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宏观金融对保护汉水资源的政策建议

宏观金融对保护汉水资源的政策建议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低碳时代金融支持保护汉水资源的政策建议摘要: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优质淡水已成为21世纪的战略性资源。在全球步入低碳时代的大背景下,金融业支持保护水资源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汉江上游纳污能力已达到二类水质的临界状态。

宏观金融对保护汉水资源的政策建议

低碳时代金融支持保护汉水资源的政策建议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优质淡水已成为21世纪的战略性资源。汉江长江最大支流,全长1537公里,流经安康流长340公里,占汉江水源段流长的37%,年平均径流量107.48亿立方米,过境客水145.7亿立方米,年总水量252.27亿立方米,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标准,水质优良,水源丰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69%的水来源于汉江,汉江安康段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在全球步入低碳时代的大背景下,金融业支持保护水资源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汉江水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水资源是安康的优势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金融业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全市集水面积在100—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条。河网密度为1.43km/km2,全市年平均径流量106.55亿立方米,年总水量252.2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371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5倍,是陕西关中地区的9.3倍。安康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独有的水资源富集区,丰富的水资源为安康发展水能产业、涉水旅游产业、水产养殖产业、饮用水产业等水产业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安康市把汉江保护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汉江水质保护水源涵养功能大大提高。

(一)环保投资逐年加大,治理成效明显。截至2011年3月底,全市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资31.9亿元,完成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建设639.9万亩,森林资源由“九五”末的1061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955.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0.2%提升到56.5%。治理水土流失940平方公里,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已显成效。4万户农民改厕、改厨、改圈,建起沼气池,推广无公害蔬菜、果业面积达10万亩,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达550万亩,加强了农业投入品的污染源头控制。全市142个建设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执行率分别达到了95%和80%。10县(区)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十五”以来,国家累计安排环保专项补助资金1200万元,争取中省环保专项资金1300余万元、国债资金5700万元。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化运作方式,拉动项目业主配套资金6100余万元,用于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和环保能力建设及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投资7610万元建成安康(江南)城市污水处理厂、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已投入试运行。全市10县区均已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沿江7县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已上报立项,争取分期实施。累计投入环境治理资金4800余万元,治理达标污染企业25家。全市以汉江沿岸为“红线”,对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拉网式查处,累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58件,先后关闭了120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处理追究有关责任人6人,对43户限期不能达标的企业予以关停,取缔了12户小型铅锌采选企业。如汉滨区、汉阴县政府组织有关职能部门,统一行动,联合执法,强制拆除了月河流域、316国道沿线、县城规划区内石灰窑87口,改善了月河川道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产业建设环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安康市针对汉江沿岸、城镇周边、交通干线生态脆弱区域展开了大规模的工程造林。5年间,累计投入大瀛湖绿化治理工程资金达1844万元,完成建设任务3.9万亩。2010年,全市削减COD922吨、SO2500吨,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削减计划。

(二)绿色信贷助力,汉水开发显效。水电工业是安康市的经济支柱产业。据统计,安康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2家农村信用联社共支持安康水电站建设22个,贷款余额达173917.2万元,占全辖银行业贷款余额的16.73%。全市已建成投入运营的大、中、小水电站364座,总装机容量达145万千瓦。在建电站装机容量59.7万千瓦,规划电站装机容量106.1万千瓦。近5年来,电站实际生产能力分别为126万千瓦、128万千瓦和135万千瓦。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力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达71684万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8.92%。水产养殖成为全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全市共有水域面积62万亩,其中安康、石泉、喜河三个电站库区水面14.29万亩。随着旬阳、蜀河、白河电站的建成还将新增水面10万亩,全市可开发利用水面将达到30万亩。目前已开发的养鱼面积18.69万亩,2010年全市水产品9673吨,渔业经济产值达到2.56亿元。涉水旅游成为第三产业生力军。全市形成以“水”为媒,集旅游观光、疗养度假、水上娱乐、水中探险为一体的“山”“水”“湖”环保旅游品牌若干处。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逾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8亿元,占GDP的份额逐步提高,逾10%以上。2010年全市30余家饮用水企业生产产值过亿元,市场前景广阔。安康的大鲵、虹鳟鱼、秦岭鳖等特种水产养殖在金融部门大力支持下,市场价值超过10亿元。

二、汉江水资源保护问题犹存

一是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2010年汉江安康段流域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4.91万吨,污水中COD产生量达1.63万吨、氨氮产生量达1925.4吨、生活垃圾产生量达50万吨。汉江上游纳污能力已达到二类水质的临界状态。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导致生活污水排放和垃圾生产量不断上升,环保压力加大。

二是生态破坏严重。汉江梯级开发和星罗棋布的小水电站建设导致多条河流被堵截,泥沙量增加,河床和水库淤积加速。

三是农用物资面源污染。2010年,全市化肥施用量52.1万吨、农药954.8吨,使用强度分别为78公斤/亩、0.14公斤/亩。这些既不利于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也成为污染汉江水资源的一大因素。(www.xing528.com)

四是工业污染较为严重。全市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仍然较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20.92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没有得到无害化处理,特别是皂素企业,排放的废液中有大量的无机酸有机物,成为汉江水质最具危害性的污染源。

五是环保基础设施差。安康规划重点建设江南和江北两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7个沿江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因资金短缺导致建设进度缓慢。新近出台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没有考虑汉江水源地水质影响问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期太靠后(2012—2020年),没有把重点水污染企业的工艺改进和污染治理项目纳入规划,对关停企业也没有安排补偿资金。国家5年内将投资35亿元用于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安康所占份额极少,应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投入到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

三、经营保护汉江水资源的建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69%的水来源于汉江,汉江的水质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也体现着安康市对受水地区和下游人民的责任和价值。经营汉江,保护汉水资源既是安康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优质水源的要求。

(一)金融支持要在“四大产业”上形成新的利润“增长极”。安康的水电、旅游、水产养殖业、饮用水产业是安康水产业群的核心。开发安康“大水产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金融部门要创新信贷产品,通过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对环保的水产业、水产企业要放宽信贷准入条件,在贷款期限、利率上给予优惠。扩大水域使用权、资源权证、水产品、电价收费权抵押物担保范围,弥补企业固定资产的不足。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发水产业保险品种,为安康“大水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金融业在支持水电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兼顾涉水旅游、水产养殖、饮用水产业的发展,理性调整电力行业的信贷比例,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二)加大工业污染防治,提高污染源达标排放水平。尽快将《汉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总体方案之中,使汉江水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得到经济支持和政策优惠。围绕发展绿色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沿汉江的化工、矿区企业、钢铁、医药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提高达标排放水平,减少污染排放总量,全力打造绿色安康。

(三)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和供水补偿机制。国家应充分考虑汉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汉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和实际,建议开征水资源费,给水源区、水涵养区以经济补偿。继续加大水土保持的支持力度,促进汉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

(四)健全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统一。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城镇污水排放量、垃圾的产生量,规划污水处理场的建设数量和建造规模,纳入到《丹江口库区上游污染防治规划》之中,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安康纳入水源地涵养林业建设重点地区,增加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项目指标,形成以山兴林、以林涵水的良性环境保护体系;制定防止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规划;实现用水受益区和水源保护区共同发展目标。

(《西部金融》2011年第7期采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