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中汉族迁徙与发展:中国汉族通史第2卷

华中汉族迁徙与发展:中国汉族通史第2卷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唐宋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步入高度繁荣的发展阶段,华中汉族的发展也谱写了新的篇章。(一)汉族向江西的迁入和发展由于中唐以后江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相对稳定,使江西成为历次中原战乱时期移民重要的迁入区,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江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并对江西汉族的发展影响深远。

华中汉族迁徙与发展:中国汉族通史第2卷

三、唐宋汉族华中的迁徙和发展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之后,华中汉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均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到唐宋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步入高度繁荣的发展阶段,华中汉族的发展也谱写了新的篇章。而这一时期迁入江西、两湖的汉族也都相当可观。

(一)汉族向江西的迁入和发展

由于中唐以后江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相对稳定,使江西成为历次中原战乱时期移民(无论是上层移民还是下层移民)重要的迁入区,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江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并对江西汉族的发展影响深远。

安史之乱期间,江西不曾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因此北方汉族移民蜂拥而入。尽管乱后有部分上层移民北返,但大部分仍继续留居江西(吴松弟统计的25个移民个案中,有10人北返或归葬,占40%),下层移民北返者应更少。这时期的移民主要集中在赣北和赣东北地区,赣南也可能有部分下层民众迁入。

除因黄巢等北方武装力量经过而发生过局部战乱外,整个唐末五代时期江西全境相对安宁,加之经济文化基础已有极大提高,这时期北方移民迁入江西定居者更多,分布也更为广泛,遍及江西各州,而以洪州(治今南昌市)、江州(治今九江市)、饶州(治今波阳)、信州(治今上饶市)和吉州(治今吉安市)为多,赣南的虔州(治今赣州市)也已见有上层移民迁入的记载[70]

到两宋时期,北方汉族移民迁入江西者更多,而以靖康乱后为最。据史料记载,金兵大举南侵后,高宗自己率一支官兵绍兴宁波并经舟山而到温州。同时,安排“隆祐皇后率六宫宗室近属,迎奉神主,前去江表”[71],并派1万名军人护送。而高宗要求“百司州预军旅之事者悉从之”,在洪州设立三省和枢密院的分部处理日常事务。[72]因此,大批官员和百姓随之迁入江西,这些人大部分都在江西定居。以后还有大量北方的归正军民迁居江西,如淳熙十四年(1187年)自江州军中退役的归正北军大多愿居江西[73]。嘉熙三年(1239年)秋天,因蒙古军进攻两淮,大批淮南人民迁入江西,其数在十余万人[74]

唐宋时期北方人民大量迁入江西,对江西汉族及其语言的发展变化影响十分深远。据周振鹤、游汝杰先生的研究,中唐以后这样大量的北方人民迁入江西,使赣客语基本形成,而且随着北方移民逐步向赣南推进,赣客语这个楔子也越打越深,不但把吴语和湘语永远分隔了开来,而且把闽语限制在东南一隅。而两宋之际发生的由北而南的第三次移民浪潮,使客家话最终形成,并且扩散到闽西南和粤东北。[75]客家人这个独具特色的汉族族群,终于在第三次移民浪潮中于闽赣交界地区最终形成了。

需要指出的是,唐宋时期江西接受的移民并非仅限于来自北方,南方籍移民亦有较多的迁入,尤其在唐末五代江西经济大开发,文化大发展时期,应有不少邻近地区的南方籍移民迁入江西。

唐宋时期江西人口的高速增长,使江西开始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些开发较早和条件较好的府州,如洪州、袁州、信州、饶州、吉州等,到宋代已成为人稠地狭的地区。据统计,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江西路官民田总计达45223146亩[76],已接近江西全省可开发面积的极限水平(1949年江西省的耕地面积也只有4789万亩)。以崇宁元年(1102年)全路人户1664745户计,户均耕地仅27亩多一点,如以一户5口计,人均拥有耕地不过5亩多。在亩产量不高的古代,这几乎是维持一个人温饱状态的最低数字了。尽管南宋初期由于宋金战争的破坏,江西人口有相当损失,但人口密度仍高居不下。嘉定十六年(1223年),江西路(约相当今江西省)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千米37.7人,居东南各路之最,仅次于成都府路和潼川府路而列南宋全境的第三位。[77]

为此,从五代开始,江西省已开始向邻近省份输出移民,以减轻日渐严重的人口压力。迁出的江西人,以流入土地耕垦未尽、人口密度较低的两湖、广东为多,江淮之间在宋金战争停息后,亦有部分江西人迁入复垦。

(二)汉族向湖北的迁入和发展

湖北地邻中原,黄河流域稍有风吹草动,便有大量移民涌入,但随后战乱往往也波及这个地区,不但迫使北方移民继续南迁,一部分土著居民也随之迁往长江以南,加之战争中人口死亡较多,使湖北人口数量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点,湖北汉族的发展历程也就十分曲折。

安史之乱开始后,北方人民开始向南迁移,湖北因地邻中原接受了大量的流民,主要集中于襄阳一带。但随着战火烧及襄阳,北来移民及当地土著又纷纷南逃到江陵及长江以南地区,致使今荆州市和武汉市及湖南北部一带聚集了大量的移民。《旧唐书·地理志》载:“自至德(756~757年)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户口猛增的荆州因此析置新县,治所江陵城在乾符五年(878年)竟一度有30万户,成为“衣冠薮泽”。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元和时户口数比天宝时多了一倍,并已从一个下州升为观察使治所,增领蕲、黄二州,成为中央财赋主要来源的东南八道之一。[78]

唐末藩镇混战和农民起义,又有大量移民流入湖北,但由于荆襄一带也是藩镇征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因此湖北人口损失也很大。如前述江陵曾有户30万,但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军队大掠江陵时,“江陵城下旧户三十万,至是死者十三四”。[79]此后江陵又迭遭战乱,城中居民一度仅剩17家,在成汭的抚辑下,到天复三年(903年)因流民的迁入才恢复到近万户。[80]由于原有人口严重减少和北方移民的大量迁入,唐末北方移民可能已在今湖北的一些州中占了优势。[81](www.xing528.com)

由于乱后居民稀少,五代和北宋时期,不少移民开始自发迁入湖北垦殖,他们主要来自人口密度较高的江西和福建。例如,蕲州蕲水(治今浠水县)“民杂江、闽”[82]。张国雄的研究也表明从五代至宋代已有不少的移民迁居湖北。[83]这个时期是湖北汉族人民恢复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

但靖康之乱后不久,由于战乱迅速波及湖北境内,当地人口数量又严重下降。文献载:“自鄂渚至襄阳七百里,经乱离之后,长途莽莽,杳无居民。”[84]“旧荆南户口数十万,寇乱以来几无人迹。”[85]当战乱停息后,受政府的招徕和人地矛盾的压力,“江南狭乡百姓,扶老携幼,远来靖佃”[86]。由于南北各方移民的迁入,遂使湖北省渐成“皆五方杂处之民”的局面。《大明一统志》卷五九武昌府下引宋代《图册》也说:“自往昔军兴,土民颇鲜存者,而西北避地者萃焉,东南趋利者辐焉,五方杂寓,家自为俗。”

总之,唐宋时期湖北汉族的发展表现出人口数量起伏不定,居民流失、变动较大。和平时期发展起来的人口,多次因战乱而大大耗减,随后又有大量的移民迁入补充,使湖北逐渐变成一个移民的社会。而这种反复发展的历程尚未结束,元明时期还有一次规模更大的阵痛。

(三)汉族向湖南的迁入和发展

与湖北的情况不同,湖南人口的增长与移民的迁入,成同步的趋势。安史之乱、唐末五代的藩镇混战、宋代靖康之乱,均有不少中原移民迁入湖南,他们不仅及于湖北平原和湘中的长沙一带,还远达湘南。如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祖先,就迁居于道州宁远县的大阳村。他们对湖南汉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湖南汉族在沅水流域基本属于北方方言区,虽然这一基础在永嘉之乱后已初步奠定,但最终形成这一格局还在唐宋时期。这显然是北方移民大量迁入的结果。北方话区的扩展意味着古楚方言区的萎缩。现代湘语区已退缩到洞庭湖以南地区,而湘语又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老湘语仅分布于湘西南的七八个县。新湘语由于有大量的北方话成分,一些学者甚至主张将新湘语“划归西南官话[87]。由此可见,北方移民不仅改变了湖南沅水流域的汉语方言,还对以长沙为中心的湘江地区汉语方言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由于宋以后北方移民南下浪潮已经结束,因此可以认为,上述湖南汉语方言格局是在唐宋时期最终形成的。

这时期除了北方人民大量迁入湖南外,处于大开发初期的湖南省也吸引了南方邻省人多地少地区的人民,他们的迁入对湖南汉族发展的影响同样巨大。

另外,江西及南方其他地方向湖南的移民也非常活跃。从五代开始,就陆续有江西人自发迁入湖南开垦。《宋史·地理志四》说:荆湖“南路有袁(治今江西宜春市)、吉(治今江西吉安市)接壤者,其民往往迁徙自占”。谭其骧也认为:“五代以前,湖南人多来自北方;五代以后,湖南人多来自东方。南宋以前,移民之祖籍单纯。几尽是江西人;南宋以后,移民的祖籍渐臻繁,始多苏、豫、闽、皖之人。”[88]曹树基先生在其师基础上所作的研究也指出,至1947年,湖南历代移民后裔竟占了湖南全省人口的90%,全省人口中56%是元代以前移民后裔;全部移民后裔中70%左右来自江西,而其中58%又是元以前移民的后裔。[89]可见从五代至宋湖南确实接受了大量的南方籍移民,而以来自江西者为多。

移民的大量迁入大大加速了湖南地区的开发,如潭州在北宋中后期已成为“土广民稠”的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开发殆尽,后来的移民只好向山区发展,从而促使湖南汉族的分布面大大扩大。

今湖南西部的雪峰山区和武陵山区,宋代以前几乎是纯少数民族土著族群的聚居区;只有极少数的汉人或逃入或被掠入而杂居于这里。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宋朝用兵梅山蛮所在的雪峰山区,设新化、安化二县。熙宁七年(1074年),又用兵南江蛮所在的湘西南地区,设沅州(治今芷江县),下辖卢阳、麻阳、黔阳三县;后又置诚州(后改渠阳军、靖州,治今靖县),下辖会同、通道等县。与此同时,辰州(治今沅陵)的地位也得到加强,对湘西山区的渗透也已开始。

为了加强对新开发地区的统治,宋朝在这一带设置了大量的寨堡,并派官兵驻守。据《元丰九域志》《武经总要》等文献记载统计,宋朝于辰州先后设立有卢溪等19个寨,于澧州(治今澧县)设有伏求等10寨,于沅州设有安江等9寨,于诚州设有狼江等4寨,于邵州和武冈军设有惜溪等10寨。另外,湘南的衡、道、全、永诸州也设有不少寨堡,显示出宋代对湖南少数民族土著族群聚居区的开发呈全面的态势。实际上除湘西山区外,宋代汉族已发展到了湖南全境。

中央王朝统治的深入必然导致汉族移民的迁入。宋代上述地区的汉族移民以戍卒弓兵及其家属为最多。

北宋后期驻守湘西的戍兵人数,辰州为1400余人,靖州为3000人,沅州有000人左右,武冈军约有2000人,如加上邻近的鼎(治今常德市)、澧、邵等州的驻军,总人数可达15000人。宋朝在各地的驻军一般都携带家属,连其家属可达四五万人。由于长期驻守,应有相当一部分人定居于此。除戍卒外,宋朝政府还在辰、澧、邵、道、永诸州通过组织弓弩手的形式,招募外地移民前往非汉族地区屯田。弓弩手亦有本地人,但由于本地人不多,只能招募外地人担当。而由于弓弩手以弹压当地非汉族为目的,其成员只能是汉族。[90]这些人也是宋代湖南非汉族地区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唐宋时期湖南汉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北方移民的迁入最终基本确定了现代湖南汉语方言的分布格局,而南方籍移民的迁入及向山区的开发,则奠定了除湘西山区以外今天湖南汉族的分布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