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汉族通史:隋唐五代华北汉族南迁

中国汉族通史:隋唐五代华北汉族南迁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诗、文,都展示了安史之乱以后华北汉族人民南迁的情景。从唐后期安史之乱起至五代十国的动荡,华北汉族南迁一浪接一浪,其南迁的路线据吴松弟先生的研究,主要有东、中二线,东线自华北平原

中国汉族通史:隋唐五代华北汉族南迁

三、隋唐五代华北汉族的南迁

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大动荡、大迁徙、大同化后,随着隋的统一,及至唐前期,在安定繁荣中,华北汉族经历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但是安史之乱后,华北又经历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末战争五代十国的战乱,于是又掀起了华北汉族南迁的移民[156]

(一)安史之乱时期华北汉族的南迁

唐代天宝盛世之时,乐极生悲,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拥兵20万在范阳(今北京市区南)反叛,不久夺取了东都洛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战火燃遍了华北,首乱之区是黄河以北地区,史云:“自禄山肇祸,瀛、博流离;思明继衅,赵、魏堙厄。枌榆井邑,靡获安居,骨肉室家,不能相保。”[157]东都洛阳一带是唐军和叛军屡次争夺的地方,数百里内,“井邑榛棘,豺狼所嗥”,人口不满1000户。甚至东到徐州,北至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的广大区域。也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158]

为了避乱,华北汉族纷纷逃难,杜甫诗“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159],即是对这一情景的写照。避难者“不南驰吴越,则北走沙朔”[160];“或遁世山谷,或浪迹他邦”[161],但主要的迁徙方向是淮河—秦岭以南的南方地区。顾况说:“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吴为人海。”[162]李白诗:“三川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163]旧唐书》卷一四八《权德舆传》载:“南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这些诗、文,都展示了安史之乱以后华北汉族人民南迁的情景。

元元年(758年)曾降唐的史思明反叛,战火又燃。次年三月,史思明在安阳大败唐军,东京洛阳“士民惊骇,散奔山谷”[164],使洛阳成为一座空城。[165]华北汉族人民又掀起了南迁的移民潮。苏州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是江南人口较多的望县,肃宗上元年间(760~762年)人口的三分之一是来自华北的汉族。[166]紧靠中原的荆襄地区也是北方移民极多的一个区域,由于移民迁入,“荆南(指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及其周围地区)井邑,十倍其初”。[167]据有的学者研究,安史之乱结束时,大约有250万移民定居南方[168],其中华北汉族应占了大部分。

(二)藩镇割据时期华北汉族的南迁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力量大为削弱,遂出现了掌握军权的节度使割据地方,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169]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

藩镇坐大以后,自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起,藩镇之间争夺地盘和藩镇与朝廷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于是藩镇割据最严重的华北又成了战场,华北汉族又纷纷南迁。如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叛军包围郑州,游骑至洛阳近郊,“东都士民震骇,窜匿山谷”[170],许多人逃往外地。例如,洛阳李氏家族亲友逃散,李某向东避地济源(今属河南省)[171]。有的河南人还迁往南方避难,在陈州(治今河南淮阳县)任职的孙起,因“淮右不庭,中原多故”,奉父母逃入江南,便是一例。[172]又如长庆元年(821年),白居易族人由于“河南经乱,关内阻饥”,白居易“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大兄在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七兄在于潜(今浙江临安县西),十五兄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另有一些弟、妹在符离(今安徽宿州市)和下黄(今陕西大荔县境),白居易则受贬在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市)。[173]定居婺州今浙江金华市)的北方人何晋,则是在会昌年间(841~846年)朝廷平定泽潞节镇时自河东避兵南迁的[174]

(三)唐末战争时期华北汉族的南迁(www.xing528.com)

唐末黄巢起义和继之而起的军阀混战,使华北陷入长期战乱之中,华北汉族南迁的移民潮再次触发。

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驱河南、山南之民十余万”,进入淮南[175]洛阳人许浑迁居丹阳(今属江苏)不久,其在洛阳的旧友也相继迁入,他不由得发出“全家南渡远,旧友北来频”的感慨[176]。此外,《金华子杂编》作者刘崇远一家在黄巢军攻占洛阳时开始流寓江南[177],恒州人倪氏一家因天下大乱被迫迁居江浙[178]。这时,华北汉族的南迁,除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零散迁徙,还有一些是在州官和州将带领下的集体迁徙。如光启元年(885年),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县)汉族的南迁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为避开秦宗权的进攻,光州刺史王绪“悉举光、寿(州,治今安徽寿县)兵五千,驱吏民渡江”,经长途跋涉进入福建[179],随其迁入的移民达二三万人。又如兖州节度使朱瑾和前往支援的河东将领史俨、李承嗣,于乾宁四年(897年)二月率残部并“拥州民俱来”,投附淮南杨行密[180],也是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体迁徙。

此外,南迁华北汉族或因在大乱前由于任官、出使、经商、当兵、流放等原因暂住南方,后因战乱而定居南方;或因随黄巢军纵横南北,在黄巢起义失败后而流落南方;或因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唐政府军在南方作战,驻守而成为移民,这样,使得大批北方汉族南迁,据有的学者研究,“唐末估计有400万移民定居在南方或不至于离事实太远”[181],其中华北汉族起码占一半以上。

(四)五代十国时期华北汉族的南迁

在五代十国的半个世纪中,中原仍动荡不安,华北汉族南迁者仍不绝于书。

后唐同光末(926年),河南诸郡多乱。蔡州军校王彦俦乘乱刺杀刺史,自领州事。不久,在唐军进攻下偕父母逃入吴国[182]原居曲阜孔子后裔孔桧,原居北海的文人韩熙载,均在同光年间南下避乱,分别迁居温州平阳和江南地区。[183]

五代后期,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相当今北京市境和河北、山西、天津三省市北部),以此为基地数次侵入中原,甚至一直进到黄河北岸和开封。契丹军在中原作战过程中,多有杀掠之举,如后汉天福元年(947年)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屠城,全城仅剩男女700人。[184]为了躲避契丹南侵引起的战乱,河北、河南的一些官吏和人民迁入南方。密州(治今山东诸城市)刺史皇甫晖,棣州(治今山东惠民县东南)刺史王建,俱率州人南奔,迁入南唐[185],就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集体迁移。

从唐后期安史之乱起至五代十国的动荡,华北汉族南迁一浪接一浪,其南迁的路线据吴松弟先生的研究,主要有东、中二线,东线自华北平原进入淮南、江南,而后进入江南,再分两支,一支溯赣江翻越大庾岭进入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中线北端起自华北平原西部,连接东都洛阳,迁入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和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一带,即可分水陆两路南下。陆路经过荆门和江陵,渡过长江,从洞庭湖西岸进入湖南,到达岭南。[186]水路经汉水、长江运道,溯长江而上入蜀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