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圣人的‘不言之教’的意义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圣人的‘不言之教’的意义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的含义这一命题,是以“自然无为”价值理念为前提,是“自然无为”价值理念在语言上的表现和要求。圣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用语言进行教化,而是强调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实践比空谈更为宝贵。孔子是一位善于“不言之教”的教育家。“不言之教”也是明君贤臣所孜孜追求的一种道德人生境界。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圣人的‘不言之教’的意义

五、“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出自《老子》四十三章。老子认为“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即少说话合乎人的自然本性。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

“不言之教”的含义

这一命题,是以“自然无为”价值理念为前提,是“自然无为”价值理念在语言上的表现和要求。

这一命题,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教育方法上,“贵行而不贵言”,“身教重于言教”。圣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用语言进行教化,而是强调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实践比空谈更为宝贵。如果只是实施“言教”而不注意实行“身教”,只是实行书本教育而忽视社会实践,证明都是不成功的。因为它违背了天之道“不言而善应”(《老子》七十三章)的规律。北宋政治家、改革家吕惠卿(1032—1111)释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行其生,未尝差也。故曰‘不言而善应’。”天不言,四季和谐运行;地不语,万物生生不息,天地之道是不言而行的。所以,按照天地与四时万物“不言而善应(回应)”的天道,圣人在人间对民众进行教化,亦应重身教、重实践。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于是举国上下就跟着穿紫色的衣服,一时间把紫色布炒得价格很高。齐桓公发现之后,听从管仲的建议,装出厌恶紫色的样子,三天之后,境内再也没有人穿紫色的衣服了。邹国国君喜欢佩戴长帽缨,左右也都跟着学,一时长帽缨很抢手。后来,邹君“先自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从齐桓公和邹国国君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君王以身教影响和感化人民是多么的重要!

“言教”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方法,而“不言之教”则更是一种教育的大智慧、大境界。孔子是一位善于“不言之教”的教育家。在《论语·阳货》篇中,有一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子曰:‘予(我)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传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和老子一样,根据他对天道的深刻观察体悟,在人间大力推行“不言之教”。教育学生不仅靠老师的说教传授知识,还要靠学生的躬行体悟。学生的知识,既来自于教师的“言教”,也来自于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体悟。

“不言之教”也是明君贤臣所孜孜追求的一种道德人生境界。《国语·鲁语》中有一则故事:季文子虽然官居鲁国宰相,但是他的妻子和儿女却没有一个人身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也只喂青草而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责问道:“你身为鲁国宰相,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也不用粟米来喂,难道你就不怕朝廷上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说:“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看到国内很多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我不敢让全国的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而且我认为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从未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儿子对季文子的责问后大怒,将仲孙幽禁了七天。受到管教的仲孙也开始仿效季文子的简朴行为。

中国有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出自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是指桃树李树虽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采摘,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小路来。它比喻为人做事只要真诚笃实,德才兼备,虽不言也能自然感动他人。西汉名将李广智勇双全,他在同匈奴作战中,为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对待兵士上,他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有一次,在行军途中,天气寒冷,李广发现身边有一个腿部负伤的士卒,冻得全身直打颤,行走十分艰难。他立即跳下马背,毫不犹豫地牵着缰绳来到这个士卒跟前,亲切地对他说:“你行动如此不便,就暂时骑我的马吧!”说完,李广便小心翼翼地把他扶上马背,并且亲自为他牵马,轻声地和他交谈。负伤的士卒受到将军如此的呵护,不由得感激涕零。当军队到达宿营地点时,李广又发现军中粮食缺乏,为了让负伤的士卒吃得好些,李广就将自己那份饭菜给他们送去,自己却是空着肚子挨饿了一夜。

二是在“言教”上,强调“希言”重于“多言”。老子指出:“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又指出:“悠乎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七章)所谓“希言”,即少言、罕言、寡言;所谓“贵言”,即是不轻易说话,不随意发号施令。为什么要求“希言”、“贵言”呢?在老子看来,因为“多言数(通‘速’)穷,不如守中”(《老子》五章)。即人多说话,多烦琐政令,违背“自然”本性,只能言多必失,加速穷困与败亡。所以,不如坚守心中的清静之道,实施无为的“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的重要性

老子进一步从“希言”与“多言”的比较中,论证了“不言之教”的重要性。(www.xing528.com)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五十六章)“知”与“智”通,“知”作“智”解,即智慧之智。“知者不言”是指聪明的人不乱说话,不多说话,从不向民众施加烦多政令,以炫耀自己。而喜欢喋喋不休、以“多言”炫耀自己的人,其实才是缺乏真知灼见的愚蠢的人。“少言”与“多言”是区别智者与愚者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讲话要注意特定的对象、场合和背景,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该说的就一定不能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这叫“知者不言”;如果不看对象,不看场合,有啥就说啥,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会带来祸害,一生后悔,这叫“言者不知”。春秋时候,齐景公喜欢射鸟,他让一个名叫烛邹的人看管那些捕捉到的鸟。可是烛邹一不小心,那些鸟都飞走了。齐景公很生气,命令官吏杀掉烛邹。当时,晏子是齐国的相国,知道后就对齐景公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当面向他一一指出,然后再杀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就把烛邹叫来,当着齐景公的面,晏子列数烛邹的三条罪状。晏子说:“烛邹,你为我们齐王看管鸟却让鸟飞了,这是罪状之一;因为这事,使我们齐王为了鸟而杀了人,这是罪状之二;因为这事,使各国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齐王看重鸟而轻视了人,这是罪状之三。”晏子列数完烛邹的罪状之后,请求杀掉烛邹。齐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听从你的指教。”这里,充分表现出了晏子的说话艺术和智慧。智者晏子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不该说什么和该说什么,先说什么和后说什么。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意谓诚信之言,出于真心,质朴无华,无媚世之病,故“不美”。华美之言,多尚伪饰以媚世,故不可相信。信言因质朴而少,美言因伪饰而多。漂亮话越多,无法一一兑现,使自己成为口惠而不行的伪君子,往往陷入“美言不信”的人生怪圈。信言是一碗苦丁茶,味苦却沁人心脾;美言是一坛鸩酒,醇香却夺人性命。真诚质朴的信言,逆耳却醍醐灌顶;阿谀奉承的美言,顺耳却贻害无穷。

据《战国策·齐策》载: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体格魁梧,身高八尺,十分威武。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他们都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公怎么能跟您比呢?”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又问他的小妾:“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他的小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公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邹忌虽然三次询问他人,得到的答案都是他比徐公漂亮,但是他毕竟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就此沾沾自喜。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偷偷从镜子里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自觉长得不如徐公。当天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在一片美言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美言并不可信。在美言面前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迷失方向,招来灾祸。于是,邹忌以此进言齐威王:有人爱我、怕我、有求于我,而我因此受到了蒙蔽,而爱大王、怕大王、有求于大王的人就更多了,那么,您受到的蒙蔽是不是比我还多呢?齐威王是个聪明人,听到这样的进言后,立刻下诏:“从今以后,群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过错的,可以得到上等赏赐;上书进谏我的,可以得到中等赏赐;能在公众场合批评我的,可以得到下等赏赐。”于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出自《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格言,已被民间通俗化为喜闻乐见的谚语,如“好话不好听”、“说嘴郎中无好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说金玉良言往往不中听)、“虎在软地上易失足,人在甜言里会摔跤”,等等。

(3)“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八十一章)这里所谓“善者不辩”,也就是庄子说的“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老子说的“大辩若讷”(《老子》四十五章)。即善辩者不逞口舌之辩,宛如木讷之人语言迟钝;徒逞口舌之辩者,则不是善辩者。因为辩论之优劣,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即要求字字珠玑,句句掷地有声。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总统林肯虽有说话结巴的语言障碍,但他具有“大辩若讷”的优秀品格,发表演讲既简朴又明快。在南北战争胜利后,他在歇里斯堡“悼念阵亡者”的大会上的演讲,虽然只有15分钟,却被人们视为无可挑剔的精彩演讲。毛泽东在选派驻外大使时,也将“大辩若讷”作为选人的重要标准之一。有一次,他选派一位同志担任外交使节,而这位同志向毛泽东报告自己不善言谈,不适于做外交官,毛泽东对他说:“这正是你的优点,作为驻外使节就应谨言慎行。”

“不言之教”的现实意义

道家提倡“不言之教”,这对于塑造现代企业家人格魅力和使用人才,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企业中,有些领导者热衷于到处演讲他的管理思想和宏伟设想,务虚而不务实,这样的人只是空谈家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改革开放以来,那些“各领风骚二三年,昙花一现又不见”的流星人物,“死”就“死”在空谈而不实干,因为企业的辉煌与成功,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按照“不言之教”的管理原则,企业家必须身体力行,力戒空谈,切忌浮夸,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创业。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应当像球类运动员那样,紧紧盯住一个球,盯着你的奋斗目标和伟大理想。“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企业家只有少说多干,才能保证企业走向成功。

在当前西方,领导观正在由“英雄式领导”向“沉静式领导”转变。哈佛商学院教授巴达拉克认为,在社会发展中,真正推动世界进步的不是轰轰烈烈、备受群众称颂的“英雄式领导”,而是那些不为公众所知的无数“沉静式领导”。他们在许多细微的事情上所作出的决策,他们无声无息的低调领导方式,虽然并不会立即产生鼓舞人心、令人振奋的效果,但这些“沉静式领导”每天都为社会和企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这里所谓“沉静式领导”的新观念,同老子的“不言之教”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般来说,企业员工分为“光说不动型”和“沉默实干型”。“光说不动型”的员工往往把他们的智慧和才能用于嘴上功夫,整天喋喋不休,通过“嘴”为自己谋私利,甚至制造麻烦,拨弄是非。“沉默实干型”的员工整天不声不响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苦干实干,成绩卓著。英国著名管理学家帕金森指出:“成就最大企业的通常是那种不事声张,干着相对来说令人厌烦的工作的企业。”(《帕金森管理经典》)如何对待不同类型的员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管理者要对“光说不动型”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戒心,千万不要陷入喋喋不休者为你设置的陷阱,浪费你的智慧和时间。如果让“光说不动型”的员工在企业中占上风,不仅内耗严重,工作效率也势必会下降。所以企业家要善于发现“沉默实干型”的员工,并对他们实行奖励。这种奖励,除了金钱物质奖励外,还要从精神上予以关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如果企业领导人宠用“光说不动型”的人,而忽视了沉默有效率的人,这个企业一定搞不好。在这里,企业家一定要牢记老子的“不言之教”,把重点放在关注和奖励实干家身上,用实际行动和榜样力量告诫喋喋不休者,放弃嘴上功夫,埋头苦干,才能有前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