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学批判大纲:片面的唯物主义观点考察

美学批判大纲:片面的唯物主义观点考察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片面的唯物主义观点在现代唯物主义的发祥地——英国,17世纪产生了一批立足于这个血肉之躯去探讨美学问题的思想家。其实早期的生理论者都是唯物主义者。以人这个血肉之躯作为审美主体,在他身上去找美的规定当然是唯物主义。不但霍布士是唯物主义者,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者,就是那位被马克思称为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者休谟,在美学观点上唯物主义的立场是颇为鲜明的。当然决不是唯物主义等于完全正确。

美学批判大纲:片面的唯物主义观点考察

第一节 片面的唯物主义观点

在现代唯物主义的发祥地——英国,17世纪产生了一批立足于这个血肉之躯去探讨美学问题的思想家。

“霍布士对于想象研究的创见在于把想象和欲念联系起来。这正如他把感觉情感联系起来一样,……依他看,感官受到另一物体运动的冲击,就产生两种反应,一是认识性的反应,就是感觉;一是实践性的反应,就是快感或痛感(情感)。如果受到的冲击有益于生命的功能,就会产生快感以及随着来的欲念;如果受到的冲击有害于生命功能,就会产生痛感以及随着来的厌恶。”(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P206)反对霍布士的夏夫兹博里也认为“比例合度和有规律的状况是每件事物的真正旺盛的自然状况。凡是造成丑的形状同时也造成不方便和疾病。”(同上书P218)

到了休谟,这一观点就更明确了。他在分析圆形的美时指出:“美只是圆形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这人心的特殊构造使它可感受这种情感。”(同上书P226)这个他一再提到的人心、心灵,不是主观论中那个不受制约的思维能力,而是人脑的代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血肉器官。因此,他在这个词的后面总是毫不含糊地添上器官、构造、功能、结构这样一些词来加以说明。但是他还是不很明白头脑和躯体的关系,存在着把头脑从躯干中孤立出来的危险。他在《论人性》中说“不论我们把身体认为自我的一部分,或同意那些把身体看作外在物体的哲学家们,我们仍然必须承认身体与我们有足够近的关系,足以形成骄傲与谦卑的原因所必须的(如我们所说)这些双重关系之一。”(《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P506)接下去他又说“美是(对象)各部分之间的这样一种秩序和结构;由于人性的本来的构造,由于习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这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这就是美的特征,美与丑(丑自然倾向于产生不安的心情)的区别就在于此。所以快感与痛感不只是美与丑的必有的随从,而且也是美与丑的真正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卷P226)“感受并不体现任何事物的内在属性;它只标志事物与人的心灵(器官或功能)中间的一种合拍状态或联系;如果这种合拍状态实际不存在,那么根本就没有产生任何感受的可能。”(《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P514)就连趣味的差异,他都用生理原因来解释。“按照人类内心结构的原来条件,某些形式和品质应该能引起快感,其他一些引起反感;如果遇到某个场合没有能造成预期的效果,那就是因为器官本身有毛病或缺陷。……一切动物都有健全和失调两种状态,只有前一种状态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趣味和感受的真实标准。”(同上书P517)器官用进废退,可以随锻炼而增强,审美力的高低就是取决于器官的敏感程度。“如果某种机能或官觉能够精确地感到最微小的对象,不让任何东西逃脱它的注意和观察,我们就承认它已经发达到完美境界。”(同上书P519)

博克也把人的生理本性作为人类衡量美的标准。他“把人类基本情欲分成两类,一类涉及‘自体保存’即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一类涉及‘社会生活’,即要求维持种族生命的生殖欲以及一般社交愿望或群居本能。大体说来,崇高感所涉及的情欲是前一类,美感所涉及的基本情欲是后一类。”(《西方美学史》上卷P236)既然美是适应人的生理本性的,那么,生理感受就必然成为美丑的检验标准。“美是使整个坚实的身体松弛舒畅而起作用的。……粗糙而带棱角的物体刺激感觉器官使它们发生痉挛,引起一种痛感,这种痛感即在于肌肉组织极度紧张或收缩。”(《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卷P566)(www.xing528.com)

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不约而同也坚持生理论。他说“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感触的对象,我们便说它丑。”(转引自朱狄著《当代西方美学》P155)

这一观点到19世纪在欧洲还有它的余波。德国的移情说者费肖尔就说“视觉到的外物的形式组织,据他的分析,并不是空洞无意义的,它们就是‘我自己身体组织的象征’。”(《西方美学史》下卷P602)立普斯在论述石柱给人的上腾感觉时说“石柱的存在本身,就我所知觉到的来说,像是直接的,就在我知觉到它那一顷刻中,它已显得是由一些机械的(即动力的)原因决定的,而这些机械的原因又显得是直接从和人的动作的类比来体会的。”(同上书P607)而谷鲁斯则更强调审美中内摹仿和器官感觉。“动作和姿势的感觉(特别是平衡的感觉),轻微的筋肉兴奋以及视觉器官和呼吸器官的运动。”(同上书P619)浮龙·李也认为“凡是对象能引起有益于生命的器官变化就美,能引起有害于生命的器官变化就丑。”(同上书P622)

我们有的同志把他们列入主观论者的行列,认为凡是用人的感觉来衡量和判断美丑,当然就是主观派,主观派在他们的心目中就等于唯心主义,于是非常奇怪:为什么斯宾诺莎会是主观派。其实早期的生理论者都是唯物主义者。以人这个血肉之躯作为审美主体,在他身上去找美的规定当然是唯物主义。不但霍布士是唯物主义者,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者,就是那位被马克思称为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者休谟,在美学观点上唯物主义的立场是颇为鲜明的。当然决不是唯物主义等于完全正确。他们没有看到人的生理本性是要受社会制约的,并且是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东西。同时,审美对人类的积极意义并不简单地表现在有益于人的机体上,要是仅从这个观点去看问题就会大大缩小艺术的社会作用,很多艺术现象就不能解释。自有艺术品流传以来人的身体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美的观念和标准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甚至是对立性的变化。各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成员在生理上并无不同,而对事物是否符合审美标准的看法竟是如此不同,显然是不能用器官的病变和敏锐与否来说明的。悲剧尽管也多少给人带来一些快感,主要的却是痛感。要是以对身体健康是否有利作为衡量标准,它的存在价值就要受到怀疑……

他们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前期反封建禁欲主义艺术的理论表现,是封建末期美学思想的对立面。和近代、现代审美心理学诸流派有质的不同。例如弗洛依德就把人的生理欲望之一:性本能作为艺术的动力。不可忽略性本能的重要意义,但是这毕竟只是生理内容的一个方面,生理的主体在被抽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