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遗产研究结构与遗产旅游管理

遗产研究结构与遗产旅游管理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学习联合国所倡导的遗产精神,积极地将陆续学到的精神搭建成结构样式,这是此种认识框架的主要考虑。遗产领域中,已经提出了为未来创造遗产等说法,这是时位概念的具体体现。积极地保护遗产,挖掘和设计能够将古人、当代人、未来人的利益集一体的遗产旅游方式,是时位概念向研究界提出的技术要求。

遗产研究结构与遗产旅游管理

三、遗产研究内容结构

1.两个认知结构:共同认识与个人认知

仔细研究国内关于遗产的专著,我们一般会发现每位作者都试图构建一个框架结构,这个结构是属于学科的、还是属于认识者自己的,如此的设问督促着我们去思考。如果我们要建立关于学科的框架结构,那么一定要有客观性、全面性,我们目前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做到了这一点,还要推广那个认知结构给公众,因为真理是可以强迫他人接受的。

如果我们建立的是仅属于自己的对遗产的认知结构,那就要使得这一结构最有效地发挥属于自己特长的能动性,至于这个结构和学科的结构性是否吻合,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借鉴学科的结构,确实期待着谁能够拿出来给我们看什么才是遗产旅游研究的应有框架结构,但目前我们也确实没有标尺来验证谁的是真方案;另一方面,我们要及时开始自己的认识过程,获得中间研究成果,我们不想为追求终极而放弃在途中表达见解的机会,因为现实中的遗产保护任务已经十分迫切,中期研究成果也有实用价值,如果非要等待终极真知的出现,这期间不知要有多少遗产因等待而遭到毁坏。

具体而言,认知结构一方面是为了让对象成系统且好看、能够立起来;另一方面,框架性结构也容易记忆,毕竟人类是文化性动物,有结构的认识才可以成为能固化在意识系统里的软件,不然的话就如同识字而不知句子结构,那样几乎难以阅读下去。学问首先是“学”和“问”,其次就是做,再者才是有创造性的研究,给出框架至少进入了“做”的层面。

2.几种认知结构

(1)联合国遗产精神

借助权威而迅速传播意志,这是人类轻车熟路的做法,在权威的旗帜下还会很有效率地找到较为重要且适合自己的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倡导遗产保护,即便是从有些贬义的角度上认为人们狐假虎威地搭上联合国的那班车,至少那种动机于遗产保护和个人名利都是有意义的。联合国是国家间组织,是游离于国与国之间那个权力缝隙间而生存的组织。意识到这一点,就要深入挖掘联合国所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它是如何集聚了人们的热情,这样的设问提示了我们进行思考。联合国所倡导的遗产精神释放于国家权力不便干预而且还可给予支持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领域,这个视角是值得揣摩的,在看似已经分割完毕的空间里如何生成新的空间,现代与后现代社会里许多新生的事业空间都是通过这样的视角产生的,其并不影响既有空间的分配格局,遗产保护从本质上不与任何政治权力作对。

全面学习联合国所倡导的遗产精神,积极地将陆续学到的精神搭建成结构样式,这是此种认识框架的主要考虑。当然,联合国的认识是一种通则性认识,积极学习的同时,也不应盲目地崇拜,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仅靠通则还不能圆满地解决个例,要敢于解释有关条款,敢于做符合自我使用目的的解释。实践检验真理,如此考虑也符合联合国精神。作为一个非国家组织,联合国只有协调权,不能将联合国的说法当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法规来看待。

(2)全价值观

为了改变以发展经济来延缓保护遗产工作的现象,学术界提出了遗产资源全价值观点,学者一般会列出遗产资源在科学教育、旅游、艺术等领域的价值,以价值叠加、取和的方式来说明遗产保护如何重要。思维深邃的学者由此还会将思考引入到哲学命题的层面上,如存在价值的提出,有些存在只需保留、保存就有意义,社会发展所导致的心理浮躁需要用有深邃意义的沉重对象来平衡,遗产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全价值展示观点虽然提高了遗产保护与单纯开发旅游相比较的分量,但其在批评当前认识具有片面性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弱点,那就是难以确定主流价值。全价值结构在形状上也可以称为“雨伞”结构或者说“虎头蛇尾”结构,如此比喻并非贬义,“虎头蛇尾”是现实生活中很有用的一种认识问题模式。

(3)资源菜单认识模式

当我们难以高度概括时,与其等待还不如务实地罗列,逐一认识遗产资源,这样可以随时推进保护工作,也为日后时机成熟的高度概括打下基础。由于先近后远的思考规律,我们会立足当代而后面向过去并逐渐远思,落笔的时候却又由远及近,人们有条理地按照时间序列依次给出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学者愿意找个原点做梳理。远粗近细,最早的时代被我们划分得年代跨度很大,越到近代,似乎几十年、十几年就想作为一个阶段来认识。面对越来越多的眼前认识,人们不得不偷换了“一路纵队”的初衷,“纵队变横队”,渐渐地城市文明、居住文明、宗教文明、科技文明等被并列起来,想到一项再加上一项,反正提出各项的视角不同,各项都是重要的。(www.xing528.com)

虽然不知道按照怎样的顺序认识遗产种类最好,但有余力地接受他人的观点,意味着自己尚有潜在的掌控能力,这也正是学习者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不然的话,年轻学生最容易被浩繁的知识所压倒、催眠而失去对知识的掌控,也并不是每本著作都能够将字里行间的精髓完全告诉读者的。

(4)按照时位组织结构

好的著作一般会涉略“时位”范畴,在交代了基本知识体系后,一般会进入历史唯物主义做大规律尺度上的思考,最后要研究当代人该怎样研究问题。本书在前文曾提到过时位概念,一些学者喜欢厚古薄今,这是人类固有价值观取向的部分组成,就因为其根深蒂固,才有当代要创新的呼声。守旧与创新,各有利弊,我们应该参考古人的做法,立足当代人的价值观现实,兼顾未来。

为了实现这一观点,这里提出时位概念。失去了时位,只考虑尊重古人的做法,只想到为子孙留下什么,那样当代人可能就是除了保护而无所作为了。遗产领域中,已经提出了为未来创造遗产等说法,这是时位概念的具体体现。积极地保护遗产,挖掘和设计能够将古人、当代人、未来人的利益集一体的遗产旅游方式,是时位概念向研究界提出的技术要求。

时位概念要求研究者在保护遗产的大框架下,发挥思辨能力。由于时位概念的出现,人们会反省现在所想和当初之意有什么不同,是否发生了部分背离初衷的情形。最初,我们提出遗产主要是指过去遗留下来的存在,怎么会演化出来一种被称为现代遗产的类型来。原来,社会最先愿意进行的是形式思维,形式思维简单易行、便于理解,其实形式初衷之下隐含着本质初衷,本质性初衷在长期思考下才会萌发出来,最初在要保护遗产的形式下,本意是要保护有价值的东西,古代遗留可谓是有价值集合的主流,边边角角里还有些遗忘,如果一时精力有剩余,或者参与保护的人数很多时,何不求美求全,如此,形式初衷一旦演化到本质层面,外延就会扩大。

(5)关注外延方向性的认识

正是由于从形式初衷发展到了本质初衷这样一个思考过程,使得遗产研究进入到推进方向的识别上,地球历史、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前面提到的现代遗产,不仅成为遗产大家庭的新原则或新成员,也指示着研究方向所在。

当站在高处俯视一个区域时,我们会产生一个认识的大轮廓,那是一个静态的、基础性、核心性的描述,掌握它也就是提示着本书所指的把握能力。随之学者需要做深入的拉近研究,否则就不能形成线状的思路,不能洞悉(insight)问题。一旦由拉近的状态再重返俯视位置,就会意识到原本那个静态大框架的某些边缘是动态的,即出现了所谓的前线意识。对遗产领域而言,深入的结果应该是回到人权、和平、真实性与完整性、世界遗产均衡性等前线问题上。

(6)本书提供的认识结构

参考以上的各种观点,本书给出了如图1-2所示的认识框架,这是一个综合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前述所及各种讨论基础上给出的,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应该有能力把握它或者将它作为学习的参考框架。首先是借助联合国所倡导的力量,竭力寻找遗产的全价值,这样我们要使得自己信服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接着要寻找实物支撑,虽然理念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物支持,这个领域也难以维持得长远。第三步则是由客体性转向主体能动性方面,以时位为中心集聚热情。第四步则是由内涵到外延的深入研究,以巩固领地、扩大战果。最后一步则要归纳于具有积极意义的发展方向上。

遗产旅游研究的终极步骤要落实到哪里,与旅游科学常有的或展望或发散或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相比较,遗产研究似乎应该找到一个可以归束的方向,制度、法规、条例等管理层面的关键词,指示了这一方向。发散性结尾似乎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学术研究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如此,但没有方向的发散也意味着某种茫然,遗产旅游研究不应该这样,因为遗产保护是一项参与性很强的事业,至少是需要某种约束性的氛围,其区别了旅游科学那种完全自由的发散性特征。

遗产学界的一些思想体系,对旅游研究的深入开展是有启发意义的,这也符合旅游多学科的特点。承认多学科,需要设置开放的思想入口,兼容并蓄的风格比较适合于遗产旅游的学习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