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外汇储备的比较研究

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外汇储备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一章关于外汇储备的比较研究[本章引言]正如上一章已经讨论过的,在经过了持续多年的积累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到目前为止,中国一直维持着外汇储备第一国的位置,而且超出日本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本章将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对中日两国的外汇储备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来增加对中国现状及问题的理解。因此,如果把外汇储备与GDP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其增长速度就有所下降。

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外汇储备的比较研究

第十一章 关于外汇储备的比较研究

[本章引言]

正如上一章已经讨论过的,在经过了持续多年的积累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我们在上一章试图回答了外汇储备积累的原因。然而,还有很多相关问题被广泛关注和讨论。例如,这种积累是否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福利的提高,如何对高额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等等。那么,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能否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呢?

在外汇储备这一指标上,中国、日本这两个亚洲邻邦可以说是最为引人注目。2006年之前,日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2006 年2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8536.72亿美元,超过当时日本的8501亿美元[1],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到目前为止,中国一直维持着外汇储备第一国的位置,而且超出日本的规模越来越大。然而,从其他角度来看,两国又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例如宏观经济规模、汇率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正好为两国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因此,本章将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对中日两国的外汇储备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来增加对中国现状及问题的理解。接下来,本章首先对中日两国的外汇储备以及相关的宏观经济状况进行观察;然后对中日两国在有关外汇储备的形成制度、汇率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接着就针对围绕着两国外汇储备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是对全章的总结。

关键词]:外汇储备,宏观经济,汇率,日本

一、对两国外汇储备及相关宏观经济状况的基本观察

中国和日本作为现在的和曾经的外汇储备大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经历了一个外汇储备长期上升的过程。下图直观地显示出两国外汇储备在过去30多年里的变化轨迹和规模。

图11-1 中国和日本的外汇储备(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 IMF的IFS光盘(2009),中国人民银行和日本财务省官方网站。

上图显示了1978年到2009年底两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及变化情况。[2]在这个时间段里,中国和日本都走过了外汇储备基本上持续增加的路径。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增幅要大得多: 2009年比1977年底的数额增加了1022倍多,日本只有48倍。1994年以前,两国的外汇储备都还处于相对比较低位的1000亿美元以内;从1994年开始,两国在外汇储备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扩大。从1994年到2009年,中国获得了高达34.4%的年均增长率,日本也有16.3%。不过,2004年以后,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要大大高于日本,从而使得两国在储备规模上差距越来越大。

外汇储备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结果,与宏观经济的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外汇储备的观察,除了上面绝对的数值,还可以从外汇储备相对于某些经济指标的变化进行。一个经济体经济总量必然会与其外汇储备的积累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的观察从“外汇储备/GDP”这一指标开始。

图11-2 中国和日本的外汇储备/GDP的演进

数据来源: IFS2009年光盘[3]。中国GDP的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持续的高水平增长,成为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因此,如果把外汇储备与GDP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其增长速度就有所下降。然而,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的外汇储备/GDP这一指标在1994年以后上升仍然非常显著,到2007年以后这一指标超过了40%。与此同时,日本的这一指标基本在20%的范围以内,增长也相对要缓慢得多。与外汇储备的绝对规模相比,中国在这一指标上从1982年起就超过日本了。

外汇储备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在必要的时候用于对外支付,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十分重视外汇储备与进口额之间的比例,并将其作为判断储备充足的标准之一。那么,中国和日本在这一指标上有什么样的演进变化呢?

图11-3 中国和日本的外汇储备的周进口额覆盖率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S光盘,2009[4]

一般的储备需求理论将三个月(即13周)的进口额作为国际储备的适度量,中国和日本在大多数年份里都满足这一标准。尤其是1994年以后,两国的覆盖率增加都非常显著。但相比较而言,这幅图显示的中、日在外汇储备增长上的差异要小一些,数额相差不是很大,排序上也时有交替。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后期进口增长非常迅速。

除了以上指标,在有关外汇储备的研究中还会将外汇储备与货币存量(一般是M2)、外债余额等进行比较,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二、对两国外汇储备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比较分析

上节显示了中日两国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外汇储备的基本变化状况。然而,要想理解外汇储备,必须了解两国在宏观经济中与外汇储备相关的一些政策和制度。

根据一般的定义,外汇储备是作为国际储备的一个构成部分存在的,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拥有的、能直接利用或有保证的通过对其他资产的兑换,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保持汇率稳定的外汇资产。那么,这样的外汇资产是怎样形成的呢?

图11-4 开放经济中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上图给出了一个简化的央行资产负债表。由此可以看出,外汇储备通常是作为中央银行的国外资产存在的。对应地,在这部分资产形成的过程中货币当局的负债增加,即基础货币扩大,并进而带来货币供应的增加。

这是对外汇储备的一般理论和观察。具体到中国和日本,情况是怎样的呢?首先来看中国。中国在1994年[5]进行汇率并轨改革后,实行强制结售汇和银行外汇周转头寸制度,使在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外汇收入和外汇资金流入都直接通过对中国人民银行的结售汇转化为外汇储备即其国外资产。伴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中央银行向外发行的基础货币就不断扩大。为了避免货币供应过快地增加,中国人民银行从2002年9月起就开始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进行部分冲销,即形成了如下的资产负债结构。当然,具体的冲销额度取决于央行根据市场状况做出的判断。

图11-5 有冲销的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外汇储备的变化是与货币供应直接联系在一切的。随着外汇储备增量的不断增加,相应地基础货币的投放就越来越多。如果想减少货币供应增长的压力,只能通过冲销来进行。

在日本,直接拥有和管理外汇储备的货币当局是财务省(Ministry of Finance)。其外汇储备资产主要以财务省所持有的证券(Securities)和存款(Deposits)形式存在。而担负货币发行和执行货币政策职责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Bank of Japan),一方面作为“政府的银行”处理政府机构的金融资金事项,另一方面是在有关外汇的事务中充当财务省的代理人,即在必要时买卖外汇进行干预从而稳定市场。日本银行在充当财务省代理人进行外汇市场操作时所使用的账户是日本政府的一个账户,叫做外汇基金特别账户(the Foreign Exchange Fund Special Account,FEFSA),该账户中既有日元资金也有外币资金。在干预操作需要筹集日元资金时,就发行融资债券(Financing Bills,FBs)。因此,日本的外汇储备形成机制与中国不同,并不是通过投放等量的本币来获取外汇资产,也就不必然地带来货币供应的变化。

尽管中日两国的外汇储备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但从上面可以看出其对于外汇市场的重要性。反之,汇率制度是影响外汇储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因素。那么,中日两国的汇率制度有什么样的历史演进呢?

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后逐渐展开。从1978年到1993年底,人民币在有关外汇留成制度、外汇调剂市场等的规定下对美元的官方汇率不断贬值; 1994年初,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实现了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的并轨,汇率也一次调整为1美元兑8.70元人民币。此后,人民币汇率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由市场供求形成,并允许一定范围内的浮动,开始了小幅的上升。但是,随着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人民币汇率被事实上固定在8.27的水平上,直到2005年7月又一次的汇率改革,开始了新一轮的小幅升值过程。然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这一上升趋势又一次暂时停止。下图反映了人民币汇率在近几十年的基本状况。

图11-6 人民币汇率状况(单位:人民币/美元)

来源: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网站,IMF光盘。

从1973年开始,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日本由原来的固定汇率制(钉住美元)转变为浮动汇率制。1980年,日本政府对《外汇和外贸管制法》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放开了很多原来限制的交易; 1998年,该法律进一步修订为《外汇和外贸法》,基本上解除了关于外汇业务的各种限制,日元汇率由市场决定,日本外汇市场也逐渐成为全球最为自由的市场之一。

图11-7 日元汇率状况(单位:日元/美元)

来源: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网站,IMF光盘。

在汇率的形成过程中,资本流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汇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资本流动管理。二战后日本的外汇管理一向以严格著称,外汇管理的全面性和复杂性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绝无仅有(宋建军等人,2005)。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日本政府对资金流出有着严格的限制。不过,从1969年10月开始,资本流动方面的管制不断变革,到1984年4月则最终完全开放了资本项目。另外还有一些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这些都大大刺激了日本对外的资本输出。相反,在资本流入上,日本在1980年以前都还是有种种限制,到1984年底才被迫全面开放金融市场。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资本流动管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放松的过程。初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外汇留成制度上,在限制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保证企业居民的用汇需求; 1994年之后改为银行结售汇制度,并于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在资本项目下,直接投资尤其是外国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是中国与国际间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事实上,2002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其他资本项目上,中国也在逐渐放开,近年来通过QFII和QDII[6]等形式扩展资本跨国流动的渠道。

以上我们从外汇储备的性质、汇率制度以及资本流动管理等几个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这为理解关于两国外汇储备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背景。

三、围绕着两国外汇储备产生的一些问题

作为现在的和曾经的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国和日本在外汇储备的规模和变化轨迹上有着相似之处。然而,在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上则存在诸多差异。正是这些现象的存在,使人们产生了围绕着两国外汇储备的一些问题。而通过对它们的回答,可以帮助我们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有关问题。

(一)两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原因(www.xing528.com)

从图11-1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显著增加基本上都是从1994年开始的。那么,两国在外汇储备增长过程中的主要源泉是什么呢?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时间正好与1994年的汇率改革相对应。经过人民币汇率朝着市场均衡水平的调整,中国产品的竞争力逐渐显现,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不断加快。从1994年开始,中国的对外贸易持续增加,超过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对外贸易活动形成的经常项目顺差,成为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中最为稳定和基础性的源泉。与此同时,1994年以来,除了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1997~2000年,中国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也获得了相当大的顺差,有的年份里甚至超过经常项目顺差。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又发挥着绝对重要的作用,贡献于外汇储备的增长。因此,中国自1994年以来基本呈现的双顺差格局即商品贸易和直接投资上的顺差,共同促成了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就是反映在净误差与遗漏项中的资本流动状况。尽管中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政策,但近年来由于外界对人民币存在强烈的升值预期,资本仍然有可能绕开管制,较大规模地流入中国,这些资本也加强了外汇储备的增加幅度。

以上是从国际收支项目角度观察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源泉。在这背后,是经济、政策环境发挥着更为基础性的作用:经济上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居民的高储蓄率、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交易的程度不断深化以及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卢锋,2006);政策上包括上一节提到的结售汇制度、资本流动管理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和其他的贸易政策如出口退税等。

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从2003年起则加速增长,每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额都超过1000亿美元。[7]相对而言,日本的外汇储备增长则相对较为平缓,有的年份里甚至还有所减少。只有2003年和2004年其储备增长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8]

从国际收支项目来看,1981年以后日本一直保持了经常账户的顺差,并且基本上是上升趋势。日本经常账户顺差规模也相当大,直到2006年才被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超过。但是,与中国的“双顺差”不同,日本的资本金融账户基本上是逆差,很大程度上对销了经常账户的顺差。之所以有金融账户的逆差,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在资本流动以及外汇留存上的管制较少,另一方面也与日本从90年代开始实施的低利率政策有关,使它成为国际上进行利差交易(carry trade)的主要资金来源国。

不过,在2003年和2004年,其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了顺差,与同期增长较大的经常账户差额共同带来了这两年大幅度的储备增长。此外,日本有时为了防止日元升值而进行外汇基金特别账户(FEFSA)操作,日本政府持有的美国国债价格上涨,以及美元贬值致使其欧元资产换算成美元时金额增加,也都进一步促进了储备的增长。

所以,总的来讲,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外汇储备的增长也主要源于经常账户的顺差。但是,在同期日元汇率浮动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经常账户的顺差只是带来了相应较少部分、相对较为温和的储备增长。

中日在外汇储备的增长原因上有所不同,但也有相同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日共同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尤其是美国的经济状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国,美国的经济状况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像中国、日本这样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而言举足轻重。在图11-6和图11-7中,阴影部分代表美国的经济衰退时期。可以看到,1980年代中期以来,到2007~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间,美国只是在1991年、2002年经历了两次非常短暂的衰退,其他时间里都有着较好的经济表现。这样的背景直接促进了中日经常账户顺差的不断扩大,从而带来外汇储备的积累。

(二)两国在外汇储备的管理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面对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就成为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非常重视的问题。传统的国际储备理论主要从储备资产的币种选择和金融工具组合等层面来探讨外汇储备的管理。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各国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一国在管理其外汇储备上还会碰到一些新的问题。那么,中国和日本在外汇储备的管理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

围绕着中国当前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人们提出了很多管理上的问题。有关收益和成本的问题,可以说是资产管理涉及的最基本问题。在收益方面,首先是储备资产作为一种外汇资产本身的收益。出于储备资产对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一般来讲,其收益会比较有限。中国的外汇储备集中在美元资产上,而且大部分是以美国国债的形式持有的,因此,对收益的管理就在于对储备资产投资组合的管理。而当前关于这一点集中的问题就是外汇储备资产可能面临的资本损失。一方面是外汇储备资产本身市场价值的下降,主要是在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上扬情况下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外汇储备的承载货币相对于人民币贬值所带来的投资收益账面上的损失(张明,2009)。除了投资收益之外,还有一些讨论在于外汇储备的其他潜在用途上。尤其是在当前对收益预期较低、损失预期较高的情况下,各种利用外汇储备的方案不断被提出。例如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国家能源战略投资、建立主权财富基金等等。

对成本方面的讨论主要以下几点,其一是高额储备的形成过程中所面临的成本。前文已经指出了中国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从国际收支项目角度观察,外汇储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因此,FDI所要求的回报率可以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储备形成的机会成本。根据对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测算,这一指标远远高于外汇储备的投资组合所带来的回报。其二是从国内的货币供应角度所考量的储备不断增加的成本。本章第三节的论述中指出,外汇储备作为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一个项目,其形成对应着负债项目——即基础货币的放大。因此,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货币投放的压力不断变大,可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以及央行相应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压力。其三是高额外汇储备可能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

与收益和成本直接相关的另一个管理问题就是储备的适度或最优规模。例如从金融稳定、金融安全角度等对中国最优储备规模的测度等。当然,本章的意图并不在于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并探索答案,只是给出基本的关注点。

相比较而言,日本在外汇储备管理上所考虑的主要问题与中国有所不同。尽管日本的外汇储备规模也相当庞大,在2006年以前还一直是世界第一。但是,从图11-2可以看出,相对其经济规模而言,其储备规模比中国要小得多。[9]日本外汇储备的年增加额也相对较为平缓,只有极个别的年份超过了1000亿美元。而且,其外汇储备的增长与货币供应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无论从外汇储备的存量、还是从外汇储备的增量上,日本面对的储备管理压力都较小,主要是传统的储备货币选择和资产选择以保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还有就是利用外汇基金进行适当的外汇市场干预的问题。

(三)外汇储备与汇率[10]之间的关系在两国有什么表现?

外汇储备是通过国际经济交易带来的经常账户顺差或(和)资本金融账户顺差带来的。而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交易必然带来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从外汇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增减必然与外汇市场在国际经济活动下的变化相联系,也就必然与汇率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探讨外汇储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在中日两国的具体表现就变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多有发难,并不断施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中国的高额储备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从图11-6可以看出,人民币的汇率在1994年进行重要改革之后,在经历了一个短暂、小幅的升值之后就一直维持在较为固定的水平上,一直到2005年7月的又一次汇率改革;这一次的升值幅度和时间都较长,一直到2008年9月累计有超过20%的升值。随后,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又停止了升值的步伐。而同期中国的国际收支账户综合差额顺差都在不断扩大,外汇市场的供应不断增加,外汇储备正是中央银行在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过程中通过增加外汇市场需求力量而不断形成的。因此,外汇储备可以说是汇率政策的一个结果。反过来看,外汇储备又成为保证汇率稳定的一个潜在力量。图11-6显示,中国在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从没出现过突然的贬值。这当然与中国在对外经济中的竞争力和相关的经济政策有关,但外汇储备所带来的信心保证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便在1997年发生东亚金融危机、诸多亚洲国家货币在受到负向的投机性攻击之后发生剧烈贬值的时候,人民币汇率也保持了稳定。当然,从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可预见的经济、政策形势来看,人民币汇率遭遇负向冲击的可能性很低。

因此,从中国现在及可预见的将来看,外汇储备主要是作为汇率制度的一个结果出现的。结合上一个问题,如果要想改变外汇储备的变动趋势,就需要从汇率制度入手。

日元汇率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走向浮动汇率制,并且基本上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升值趋势。日元兑美元的名义汇率从1971年8月的360日元兑1美元一路上升到1995年4月的80日元。在日本升值的过程中,美国出于担心日本日益增强的商业竞争力和日益增长的贸易盈余所施加的压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麦金农,2007)。一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罗伯特·鲁宾宣布实行新的强势美元政策之后这一升值趋势才发生逆转,日元从1995年异常高的水平回撤,然后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保持在约100日元兑1美元的水平上。因此,对1994年以后日元外汇储备的变化与汇率之间的关系,就得到不同于中国的观察。因为日元基本上是市场自由浮动的,所以储备的变化就更直接的是与其国际收支综合差额的状况相关,而不是汇率制度的结果;反过来,外汇储备除了其中的外汇基金特别账户(FEFSA)在市场震荡比较严重时有稳定市场的作用,并不要承载稳定汇率的基本任务。即便是其外汇储备规模较大,也不会带来对汇率制度进行改变的压力。而且,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相对于GDP而言日本的外汇储备要比中国小得多。所以也就不会像中国这样面对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管理压力。

四、总结

本章围绕着外汇储备的世界大国——中国和日本,进行了有关问题的讨论。首先,是对两国外汇储备规模及其相关经济指标的观察,直观地对两国的外汇储备在变化、现状等方面进行对比。之后,为了理解有关外汇储备的问题,对有关的经济政策、制度在两国的不同表现进行了基本分析,从而构建了理解外汇储备问题的宏观环境。最后,以当前关于中国外汇储备的热点讨论为基础,对有关两国外汇储备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一,两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方面,两国因为政策、制度及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特征等不同,有着不同的增长原因;另一方面,作为同处于不断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中的两个国家,必然还受一些共同因素的影响,如美国的经济状况。第二,面对高额的外汇储备,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显然是货币当局非常重视的问题。然而,由于中日两国在储备存量和流量上的差别,以及已经提及的其他因素,又面临不同的具体问题。相比较而言,中国显然在储备管理上的压力更大,无论是在储备自身的使用上,还是在储备给国内货币政策带来的压力上,或是储备与社会经济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上,都有许多被热烈讨论的问题。当然,本章只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基本的观察。具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另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由于汇率是一国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关键指标,因此,作为对外经济交往一个结果的外汇储备变化就必然与汇率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一点在中国和日本的表现有什么同或不同呢?这就是第三个问题中所要探讨的。根据对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人民币和日元汇率的观察,可以看出,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相当大程度上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结果。因此,要想缓解管理上所面对的压力,就必须从汇率制度上入手。

之所以要对中日两国的外汇储备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问题。本章的目的正是要在提供一个中日比较的基本框架下对中国的外汇储备进行思考。尽管中日都是储备大国,但是,显然中国面临的储备管理压力更大。如何缓解这些压力,实现有效管理,更多地可能是需要从与储备相关的政策、制度入手。当然,本章对外汇储备的讨论也还相当粗浅,涉及的问题也十分有限,这些都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国林,《外汇储备的国际比较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7期。

2.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世界经济,2006年第11期。

3.张曙光、张斌,《外汇储备持续积累的经济后果》,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4.麦金农,《日本的通货紧缩困境:日元持续贬值综合症》,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7期。

5.宋建军、曹峰建,吴大雄(2005),《台湾和日本资本输出管理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

6.王云霞,《用外汇储备进行国家能源战略投资问题研究》,南方金融,2009年第10期。

7.张明,《略论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潜在资本损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论文,2009年11月。

8.杂志《日本经济新闻》相关各期。

【注释】

[1]数据来源:关于日本的数据来自其财务省官方网站的统计信息(www.mof.go.jp)。以下关于日本的数据如未特别指出都来自于该网站。

[2]1977年之前没有中国的数据,而且日本的外汇储备也一直在相当低的水平,再加上中国经济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所以这里就不考虑1978年之前的状况了。

[3]中国的GDP指标是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这里使用当年平均市场汇率折算成美元数据;由于IMF给出的指标是到2007年的,所以这里显示的是1978~2007年的情况。

[4]该指标是按如下方法计算的:获得以美元为单位的、按CIF价格计量的年进口额,然后除以52得到该年度的平均周进口额;再用当年的外汇储备除以该年的平均周进口额,得到外汇储备的周进口额覆盖率。

[5]1994年之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还非常小,这里就不进行考察了。

[6]QFII和QDII分别指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和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是经确认的机构投资者。

[7]2003年开始到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额分别是1168.44、2066.81、2089.40、2474.68、4619.10、4177.80、4531.22亿美元。

[8]2003年外汇储备增长2013.32亿美元,2004年增长1714.74亿美元。

[9]日本最近的外汇储备/GDP比率刚刚超过20%,而中国这一指标几年前就超过了40%。

[10]这里所关注的汇率集中在相对美元的汇率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