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普度寺:乾隆皇帝重建的佛教寺庙

北京普度寺:乾隆皇帝重建的佛教寺庙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乾隆四十年,乾隆皇帝对寺庙进行了重建并扩建,乾隆四十一年乾隆赐名“普度寺”。1984年,普度寺大殿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据《雍和宫导观所刊物》等资料记载,普度寺原有天王殿三间,并有抱厦。

北京普度寺:乾隆皇帝重建的佛教寺庙

5.普度寺

普度寺初称“玛哈噶拉庙”,位于南池子大街东侧,普渡寺前巷35号,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摄政王多尔衮之睿亲王府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名“普度寺”,为清代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直属理藩院管理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因供有睿亲王遗物、造像并因供有所谓“女佛”,成为皇后成婚日的参拜之所而闻名,还以作为清代外省入觐官员的居住地并以寺内喇嘛修习蒙文经典而著称。

(1)历史沿革

睿亲王府地址原为明代东苑(又称南城、小南城)中的洪庆宫故址。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在皇城的东西两侧对称规划了两处皇家园林,西侧园林以太液池(即今北海、中海)为核心称为西苑,东侧园林则位于皇宫东南侧称为东苑。东苑内殿阁林立、亭台森耸、奇石遍布、花卉环植,美景无限。在东苑中有一个与皇宫内廷格局相似的小城,明时称“南内”或“小南城”,城内分东、中、西三路,有序地排列着重华宫、洪庆宫、崇质宫、延福宫、明德殿等多所建筑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部族瓦剌入侵,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其弟朱祁钰即位,改元景泰,并胜利击退了瓦剌军队。一年后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景泰帝将其尊为上皇,软禁在小南城中,小南城从此变成了皇宫中的“监狱”。朱祁镇于景泰八年(1457年)趁景泰皇帝病重之机,在宦官曹吉祥等人的帮助下发动政变,重新登上皇位并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夺门之变”后,朱祁镇还曾一度将被废的景泰帝朱祁钰软禁于小南城中。朱祁镇复位后,将曾软禁过自己的小南城进行了重新整修,增建、改建了大量殿宇,使南内成为与大内(紫禁城)、西内(西苑三海)并称的皇宫“三大内”。

普度寺大殿(李德成 摄)

清军入关后,睿亲王多尔衮迎顺治帝定都北京。此时顺治帝年幼,由多尔衮摄政,称摄政王。多尔衮入京后,在明代南内基础上改建成睿亲王府,居住在这里。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行围狩猎时,突然暴病死于热河喀噶城。死去两个月后郑亲王等朝中大臣揭发多尔衮摄政时专权不法,有不轨之心,顺治帝下令追夺多尔衮王爵,王府上缴。

据有关文献记载:“明南内有洪庆宫,为供番佛之所,殆所谓玛哈噶喇也。入睿邸时,或佛像尚存,其后因建为庙欤。”[28]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为了团结蒙古和西藏等少数民族,特将原睿亲王府北部洪庆宫等处改建成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并沿袭明代传统,供奉藏传佛教的护法神、战神玛哈噶拉(又名“大黑天神”),称为“玛哈噶拉庙”。同时将南部改建为缎匹库。清代统治者认为玛哈噶拉是战神,可以“增其威德,举事皆胜”,故在京城中辟有多处寺庙对其供奉,故北京玛哈噶拉庙不止一处,像护国寺下院玛哈噶拉庙即是其中之一。以上便是由睿亲王府到玛哈噶拉庙的由来。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皇帝对寺庙进行了重建并扩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赐名“普度寺”。[29]自此时起普度寺就因其特殊的位置、传奇的历史和精美的建筑成为清代北京皇城中最为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

普度寺大殿柱头上的兽头(李德成 摄)

该寺是清代皇后成婚日的拜佛场所。相传,寺内原有“女佛像”一尊,“其阴部亦系机械所构成,清制皇后每成婚日,则由内官导之入庙参拜”[30]。所谓“女佛”的提法是不正确的,应该是藏传佛教密宗本尊的明妃像或空行母,在藏传佛教寺院中,若供奉本尊明妃,一般供奉金刚亥母和作明佛母较多,二像有裸体女性相。金刚亥母也称“金刚庆母”、“金刚瑜伽母”等,为密宗本尊之一,是上乐金刚的明妃。作明佛母,也称“作明空行母”、“智行佛母”等,为密宗本尊之一,是密集金刚的明妃。

该寺在清代又曾是外省入觐官员的居住地。外省官员入觐必居此庙,由喇嘛教习觐见的礼仪、礼节等。因此,设有专门的管理和服务人员,闲杂人等禁止擅入,故被视为禁地。此传统到民国时期才被废除。[31]

寺内供有睿亲王的遗物和造像。据有关文献记载,寺内存有睿亲王的甲胄弓矢等遗物。另外,《燕京访古录》记载:“清顺治初,摄政王多尔袞薨后,命人用鱼皮造像,尚存庙中。”供奉睿亲王遗物造像的佛殿应为护法殿,《光绪天府志》则称其为“黑护法佛殿”。

寺内还供有明永乐初年西番僧人班迪达向明成祖朱棣呈献的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塔的规式。“番僧板的达所供七宝佛座,即仿其规式造五塔寺者,今尚供寺中,完好无恙,乃木雕加漆者[32]”。(www.xing528.com)

还有资料记载,普度寺是清代诺门罕绰尔济呼图克图的驻锡地,有诺门罕绰尔济呼图克图佛仓。但在清代13位驻京呼图克图中,没有发现那位是诺门罕绰尔济呼图克图,故其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核实。

据《雍和宫导观所刊物》记载,该寺为专缺喇嘛庙,按例修习蒙文经典。

清代该寺额设达喇嘛1名,具体负责寺院事务。清政府同时规定,如该寺达喇嘛升任扎萨克喇嘛,则仍占用本寺达喇嘛的额缺。乾隆朝后期规定京城各寺喇嘛额缺时,该寺额设二两钱粮喇嘛20缺,其中包括德木齐1名、格斯贵2名,协助达喇嘛具体负责有关寺内宗教事务,另额设德木齐、格斯贵等随缺跟役徒弟折色班第钱粮3缺,全寺共额设喇嘛23名。[33]清政府还规定,如该寺达喇嘛缺出,则由本寺应升喇嘛内拣选补用。

普度寺山门殿(李德成 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将普度寺改为小学,原称国民三小,后称普度寺小学,再后又改称南池子小学。

1984年,普度寺大殿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8月东城区委、区政府决定,腾退南池子小学,并搬迁了186户居民,拆除了5 000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对普度寺进行了全方位的修缮。

2003年,普度寺文物修缮工程全面完工,大殿、山门、大台石甬路、广场、大台西北角耳殿等建筑焕然一新。

(2)寺院建筑

普度寺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建筑规格,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普度寺殿宇极宏,佛像极奇,皆西天变相。手执戈戟,骑狮象。陈设多宝物,沈香长及丈,雕镂花纹。”[34]这说明在历史上普度寺的建筑规模是十分宏大的,同时寺内供有藏传佛教密宗金刚像。

整个寺院建于一座一丈有余的高台之上。据《雍和宫导观所刊物》等资料记载,普度寺原有天王殿三间,并有抱厦。天王殿后为正殿,名曰“慈济殿”,为乾隆皇帝御书,殿内额曰“觉海慈航”。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绿琉璃瓦歇山顶。前有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单檐卷棚歇山顶抱厦一座,抱厦顶加黄琉璃瓦剪边,这已远高于其他王府的等级了。大殿有朱红色挑檐柱36根,每个柱头上雕有精美龙头、菊花头以及云纹等,均采用浮雕形式。在大殿的柱间垫板上画有皇家建筑专用的金龙和玺彩绘,大殿采用了三层飞檐椽,大殿内使用了皇宫专用的金砖铺地,此外大殿窗棂、斗拱和梁架的造型与图案都有十分鲜明的满族风格。

在正殿、山门两侧保留或兴建了行宫院、方丈院、护法殿、小佛殿及僧寮等。僧寮分西北院、西南院、东北院、东南院,共计有灰瓦房60余间。

该寺迤西为普乐院,与之毗连,东西长8丈1尺,南北宽5丈,小巧玲珑。内有正殿三间,供奉泥塑关帝、药王、财神像,亦为喇嘛驻锡之所。

普度寺现存大殿、山门殿、大台石甬路、广场、西北角耳殿等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