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忆难忘岁月,陕北插队记

回忆难忘岁月,陕北插队记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闫爱平离开陕北已经30多年了,对陕北山村中的往事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却,因为那里有我们的青春岁月,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虽然我们在那里生活了只有两年时间,但我还是把那里当做我的第二故乡,永远眷恋的精神家园,因为陕北人民哺育培养教育了我们,我们与陕北人民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永远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这段陕北插队生活,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忆难忘岁月,陕北插队记

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闫爱平

离开陕北已经30多年了,对陕北山村中的往事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却,因为那里有我们的青春岁月,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虽然我们在那里生活了只有两年时间,但我还是把那里当做我的第二故乡,永远眷恋的精神家园,因为陕北人民哺育培养教育了我们,我们与陕北人民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永远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1969年2月6日,我们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告别了首都北京,离开了父母,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地区的志丹县顺宁公社顺宁大队黄地台小队插队落户。当时我们是满怀豪情、一腔热血,本着要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扎根农村,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决心来到农村。那时,我刚满17岁,这是我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开始踏上人生旅途的第一站。

初次尝试

初到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也都是陌生的,在村民的热烈欢迎下,我们这一行插队的11个人被安排住进了三孔窑洞中。窑洞很破旧,光线很昏暗,到了晚上只能点很小的煤油灯度过,和在城市里的居住环境天壤之别。恰巧来到队里一个星期就赶上了春节,这是离开家后的第一个春节。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很想念北京的亲人,为了让我们过好春节,村里的社员给我们送来了很多过年的吃的,处处关怀备至,让我们心中顿时倍觉温暖,心存感激。

冬天正是农闲期间,我们被安排上山砍柴,待开春农活忙时留作储备。在队里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腰系绳索与砍柴斧,兴奋地穿过一道道沟坎与山梁,越过层层山岭,走过十几里路,才到了砍柴的地方,开始尝试我们人生中第一次砍柴。砍柴看似容易,实际很有技巧,如判断什么样子的柴好烧,什么样子的柴好砍,怎么捆柴才能不散等等。初次尝试的我们不知从何下手,全由队里社员一点点教诲与帮助,我们才背回人生中第一捆干柴;相对社员们,我们身后这一捆柴要比他们少得多,但是我们第一次背柴感觉还是很重,重重山路,步步艰难,砍柴回来,腰酸背痛,第一次体验了人生的不易。

我们住在村里的后沟,村里只有一口井在前沟,离我们住的地方比较远,我们就在离我们不远的河沟里挑水,虽然相对前沟距离上近了很多,但沿途有一陡坡,让担水过程有了一定的难度。挑水的工具是一个扁担带两个铁桶,铁桶本身很重,装水后放在扁担上更不好控制,对于我们这些首次尝试挑水的人来讲,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开始总掌握不好平衡,扁担放在肩上不是靠前就是靠后,沿途中走过陡坡,几次人滚桶翻,回忆好深刻。冬天到来时,我们要砸开河面的一层冰,从中舀水;夏天到来时,河沟会被洪水污浊,我们挑回来要放些白矾,将泥水沉淀,才可使用。无论春夏秋冬,我们每天要挑六七担水才够用,又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逐渐适应

那时的我们很年轻,渐渐地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基本学会了这里的农活,每天我们与村里的老乡们一样出工劳动,刨地、锄草、抓粪、点籽、收割庄稼、拔荞麦、背庄稼等等。

一开春就要播种了,我们队山地多,川地少,有的地方不能用牛耕,只能用镢头刨,先由队长将种子撒在地里,大家站成一排,举起镢头一下一下刨地,刨过后用力平整土地,使土地松软。刚开始我们手上磨起了许多水泡,疼得连镢头把都拿不住,但我们咬牙坚持,挺挺也就过来了。有时我们要去比较远的地方耕种,大约得走一小时的山路,这样就要在大约凌晨4点左右出工,正睡得迷迷糊糊,就听到队长吆喝出工的声音。天还很黑,天气也冷,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们就与老乡们套上牛上山了,翻过一道道山梁来到地头,这一天的劳作就开始了。

春天农活比较多,每一项农活我们都轮流劳作,其中抓粪这活是件重体力活。几十斤重的粪箱挂在脖子上,一挂就是一上午,要一撮一撮地将粪抓到犁过的沟里,间隔要均匀,随后将种子点到粪堆上,再用犁翻一遍。一般来说,抓粪这活队里从不派女社员干,但我们女知青要强不示弱,也要求干抓粪这活,队里同意了,我们亲身体验了抓粪,确实很累,很费力气。到了夏天,天气炎热,我们上山锄地,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一丝阴凉,大片地的庄稼苗需要锄草间苗,我们要把杂草和弱苗除掉,留下壮苗,间隔还要均匀,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细心,也需要力气和技巧,同样也需要速度。秋天庄稼成熟了,是收割的季节,我们用镰刀将庄稼割下来,打成捆背下山去,放到场上,当时,没有脱粒机,要用一种叫梿枷的农具进行手工操作,一下一下甩打,然后将打好的粮食收进仓库

经过这一切的农村生活劳动的锻炼,我们闯过了生活关,劳动关,同时磨炼了我们的意志,逐步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www.xing528.com)

紧密融合

插队的村庄有30多户人家,我们知青来到这里后,整个村子热闹了许多,尤其是年轻人,有空都会到我们这里来聊天,下象棋,听我们给他们讲北京城里的故事,他们也将这里的风俗习惯讲给我们听,给我们唱陕北民歌。空闲时,他们也会帮我们劈柴,教我们做陕北的小吃。冬天到来之前,老乡们会热心帮助我们腌酸菜,我们也会用从北京带来的理发推子给小娃娃们理发。

在农村生活是艰苦的,但苦中有乐,我们也经常在收工后,吃过晚饭,沿着村里的小路去散步,或者坐在窑洞前一起唱歌,吹口琴,有时也去老乡家串门,感觉自己完全融入这个村庄,心情很愉悦。

当年陕北老乡对待我们胜似亲人,关心照顾,家中虽然都不富裕,但他们很淳朴,待人非常真挚,每当做好吃的时候都会毫不吝惜地叫我们去做客,我们也很随便地盘腿坐在老乡家的土炕上。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们会送来热面汤,特别的关照,把我们当成自己家的孩子。记得有一次我生病发烧,有一位老大娘得知,赶紧拿了几个鸡蛋送给我吃,这一点一滴回忆起来令人难忘。

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从淳朴善良的老乡身上学到了许多优良品德,学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同时我们学会了独立生活,认识了社会,懂得了人生。这段陕北插队生活,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陆续离开农村被招进工厂、调回北京,正是发扬着这种精神努力学习工作着,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职发挥着骨干作用,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重归故里

2009年5月1日我们一行35人回到阔别多年的第二故乡——延安市志丹县。县、乡、村,对我们返乡进行了热情的接待和欢迎,使我们感受到了老区人民那份淳朴真实的情感,心情非常激动。

来到志丹县,我们看到那熟悉的山和曾经走过的路,是那么的亲切,真是看不够。几十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我们从心里感到高兴。回到插队所在的村子,老乡早已在等候着我们的到来,他们不但没有忘记我们,而且还清楚地记着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当谈到我们插队时的一些事情时,恍如昨日,悉数这些点点滴滴,回想起原来的那段难忘的岁月让我们感慨万千。

当我们来到老乡家做客的时候,他们为我们准备了当时我们最爱吃的荞面饸饹、土豆酸菜等等;当我们将要离开时,他们拿着小米绿豆,还有煮熟的一大袋鸡蛋等等为我们送行。有一位老乡还送给我们她亲手缝制的鞋垫,上面绣制着“常回家看看”字样,这是陕北老乡对我们知青的一片情谊,让我们激动不已。

陕北志丹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虽然在那里时间不是很长,但是知青这段经历我们没齿难忘,我们不会忘记淳朴善良的陕北老乡,真心的祝愿他们平安健康,幸福美满。

2009年12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