的帮助下,他会在第三幕转变为一个圆满的人。

子类型:公司风云

同类影片:《飞越疯人院》、《朝九晚五》、《电视台风云》、《医生故事》(The Hospital)、《大亨游戏》(Glengarry Glen Ross)、《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媒体先锋》(The Paper)、《抢钱大作战》(Boiler Room)、《空中塞车》、《烈火雄心》(Ladder 49

·节拍表·

开场画面:三位想要当“白兰度”的主角堵在了上班的路上。他们都是“先锋科技”的员工。彼得(朗·里维斯顿饰演)想要变道超车,但是屡试屡败;痛恨自己和著名歌星重名的迈克尔·波顿[大卫·赫曼David Herman)饰演]在跟着音乐说唱;山米[阿杰·奈杜(Ajay Naidu)饰演]则愤怒地大吼大叫。

布局铺垫:彼得坐在自己的格子间,旁边的接线员像一只八哥一样喋喋不休。我们看到了低声下气的弥尔顿(史蒂芬·鲁特饰演),本片的灵感正是来自迈克·乔吉的动画短片《弥尔顿》。他早已经迷失在了体制中,现在只是个烦人的家伙而已。“公司人”郎博格[加里·科尔(Gary Cole)饰演]——同时也是公司的老板——告诉彼得,他做的TPS报告一塌糊涂。彼得、迈克尔和山米去喝咖啡。服务生乔安娜(詹妮弗·安妮斯顿饰演)出现了片刻。彼得的女朋友安娜[亚利桑德拉·温特沃斯(Alexandra Wentworth)饰演]想让他去看心理医生,治疗一下厌烦工作的情绪。迈克尔则提出了另外一个解决办法:用电脑病毒瘫痪整个公司。(www.xing528.com)

阐明主题:“如果我们到了50岁还在干这个,该怎么办?”彼得问另外两人。他们陷入了“静止=死亡”的境地。

触发事件:第11分钟,三人喝完了咖啡,回去上班。途中他们得知,公司要请两个“效率专家”。而这只意味着一件事:很多人要被炒了。

展开讨论:彼得该怎么应对新出现的威胁?回到家后,彼得与墙板那头的邻居劳伦斯[戴德里克·巴德(Diedrich Bader)饰演]聊了起来。劳伦斯是一个建筑工人,彼得非常羡慕他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

进入第二幕:第20分钟,女朋友拉着彼得去见治疗师。彼得问:“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觉得自己没有在上班?”治疗师催眠了彼得,却在中途突然心脏病发作死掉了,但彼得仍然处于被催眠的状态中。第二天,彼得醒来,发现自己的电话答录机上收到了17条留言,全是老板郎博格打来问他为什么没有来上班的。然后他接起了女朋友打来的电话。她觉得他对周遭漠不关心的态度非常讨厌,然后就和他分手了——顺便还告诉他自己一直在出轨。但是彼得毫不在意,他已经焕然一新。

副线故事:仍在被催眠状态中的彼得现在成了一个“白兰度”型的人。他翘掉了工作,直接跑去咖啡店向乔安娜提出了邀约。两位负责裁员的“鲍勃”[其中一个是由非常好笑的约翰·C. 麦金雷(John C. McGinley)饰演]到任,现在公司里人人自危。彼得和乔安娜在“投手”餐厅一起吃饭,他因为诚实而显得很有魅力,但是乔安娜最终会让他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诚实。

玩闹和游戏:回到办公室,彼得对两位鲍勃承认自己并没有在认真工作,这让两人大跌眼镜。之后,还没有清醒过来的他伴随着“贫民窟男孩”(Geto Boys)的歌曲《当个混混感觉真爽》(Damn It Feels Good to Be a Gangsta)拆掉了格子间的隔板,将公司的打气横幅拽了下来,还把老板郎博格的停车位给占了。这一段就是影片“对前提的承诺”。彼得现在志得意满,甚至还赢得了乔安娜的芳心,可是他的同事们都觉得他疯了。

中点:“虚假的胜利”和“危机加剧”合为一体:彼得得知自己喜获升职,代价却是他的朋友被解雇了。可怜的弥尔顿也要被清理出去——他其实几年前就已经被炒了鱿鱼,但是因为电脑管理系统的漏洞,他仍然能领到薪水。彼得逐渐从云端回到地面上。他告诉了迈克尔和山米他们被裁员的消息,三人决定反击。彼得说:“这不仅仅跟我自己和我不用干活的梦想有关,实际上这与我们所有人都有关。身为人类,就不该被关在格子间里。”第49分钟,迈克尔信誓旦旦道:“我们来整垮公司的股票吧。”彼得同意了这个计划,他说:“我不知道你有什么感觉,但我受够被人呼来喝去的生活了。”

反派逼近:他们的计划是在公司内部散播一个病毒,如此一来,每发生一笔交易他们都能偷取八分之一美分。三人把病毒装到了系统里,几乎是同时,麻烦就来了。彼得从办公室里偷走了打印机,迈克尔对那机器深恶痛绝,三人在草坪上把打印机砸碎了,然后到彼得的公寓里跳舞庆祝。之后彼得去参加同事的一个派对,在路上他跟乔安娜说出了病毒的事情。乔安娜提醒彼得:“你是在盗窃。”尽管彼得拼命解释这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个数目,但她说得没错。彼得在派对上听说乔安娜和郎博格上过床,这对情侣的嫌隙又加深了一些。这场派对是为了彼得的另一个老板汤姆[理查德·里尔(Richard Riehle)饰演]办的。他出了车祸,所以拿到了一笔巨额遣散费。汤姆现在心满意足,他建议彼得:“只要你坚持的时间够久,好事就一定会发生。”但是彼得坚持不了,他也没法忘掉乔安娜的过去。

失去一切:计划开始失控。彼得和乔安娜也分手了,他甚至梦见“公司人”郎博格一边喝着咖啡一边与乔安娜亲热。白天,乔安娜在餐厅对老板比出了中指,愤然辞职。更可怕的是,彼得发现他们的病毒偷到了30万美元,而在公司结算账目之前,他们只有四天时间可以把钱放回去。

灵魂黑夜:弥尔顿被迫搬进了地下室,他彻底受够了。与此同时,彼得知道自己已经逃不掉坐牢的命运。

进入第三幕:彼得给公司写了一封信,决定一人揽下所有责任——这是他的“牺牲”。然后他找到已经跳槽到“投手”餐厅的乔安娜,向她郑重地道歉。主线和副线故事在此交会。彼得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是没法去上班,就是没法变得快乐。但是我想,如果能和你在一起,我就会快乐了。”

结局:彼得把30万美元的支票和认罪书装进信封,塞进了郎博格的门缝。然而弥尔顿来到郎博格的办公室,发现了这笔钱。彼得在家里收拾行李,弥尔顿在公司放了一把火。“先锋科技”化为了灰烬,熊熊大火也烧掉了彼得的罪证。

终场画面:这是大火清洗过后的世界:彼得成了一个建筑工人,仍然与乔安娜和两个好友在一起。弥尔顿则拿着钱远走高飞了。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渴望的东西——彼得已经焕然一新,与乔安娜双宿双飞,而弥尔顿在卡波的海滩上度假……但是我们看到弥尔顿并没有什么变化,他仍然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3]福德洛克(Fuddruckers),美国连锁快餐厅品牌。

编剧:大卫·阿耶(David Ayer)

安东尼·福奎阿(Antoine Fuqua)所执导的本片是“人生导师”类故事的绝佳案例。通过对黑帮生活的描写,我们看到当一个学生相信了一个错误的老师时会发生什么。这样的故事也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我们在上班的第一天都有过相似的经历:不清楚规矩,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过关。而且我们越是想要得到认可,就越是容易受到那些心怀恶意的人伤害。

羔羊落入了狼口,真是可怜。

杰克·霍伊特[伊桑·霍克(Ethan Hawke)饰演]就是这样的一头羊羔。他是个很有志向的“天真人”警察,住在洛杉矶的圣费尔南多谷。为了供养家中妻女,他想要加入高级警探的行列,而这份对成功的渴望却成了他最大的软肋。当他同意师从缉毒老兵阿伦佐这位“公司人”的时候,他发觉警察做事根本就没有什么规矩,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因为德瑞博士(Dr. Dre)、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梅西·葛雷(Macy Gray)等人贡献的精彩演出,影片真诚地向我们展现了洛杉矶的帮派世界。而就我们的分析角度来说,伊桑所接受的“制度之下”的训练让他意识到,任何一位导师都有堕落甚至失去理智的可能。如果他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效忠于一种更高的力量:那永不会辜负他的、来自内心的声音。

子类型:人生导师

同类影片:《华尔街》、《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与鲨同游》(Swimming with Sharks)、《导师》(Mentor)、《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纳粹追凶》(Apt Pupil)、《皇家俱乐部》(The Emperor’s Club)、《大公司小老板》(In Good Company)、《穿普拉达的女王》、《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

·节拍表·

开场画面:闹钟响起,杰克·霍伊特醒了。妻子和女儿已经起床。家人就是他要救的“猫咪”——我们会因为他的妻儿而与杰克感同身受。

布局铺垫:杰克来到一家咖啡馆,见到了他的新上司阿伦佐(丹泽尔·华盛顿扮演,正是他成就了这部电影)。杰克很想表现自己,所以打断了正在看报纸的阿伦佐。老狗阿伦佐就给新来的幼崽杰克来了个下马威。之后,阿伦佐教训这个新人,说道……

阐明主题:……“霍伊特警官,今天是训练日。你只有一天时间来让我看看你是什么人,你有什么能耐。”那么杰克到底是什么人?接下来的24小时里,他的决心将会受到考验,考验的结果会决定他的生死。而且不只是这个新兵,我们也会经受同样的训练!

触发事件:杰克坐在阿伦佐的副驾位置,开始了他的训练。从一开始就能看出阿伦佐是一个卧底,习惯于游走在法律和犯罪的夹缝中。他对杰克说:“这辆车就是我的办公室。”杰克一开始就很听话,他说:“您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阿伦佐命令他:“把你的婚戒收起来。”他照做了。这一天里还会有一系列类似兄弟会所常用的羞辱测试,目的是验证杰克是不是真的听话(也让我们思考自己会怎么做)。

展开讨论:杰克愿意听从到什么程度?第14分钟,就好像要强调这个问题一样,两人在目睹了一场毒品交易后拦下了买家的车。车里是一群来自郊区的小孩,杰克和阿伦佐举着枪,缴获了他们的钱、大麻和烟具。杰克接下来就面临着一个“抉择”:阿伦佐逼迫他吸大麻。之后许多这样的抉择都会迫使他扪心自问,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团队。阿伦佐在马路中间停下车,拿枪指着杰克,告诉他:要么抽大麻,要么滚蛋。杰克知道如果药检把他查出来了,他就会被警队除名。那么他要怎么办?

进入第二幕:第17分钟,杰克为了融入集体而犯下了大错。他说:“把烟斗给我。”他想要成为“他们”的一员,所以相信了自己的导师。药劲开始上头,阿伦佐大笑着告诉他大麻里掺了天使粉[4]。杰克进入了第二幕中“上下颠倒的世界”。

副线故事:还没清醒过来的杰克被带到了罗杰[斯科特·格伦(Scott Glenn)饰演]的家里。罗杰是个毒贩,也是阿伦佐的哥儿们。虽然他在银幕上出现的时间很短,但罗杰是副线故事的重要角色,让杰克学到了真正的教训。罗杰还讲了一个诠释影片主题的“行内”故事,说的是一只不肯放弃的蜗牛。

玩闹和游戏:两个缉毒警上演了一连串“预告片级”的戏码。他们离开了罗杰的家,在城里巡逻。杰克撞见了一起正在进行的强奸案,他叫阿伦佐停下车,自己跑去阻止犯人。在杰克与犯人打斗的时候,阿伦佐就在旁边看着,最后他还把犯人放走了。不过,救下这个女孩对杰克意义重大,他开始慢慢看清自己这个所谓的导师。可是,看着阿伦佐继续玩弄杰克,就连我们也说不好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可能两者兼有。阿伦佐带着杰克来到了帮派的地盘——“丛林”,这标志着“玩闹和游戏”的结束。已婚的阿伦佐在这里有一个女朋友,还有一个私生子。与后巷里差点被强奸的那个女孩一样,杰克和男孩成了朋友。这一善意的举动会救他一命。

中点:“危机加剧”。第55分钟,两人见到了“聪明人”——几个腐败的洛杉矶警局高官。我们了解到,阿伦佐欠俄罗斯黑帮100万美元。这个新信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编剧的技巧,我称之为“柠檬籽”(lemon seed)。你可以把电影中段出现的这种新信息想象成一颗柠檬籽,你把这粒种子捏在指尖,开始挤压,直到它在第三幕中爆开。每个剧本都应该有一颗类似的柠檬籽。从这一刻起,挤压开始了——影片的节奏会加快,压力持续堆积,直到最后的爆发。阿伦佐和杰克见到了另一群警察,都和阿伦佐一样不干净。他们准备干一票,但是不信任身为菜鸟的杰克。他们的目标是谁?你能猜到吗?

反派逼近:没错,就是罗杰。阿伦佐带人冲进他的房子,用枪指着罗杰,把他的钱抢走了。杰克不愿和他们一起分赃。然而阿伦佐杀掉了罗杰,把现场伪造成是杰克干的。“内部的冲突”开始出现。杰克奋起反抗,掉转枪口指着阿伦佐。其他警察则威胁着要打死他。阿伦佐告诉杰克,他要是开了枪,就得接受药检。原来阿伦佐从一开头就在设计他。

失去一切:这是真的吗?我们心底总有一丝侥幸,觉得阿伦佐不可能这么干。但是杰克的“抉择”已经很明显了,他对阿伦佐说:“你们真的疯了。”欢迎来到“制度之下”的世界,杰克!阿伦佐开车带着杰克来到一个黑帮的巢穴。他最终背叛了杰克,让他成了人质。他们把杰克带到浴室准备处决,“死亡的气息”来临。但是帮派成员在杰克身上找到了一个钱包,是那个女孩的。他们这才知道杰克救了她,便放走了杰克。

灵魂黑夜:坐在回城的巴士里,血迹斑斑、大难不死的杰克决定做出最后的“牺牲”。

进入第三幕:杰克现在成了“坚强的蜗牛”。他来到“丛林”寻找阿伦佐。第一幕中奉公执法的好警察,加上第二幕学来的街头作风,我们终于在第三幕看到了一个危险的结合体:怒火中烧的“完整”杰克。

结局:此处设置了一个“倒计时”,阿伦佐必须在午夜之前将钱付给俄罗斯黑帮,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才会弄来搜查令,抢了罗杰的钱,还设计陷害了杰克。但是阿伦佐这次碰上了更强大的对手。利用阿伦佐的儿子,杰克打败了他,把他留在了帮派分子手中。他们让杰克带着阿伦佐的100万美元离开了。

终场画面:阿伦佐在跑路途中被俄罗斯黑帮乱枪打死。杰克回到了自家门前。他安全了,也变得更加聪明了。

[4]天使粉,即苯环己哌啶(PCP),是一种有麻醉作用的致幻类药物。

编剧:保罗·哈吉斯(Paul Haggis)、波比·莫里斯克(Robert Moresco)

原著:保罗·哈吉斯

所谓“群体事件”类故事,指的是拥有众多主角的群戏,往往包含多条故事线和一个共同的主题。这种类型的故事最近重新流行起来,影片中众多的明星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能让人在观影后回味深思。与这类电影的精神先驱罗伯特·奥特曼一样,身兼导演和编剧的保罗·哈吉斯利用这种手法对一个“制度之下”的问题——种族主义——进行了解析。那么,《撞车》这部电影是否也符合我们的节奏表呢?

当然!

所有故事都是关于蜕变的,所有的好故事都有开始、发展和结局,而这就意味着,每个故事的主角都会在“开场画面”与“终场画面”之间经历由高峰到低谷——或是完全相反的精神旅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主角进入了第二幕中的“蜕变机器”。在《撞车》里,每条故事线都有铺垫、进入第二幕、中点、进入第三幕和终场画面——每一个多主角的电影都是这样的。虽然各个节奏点都被压缩了,这些故事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将戏剧效果提升到了顶峰。

要写群戏,编剧就必须强化每一个故事里的每一个节奏点,因而我们在银幕上只会看到那些最重要的情节。这个技巧有时看起来会显得“超现实”,但是为影片整体赋予了强大的冲击力。这也是为什么关于“群体”的电影会如此撼人心魄——前提是技巧运用得当。

子类型:群体事件

同类影片:《纳什维尔》(Nashville)、《大寒》(The Big Chill)、《银色·性·男女》、《木兰花》(Magnolia)、《进餐》(Eating)、《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命运的十三个交叉口》(Thirteen Conversations About One Thing)、《罪恶之城》(Sin City)、《老友有钱》(Friends with Money)、《巴别塔》

·节拍表·

开场画面/阐明主题:洛杉矶警探格雷厄姆[唐·钱德尔(Don Cheadle)饰演]与搭档兼女友莉亚[詹妮弗·艾斯波西多(Jennifer Esposito)饰演]遭遇了一起车祸。他说:“在洛杉矶,没人会触摸别人。我觉得,我们肯定是太渴望那种触摸的感觉了,所以我们才会彼此碰撞,才能感觉到一些东西。”莉亚对格雷厄姆很生气。他下了车,莉亚却和车祸的另一方吵了起来,言谈中充满了种族仇恨的内容。看到这一幕,我们觉得也许格雷厄姆说得没错。是什么让我们不再“触摸”彼此了?格雷厄姆在路边的罪案现场找到了一只鞋子,时间回溯到……

布局铺垫/触发事件/展开讨论:……“昨天”。我们看到了各条故事线的起源和铺垫,由各自的触发事件向前推进,并且每一条故事线中都包含了对这起事件的所展开的讨论。

——波斯人法哈德[肖恩·托布(Shaun Toub)饰演]和他的女儿多丽[巴哈·索莫克(Bahar Soomekh)饰演]为了保护自家店铺而买了一把枪。两人与枪店店主吵了一架。最后是多丽买下了子弹。

——劫车犯安东尼[卢达克里斯(Ludacris)饰演]和彼得[拉伦兹·泰特(Larenz Tate)饰演]。他们是黑人,在洛杉矶的白人社区街头感到很不自在。

——简·卡波特(桑德拉·布洛克饰演)和丈夫瑞克[布兰登·费舍(Brendan Fraser)饰演]是西城区的精英人士。瑞克是地区检察官。而当两人遭遇劫车时,简陷入了种族仇恨的旋涡中。

——格雷厄姆和莉亚被召来调查一起警察开枪的事件。

——警察约翰·莱恩[马特·狄龙(Matt Dillon)饰演]在和卫生署的员工珊妮克[洛雷塔·迪瓦恩(Loretta Devine)饰演]抱怨自己父亲的健康状况。他与新同事汤姆·汉森[瑞恩·菲利普(Ryan Phillippe)饰演]在巡逻时拦下了一辆黑人夫妇的车。丈夫卡梅隆[泰伦斯·霍华德(Terrence Howard)饰演]是一个电视导演,他无助地看着种族歧视者约翰以搜身为名在他妻子克莉丝汀[桑迪·牛顿(Thandie Newton)饰演]身上乱摸。

——西班牙裔锁匠丹尼尔[迈克尔·佩纳(Michael Pena)饰演]刚刚经历了辛苦的一天,晚上又被简的仇恨言论所侮辱。他回到家,送给女儿一件“隐形斗篷”,让她不必害怕不长眼睛的子弹。

进入第二幕/玩闹和游戏:每条故事线都在进一步诠释主题。情节上没有太多推进,更多有关种族主义的言论出现了。

——简被劫车事件吓坏了。而她应对的方式就是换锁,并对着丈夫和女佣大骂一通。

——在受到约翰的侵犯后,卡梅隆和克莉丝汀为了“黑人身份”和男子气概的问题在家里吵架。为什么他当时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之后卡梅隆的老板[托尼·丹扎(Tony Danza)饰演]告诉他怎么调教黑人演员,此时我们听到了更多有关种族的言论。

——安东尼和彼得开着抢来的车撞倒了一个在路边停车的亚裔男子,然后把他扔到了医院门口。在此期间,两人一直在谈论他们所面临的歧视现象。

——丹尼尔帮法哈德换好了商店的锁,法哈德却因为丹尼尔是西班牙裔而痛骂了他一顿,声称他是个骗子。

中点/反派逼近/失去一切:我们在每条故事线里都看到了教科书般的“危机加剧”,以及随后而来的悲叹。在这些故事中,“反派”就是人们内心的惊惧。

——第46分钟,约翰找到了珊妮克,为自己的歧视言论道歉。约翰对珊妮克讲述了自己父亲的情况,但珊妮克拒绝帮助他。

——格雷厄姆探望了吸毒的母亲。他的弟弟不见了,母亲要他帮忙找回来。

——法哈德的商店被人洗劫一空。保险理赔员告诉他,因为锁匠提醒过法哈德门坏了的事情,所以他们不能赔付。

——汤姆告诉约翰自己被调职了。虽然没有明说,但他这样做是因为不想和一个种族歧视者搭档。约翰警告汤姆:“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你屁都不懂。”

——第58分钟,在格雷厄姆与莉亚调查的那起枪击案中,警察发现了车里有大量现金,说明那名警察是个腐败分子。

——第59分钟,卡梅隆在拍摄现场,旁边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看起来都很满意。这“虚假的胜利”让卡梅隆思绪翻涌。

进入第三幕/结局:故事到此进入了高潮。我们已经看到了铺垫、气氛推高、张力加剧——终于到了释放的时刻。

——第64分钟,约翰做出了选择。他冒着生命危险把痛恨他的克莉丝汀从一辆即将爆炸的车里救了出来。

——第73分钟,卡梅隆被劫车犯安东尼和彼得打劫了。在卡梅隆怒火攻心的反击下,两人分头逃命,安东尼留在了车上。警察赶来,汤姆认出卡梅隆,阻止了其他警员开枪射击。卡梅隆放走了安东尼,说:“你让我觉得丢脸。你也丢了自己的脸。”

——第80分钟,法哈德要去杀了丹尼尔。丹尼尔的女儿因为以为自己穿着隐形的斗篷,跳出来挡住了枪。之后我们才知道,多丽给法哈德买的子弹是空包弹。

——第83分钟,简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生气。在威胁要开除女佣后,她摔下了楼梯。

——第89分钟,汤姆接上了在路边搭车的彼得。途中,他误以为彼得要掏出手枪,便射杀了他。之后,汤姆将彼得的尸体抛弃在路边。

终场画面:第90分钟,我们回到了电影的开头。格雷厄姆在路边发现的鞋子原来就是彼得的,而彼得就是格雷厄姆的弟弟!通过展现每个人的变化,每条故事线都画上了句号。

——安东尼回到了撞倒那个亚裔男子的地方,偷走了他的车。他打算拿车子去换钱,却发现车里有一堆偷渡客。他本可以连这些人一起卖掉,但经历了这一天,他已经变了。最后,他放走了这些人。

——格雷厄姆的母亲认出了儿子的尸体,责怪是他“太忙了”,没有及时出去寻找,才害死了自己的弟弟。莉亚终于对格雷厄姆的困扰多了一些了解。

——汤姆为了掩盖杀人的证据烧掉了自己的车。他那种族歧视的前搭档果然没有说错。

——克莉丝汀打电话给卡梅隆。卡梅隆在电话里向她诉说了爱意。

——洛杉矶下起了雪。心中重新泛起怜悯的约翰在家里陪着父亲。最后,当初没有帮助约翰的珊妮克也遇到了一起追尾事故——这正是她“需要经历”的事件。两起撞车事故将电影的首尾收拢在了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