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元节江阴民俗特产-中元祭祖食茄饼,盂兰盆会活动

中元节江阴民俗特产-中元祭祖食茄饼,盂兰盆会活动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元祭祖食茄饼茄饼家家设祭筵,盂兰盆会太喧阗。诗后附有一段说明文字:“中元节,以茄杂他菜,裹以面,油熝之,曰茄饼。祀其先并贻赠亲旧。寺庙设盂兰盆会。傍晚,沿途焚楮钱,曰结鬼缘。”这一天还要食茄饼,举行“盂兰盆会”活动。至于中元节吃茄饼的习俗,是因为七月十五为“鬼节”,据说鬼最喜欢躲在茄棚里,人们为了不让鬼作祟,便将茄棚拆掉,摘下来的茄子要设法吃掉,做成茄饼吃就是其中之一。

中元节江阴民俗特产-中元祭祖食茄饼,盂兰盆会活动

中元祭祖食茄饼

茄饼家家设祭筵,盂兰盆会太喧阗。
怪他一路金银纸,未结人缘结鬼缘。

江阴近代诗人金武祥的这首《茄饼》诗,描写的是旧时江阴人过中元节的情景。诗后附有一段说明文字:“中元节,以茄杂他菜,裹以面,油熝之,曰茄饼。祀其先并贻赠亲旧。寺庙设盂兰盆会。傍晚,沿途焚楮钱,曰结鬼缘。”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谚。传说此日阴曹地府洞门大开,新老鬼魂纷纷外出,有祀者,回家接受子孙的祭奠,无家可归者,则有公众请佛道做法事“普度”,毋使孤魂野鬼,游荡为害。祭祀亡灵成为中元节的主题,所以中元节也可视作中国的亡灵节。

按江阴旧俗,从七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家家户户不论贫富,均要备下荤素食品、黄酒祝飨,焚烧纸箔,祭祀祖先,谓之“过七月半”。家中若有新亡者,要请道士诵经超度,至亲拜灵座,称之为“新七月半”。

这一天还要食茄饼,举行“盂兰盆会”活动。“盂兰”二字为梵语,亦作“乌兰”,其意为“倒悬”,盆为置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会”的本意即以大盆贮百味,供奉诸佛,拯救饿鬼倒悬之苦。在佛教《盂兰盆经》中,有一则“目莲救母”的故事,说的是佛陀弟子目莲之母,因生前憎恨僧人,死后堕入饿鬼道中,目莲发现自己的母亲在地狱受饥饿之苦,于心不忍,便用钵盛饭送给母亲,不料饭未入口,即化为火炭,无法进食。目莲极其悲伤,只得求救于佛祖。佛祖感其孝心,说你母亲罪孽太重,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并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七月十五日设素筵供母享用。目莲依佛祖所言,在七月十五日那天以盆盛百味五果,供养“十方大德”。目莲母亲这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此后,佛陀推而广之,要求“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这则源自印度的佛门孝义故事,传入中国后,非常符合中国民众的口味,于是,历代相沿,成为中元节的重要内容。实际上,中元节是古代的“孝亲节”,它与清明节的内涵有所不同。往昔,江阴各地都在七月半这天举行“盂兰盆会”佛事活动,明嘉靖《江阴县志》便已有“僧舍设斋荐亡,曰盂兰盆会”的记载。周庄一带,旧时庵堂、庙宇要出“青苗会”或“伽蓝会”,唱戏祭神;道士要打公醮。现此俗已废。

至于中元节吃茄饼的习俗,是因为七月十五为“鬼节”,据说鬼最喜欢躲在茄棚里,人们为了不让鬼作祟,便将茄棚拆掉,摘下来的茄子要设法吃掉,做成茄饼吃就是其中之一。此外,用茄饼祭祀,也是为了告诉那些孤魂野鬼,茄棚都拆了,你们别躲了,还是吃点茄饼早点回阴司去吧,这就是吃茄饼的由来。过去江阴利港等地有些人家除了煎茄饼,还要蒸馒头。(www.xing528.com)

七月半傍晚,江阴城区及一些乡镇居民习惯在门外祭祀野鬼,曰“斋孤”,当晚还要在人们经常走过的路边、井边、河边、桥堍、屋角或岔路旁敲击器皿,烧纸化锭。青阳等地还要散放饭团,以赈孤魂野鬼,称为“结鬼缘”,西乡也有地方叫“设顾”。村前屋后,到处都可以听到“叮叮当当”的器皿敲击声,到处都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火光。各家主妇都要告诫子女,这天晚上不许走出家门,以防碰着野鬼。顾山等地旧俗,七月半晚上睡觉,要将脱在床前的鞋子翻转底朝天,以免被鬼踏着。

西石桥等地中元节的有关习俗,与城区一带时间上稍有不同,内容则更为丰富。据《西石桥镇志》载:“传说七月十三日阴府地狱将囚禁的鬼魂放出监外。这天如下雨,称放监雨。十四日傍晚,用纸钱卷着在家前屋后、码头、桥边、路口、厕所附近等处焚化,舍钱给孤魂野鬼,称‘结鬼缘’。十五日菩萨下坛巡视,设祭桌,打醮,向孤魂野鬼施食,焚香宝塔,僧道诵经,唱戏,佛教信徒坐夜念佛。十六日阴曹地府将放出的鬼魂全部收关囚禁监内。这天如下雨,称‘收监雨’。”俗谓:“七月十六日雨,人之幸;而十四日雨,则鬼之幸也。”传说七月十四日为放出的鬼洗衣之期,如下雨,则沟浍皆盈,既可取饮,又可洗衣,故称鬼之幸;而十六日为鬼收监之期,若这一天不下雨,鬼在归途中必阴损田里的稻苗,如下雨,稻苗就不会受损,故称人之幸。人们之所以要烧纸钱,结鬼缘,正是为了要避免损害。

旧时,华士还要在中元节这天举行庙会,人们抬着东、北两城隍庙的城隍菩萨“出巡”,俗称“出会”。一直抬到砂山上的东岳庙,朝见东岳大帝。沿途,万人空巷,观者踊跃,场面十分壮观。自从晚清咸丰年间庙宇遭兵毁后,不再上山。过去,每到中元节这一天,周庄镇的北庙(城隍庙)也总是热闹非凡,人们抬着城隍菩萨“出会”,全副仪仗“出巡”境内各地。有些富裕的村庄,还要设坛请道士做道场,称为“打公醮”,往往要延续三至七天不等。还有些乡镇,过中元节要请戏班子做大戏,一般都由当地的庙宇出钱,或者村民赞助。

江阴昔日还有中元节放河灯的习俗,据说这是因为野鬼中有许多淹死在水中的“河落鬼”,人们同样要在这天祭祀他们,所以便在河中放河灯。河灯一般都制作成莲花形,因而又被称作“放荷灯”。也有一种说法,中元节这天,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届时,盏盏荷灯,闪闪发光,灯月相映,水天一色,倒也别具一番情趣

解放后,结鬼缘、吃茄饼等活动已少见,但家祭之风尚存,七月半仍有人家祝飨祭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