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幸福引领-宁夏壮阔前景

幸福引领-宁夏壮阔前景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希望原野——宁夏山河大势宁夏位于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中国地势的第二级梯,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势南高北低。宁夏东北部为起伏和缓的鄂尔多斯高原西南边缘,人们称之为灵盐台地,其间广阔的草原间有沙地、盐湖,与内蒙古伊克昭盟、陕西榆林地区连成一片。头关地区位于贺兰山南段三关口东口,银巴公路与古长城交汇处,处于内蒙古、宁夏交界处。

幸福引领-宁夏壮阔前景

希望原野——宁夏山河大势

宁夏位于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中国地势的第二级梯,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势南高北低。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地1.8%(2004年初统计数据)。宁夏境内巍然屹立的山岭,群山环绕的盆地,广阔富饶的平原,波状起伏的丘陵,奔腾翻滚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和金黄璀璨的沙漠,构成一幅瑰丽的自然画卷。历史上有很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赞颂她,如有的赞颂她的山地是“翠岚千顷接天浮”,有的赞美她的平川如“仿佛江南水果乡”,有的形容她的沙丘似“黄沙漠漠浩无垠”,有的描写她的大河为“浊流滚滚天际阔”。在诗人的笔下,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

贺兰山在宁夏境内的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它俊俏挺拔,高耸于宁夏大地的西北部,地处腾格里、乌兰布和与毛乌素三大沙漠之海中,其东北部桌子山、蒙古山似鱼头,其北中部似脊背,其南部照壁山宛如鱼尾,银川平原犹如腹部,成为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的天然分界。宁夏东北部为起伏和缓的鄂尔多斯高原西南边缘,人们称之为灵盐台地,其间广阔的草原间有沙地、盐湖,与内蒙古伊克昭盟、陕西榆林地区连成一片。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伸展着富饶的银川平原,黄河染绿“塞上江南”的千里沃野。中部为马鞍山、香山、牛首山、罗山等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相间排列,形成了宁夏中部山地和山间盆地。南部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由于流水的切割,地面破碎,山多川少,梁峁交错,沟壑纵横,称作宁南黄土丘陵。六盘山拔起于黄土丘陵,由宁夏南部延续于甘、陕两省境内,犹如一片绿岛,为黄土高原增添了无限生机。

一、贺兰山缺

贺兰山在古代又名卑移山、楼树山、空青山、阿拉善山,其北段又称乞伏山。贺兰山位于宁夏平原西侧,北临内蒙古,东北与阴山、狼山相望,西南与一条山、祁连山相邻。“壁立万仞罗岩峦,形势蜿蜒如龙蟠”。历史上驰骋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包括匈奴、乌桓、鲜卑、羌、柔然、突厥、回纥、吐蕃、党项、蒙古等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曾在贺兰山一带居留放牧。据传1700年以前西晋时期,由漠北内迁的匈奴贺兰部在此驻牧,这座山也就以氏族部落之名命名的。

贺兰山呈西南东北走向,北起内蒙古乌达,南迄中卫沙坡头,延伸250余公里,跨宁夏及内蒙古3市6县l旗,东西最宽处为尕拉斯台至大武口沟,宽约50公里,最窄处为长流水至头关,约20公里。山体地层复杂,北段山幅宽、山体矮,海拔1400~2400米,山势浑圆,地表仅有荒漠草原类植被;中段山体高大,山脊海拔2000~2500米,巍峨险峻,峰峦叠嶂形似骏马,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高出内蒙古和黄土高原;南段则山势低缓,大多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一般海拔1300~1900米,呈散乱缓坡丘陵状,植被极少,景色荒凉,贺兰山西缓东陡,中间高、南北低,山间横向谷地、缺口较多。贺兰山高大突出,形势险要,它北与桌子山、狼山形成屏障,扼控乌海、磴口方向;西通走廊咽喉,并与景泰、兰州一线相连,是兰州、河西走廊的屏障,东南跨黄河与陕北高原相顾。贺兰山与银川平原互为依托,以山控原,以原养山,山川相济。由内蒙古通向贺兰山的道路主要有4条:一是从包头经东胜至石嘴山,长452公里;二是由包头经磴口至石嘴山,长481公里;三是从银根边防站经吉兰泰至巴音浩特,长364公里;四是哈日敖日布格边防站经巴音毛道至巴音浩特,长420公里。贺兰山内主要通道有5条,乌海至石嘴山(今惠农区)的乌石通道,长35公里;石炭井至大武口的石大通道,长40公里;塔尔岭经古拉本至汝箕沟口通道遭,长43公里;长流水至头关的三关通道,长20公里;还有巴音浩特经照壁山至中卫公路,长176公里。贺兰山沟谷较多,山内现有平汝、乌吉铁路专用线,乌巴、平汝、银巴、中巴、石大等5条主要公路穿过。贺兰山按地形特点大体可分为北段、中段、南段。

北段东起乌达西至马圈沟,长约50公里,宽20~45公里,海拔1160~2000米,山脊曲折,群山连绵,沟谷较多,沟宽平坦,山体破碎。主要关口有乌达、阿拉乌拉山地区、尕拉斯台、乌苏图高勒沟口,马圈沟和塔尔岭沟口,还有扎马乌苏沟、柳条沟、正谊关沟、王全沟、大武口沟、鬼头沟、大风沟等。区域北面,为戈壁沙漠,视野开阔,植被稀少。

中段北起马圈沟南至三关,长约110公里,宽20~43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为贺兰山主体,主峰马蹄坡在此段。山体完整,山势险峻,东陡西缓,森林茂盛,沟谷与山脊纵横交错,沟深谷窄,两侧多有奇峰峭壁。主要沟谷有汝箕沟、小水沟、大水沟、插旗沟、贺兰沟、苏峪口沟、拜寺口沟、黄旗口沟、榆树沟、三关沟等,多数沟谷上下落差较大,形成断沟,唯塔尔岭至汝箕沟有横贯山体的公路通过,苏峪口至范家营子至巴音浩特公路。沟内有泉水,水质良好。

南段北起三关南至沙坡头,长约140公里,宽约35公里,海拔1300~1900米,属低山丘陵地形。该段山坡平缓,沟宽谷展,通车道路很多,严重缺水,人口稀少,中卫至巴彦浩特公路从此通过,其中长流水至中卫约127公路为简易沙石公路。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从三关地区经过,全长99公里,距蒙古国边境460公里。长流水至三关12公里,至头关16公里。长流水为贺兰山南段三关通道西口,属于阿左旗腰坝乡,北距巴音浩特50公里,西距腾格里沙漠边缘5公里,东距银川市50公里。三关是巴音浩特通往银川的咽喉要道,地形险要。西夏在此筑赤木关,史称“克夷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为防御西部蒙古族贵族袭扰而据险筑关,筑有土石质边墙一道,即明长城,并由东向西依次筑有赤木口、赤木新墩等三个墩台,俗称头关、二关、三关。清朝时,阿拉善王府在三关设卡,驻兵稽查行人,征收关税,三关由此而著名。三关地区地形复杂,纵深较浅。青石嘴、长流水、元山子一线以西阿左旗地区,均为戈壁沙漠,地形开阔平坦,三关口以南地区山势由北向南逐渐平缓,主峰敖包梁以南,沟谷交错。头关地区位于贺兰山南段三关口东口,银巴公路与古长城交汇处,处于内蒙古、宁夏交界处。

贺兰山南段最南端为中卫沙坡头。除三关地区地形险要外,向南依次渐缓,形似屋廓,主要山峰有敖包梁、骆驼脖子、牛石头、楼子山、营盘山,还有骡子山、科学山等。碱沟山海拔1547.5米,还有照壁山,位于中卫县镇罗乡北,旧称棺材山或观音山,东西走向,因起于沙漠,黄河之中似屏障照壁而得名,主峰海拔1476米,在照壁山东北侧,近东西走向。南部为胜金关山,并有黑山角豁口。此外,尚有麦垛山、单梁山,虽然几座山峰不高,但地理位置很重要,历史上历代统治者,都曾在这一带设兵分守。

贺兰山在大地构造上,为中国东西两部不同性质、不同结构、不同理化特征的地壳块体的接缝地带。在自然地理上,贺兰山分为半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也是外陆流域与内陆流域的分水岭;农业地理上,是半农半牧区与纯牧区的分界线。贺兰山由山脚向山顶,随着海拔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和湿度逐渐增大。海拔2900米处,年平均气温约为-l℃,比平原低7倍,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超过平原一倍;地势、坡向的变化带来山体不同部位土壤、植被的差异。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麓地带,砾石遍布,植被稀疏,属荒漠和荒漠草原。山中,植物种类渐多,覆盖率增大,耐旱的乔灌木散生于山谷之间。每年春天,山花烂漫,姹紫嫣红,各种山桃花开,挂满枝头,尤其是白樱桃,是贺兰山特有的珍贵名种,吸引着许多植物学家和果树学家纷纷来此考察。海拔2000米以上,阳坡是疏林、灌木和杂草,阴坡则出现成片的油松林和油松云杉混交林,杂有山杨、杜松、白桦、山柳等树种。海拔2400米以上的阳坡,散布着山杨林或山杨云杉混交林,阴坡则几乎整个都是郁郁苍苍的世界。夜宿山中,山风拨动松涛,犹如钱塘怒潮,“贺兰睛雪”“万壑忪涛”乃贺兰山奇景。松柏林中盛产“松磨”。密林深处常有马鹿、青羊、石鸡等各种鸟兽珍禽出没。贺兰山的盘羊、蓝马鸡属国家珍贵的野生保护动物。作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贺兰山将逐渐成为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海拔3000米以上,大多已接近山脊,风大土少,岩石裸露,攀越困难,多为矮生灌丛和高山草甸。

贺兰山护卫着宁夏平原的生态环境,挡住了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的侵袭,同时生长着数万公顷林地和大片天然草场,既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又有无数地下宝藏,地下宝藏又首推煤炭。贺兰山北段的煤层多至十余层,形成宁夏大地的焦煤和动力煤基地。尤以汝箕沟太西煤享有盛名。同时,贺兰山深处有石灰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英砂岩陶瓷黏土等,质量上乘,储量可观。贺兰石是宁夏“五宝”之一,以小滚钟口沟源近脊处的石质最佳。最近,在贺兰山紫花沟又发现一种“塑花石”,呈淡灰色、夹有红黄花纹、状似山水画,其石胎凝重,色调淡雅。

贺兰山历代多建有寺宇亭楼。除小滚钟口作为“西夏古名胜地”、大武口北武当庙外,西夏还曾在山中广建佛寺僧院,后经历代增修,大小近百余所。还有明代长城、拜寺口双塔以及西夏陵园遗址,也为贺兰山增添无限光辉。

二、黄河乳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盘曲,横卧在我国北部的辽阔大地上,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共流经9省5464公里,在山东垦利县东部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大河。

宁夏境内河流除中卫县甘塘一带和盐池县部分地区为内流河外,均系黄河水系。九曲黄河从中卫南长滩入境,通过宁夏大地腰部,流经12个市、县,至石嘴山市头道坎北出境,流经397公里。境内流域面积较大的15条河流,集中分布在黄河右岸宁夏中、南部地区,整个黄河流域面积43890平方公里。“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黄河,给宁夏大地创造了大片肥田沃壤,以她的乳汁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宁夏的各族人民。

黄河宁夏段:据考察,早在一两千万年以前,西边贺兰山急剧抬升,东边鄂尔多斯高原缓缓隆起,中间却陷落而成盆地。二三百万年以前,银川盆地为一个浩瀚大湖,碧波万顷。后随地壳运动变化,分水岭被切开成峡谷,打开了湖水出路,盆地内洪水漫流,形成原始黄河。黄河在盆地内左右摆动,不断淤积泥沙,形成黄河上游的冲积湖平原。日久天长,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凿渠开沟,引黄灌溉,使宁夏大地成为“塞上江南”。清水河是宁夏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长320公里,流域面积13511平方公里;葫芦河为黄河的二级支流,宁夏境内长120公里,流域面积3281平方公里;泾河亦为黄河二级支流,境内长38.9公里,流域面积4955平方公里;红柳河、苦水河、祖历河均为黄河一级支流,分别长107公里、244公里、109公里,流域面积分别为1064、4942、597平方公里。上述支流均为水流少、流沙大、水质差,具有较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河流特征。

黄河在宁夏段河道的总形势是“三收两放”。即上首黑山峡,中间青铜峡,北端三道坎,均为河床狭窄、水流湍急、河底基岩出露,其间则以宽浅的沙质河床缓缓穿行。甘宁交界的黑山峡,全长70余公里,因峡谷外露的岩石多呈青黑色,且峡谷深处不见天日,阴暗发黑而得名。其两侧是悬崖绝壁,宽仅数十米,窄谷急流汹涌,犹如万马奔腾,颇有长江巫峡之气势。峡中“老两口”“三兄弟”“七姊妹”“拦门虎”等礁石俱惊险万状。还有一个叫“洋人招手”的“人样石”突起于河心。

黄河冲出黑山峡谷,沿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进入宁夏平原,河谷豁然开朗,在丽日蓝天之下,莽莽沙海泛起金光,滚滚黄河卷起白浪,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黄河在宁夏平原穿行,蜿蜒坦荡,流势平缓,呈现出一幅“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画卷。

黄河穿过牛首山形成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即青铜峡。青铜峡谷长8公里,两壁陡峭,这里山河交汇,地势险要,历来被称为“银川锁钥”。据记载,因两岸山石嵯岈,与河流映照,时作青红色而得名。传说青铜峡、龙门和三门峡一样,是大禹疏导洪水时用鬼斧神工开凿出来的。青铜峡谷东岸,为牛首山,西岸为分水岭,青铜峡水泥厂、青铜峡铝厂坐落在这里。

黑山峡谷和青铜峡谷之间的黄河两岸,形成狭长的中卫、中宁河谷平原,长105公里,宽5~10公里,简称“卫宁平原”。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引水、输水条件优越,与黄河中、下游比,洪涝灾害较少,与西北其他绿洲比,无水源缺乏之患,水土与资源相互结合,盛产稻麦、瓜果、枸杞等,其中中宁枸杞闻名中外。

黄河冲出青铜峡谷,即为银川平原,是宁夏的主体,长约165公里,宽10~50公里。黄河冲积平原是由黄河泥沙淤积而成。沿黄河流向自南而北稍有倾斜,越向下游沉积物质越细,地面越低而平,土壤越黏而重。由于人工开凿灌渠,银川平原上沟渠纵横,湖泊沼泽星罗棋布。特别是银川向北至平罗西大滩一带,是银川平原的沉降中心,地势低洼,湖泊尤多,为宁夏水产基地。另外,青铜峡市小坝镇至永宁县、永宁至平罗县黄渠桥以东一线,有呈念珠形状的一长串湖泊群,号称“七十二连湖”,是黄河古道遗迹。古人说的“浩荡烟波玉一湾,孤村相映绿杨间”,指的就是这一长串地带。昔日的湖泊沼泽,如今已变成稻花飘香的水田。银川平原能灌能排,既具有干旱地区特点,又具有山水之利,从而使其成为半荒漠地带中生命最活跃的繁华地区。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使银川平原成为发展引黄自流灌溉的理想地区。人们常说,银川平原可与埃及的尼罗河沿岸绿洲相媲美。在宁夏平原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有效灌溉面积达400万亩,成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同时畜牧业也很发达,农、林、牧、园艺场紧密相连,饲养奶牛、鸡、鸭、鱼等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正在迅速上升,瓜果和经济作物也迅猛发展。

黄河流经石嘴山市东侧,又出现收势,在蒙古山与正谊关之间形成一狭长地带。其东侧为内蒙古海勃湾之蒙古山,西靠包兰铁(公)路,南临海勃湾至石嘴山铁、公路,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5~10公里,距黄河最近处10余米,总面积18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05.2米,山体完整,北高南低,无横向贯通沟谷,桌子山与蒙古山并列,山体呈南北走向,蒙古山与石嘴山市(今惠农区)正谊关隔河相望,互呈犄角,中间为乌(达)石(嘴山)通道,黄河出头道坎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黄河古渡:黄河在宁夏境内有许多古老渡口,明清时代的官渡达16处,其中包括横城、高崖、李祥、马头、临河、永康、常乐、新墩、宁安堡、广武、老鼠嘴、张义、青铜峡、冰沟、泉眼山及田家滩南渡口。现在这些渡口多数存在,其中有7处渡口变为机动渡口,分别是石嘴山、陶乐、上河沿、莫家楼、石空、古城和横城。渡口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横城渡。横城渡位于银川市东30公里的黄河东岸,西夏时期称为顺化渡,明代的横城渡更加繁荣。横城渡周围的黄沙与绿野,烽火台与长城,黄河与渡口,守边戍卒与渡客,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塞外景色。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名叫“浑脱”,由牛或羊的整张皮做成,以后由单个“浑脱”发展牛皮筏和羊皮筏,由几个到数十个组成,载重可达十余吨。古老的渡口和水运方式,如今已被黄河大桥和铁公路运输方式所代替。

灌区干渠:黄河的乳汁哺育着宁夏大地,其“塞上江南”主要靠各种干渠来滋润。主要干渠有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惠农渠、大清渠、西干渠、东干渠、第一农场渠、第二农场渠、跃进渠、七星渠、美利渠等大干渠以及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固海、盐环定扬水工程。其中,秦渠建成于公元前262年,现从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由该电站8号机组发电尾水供水,在黄河东侧,由南向东北流经青铜峡、吴忠,止于灵武县郭家桥,全长60公里,渠宽26.4米,平均水深1.5米,最大流量每秒54立方米,最大流速每秒2米,灌溉面积约28.5万亩;汉渠建成于公元前105年,现从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由电站8号机组发电尾水供水,在黄河东侧,由西南向东北流经青铜峡峡口、吴忠,止于灵武县杜木桥乡东北,全长54公里,宽25米,平均水深1.5米,流量每秒40立方米,最大流速每秒1.4米,灌溉18.5万亩;汉延渠建成于公元210年,现从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由电站1号机组发电尾水和灌溉孔供水,沿黄河西侧由西南向东北流经青铜峡、永宁,止于贺兰县立岗乡,全长110公里,宽45米,平均水深1.5米,每秒流量50立方米,最大流速每秒0.98米,灌溉面积约45万亩;唐徕渠建成于公元前105年,为宁夏第一大渠,现从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由电站的l号机组发电尾水和灌溉孔供水,在黄河西侧从西南向东北流经青铜峡、永宁、贺兰,止于平罗县北与惠农县交界处,全长154公里,平均水深2.2米,每秒流量达100立方米,最大流速每秒1.8米,灌溉近百万亩锦绣田园。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综合利用梯级开发的第一期大型水利工程。工程于1958年开工,20世纪70年代中期8台机组全部安装投产。工程主体是一座带泄水管闸墩式电站,由溢流坝、泄洪闸、混凝土重力坝、土坝、两岸灌溉渠首等工程组成。溢流坝的钢制大闸门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4830立方米,加上泄洪闸的3孔大闸门以及15扇泄水管工作闸门,三者同时工作最大下泄水量可达每秒9963立方米。大坝全长697米,坝高42.7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和满足下游工业用水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如今,青铜峡水库碧波荡漾,岸边绿树掩映,古老的黄河一派生机,只有一百零八塔静静地排列在水库西岸的陡峭山坡上。

固海扬水工程为同心和固海两工程,后统一称为“固海扬水工程”。1975年动工,1986年建成,装机7.09万千瓦,共11级扬水,扬程380米,有17个泵站。固海扬水工程自黄河中宁东侧起,经同心至固原县七营乡,干渠总长150公里,支干渠长71公里,扬水每秒20立方米,灌溉清水河两岸台地45万亩,并解决了沿途人畜饮水问题。(www.xing528.com)

盐环定扬黄工程位于陕西定边、甘肃环县和宁夏盐池三县相连之地,解决老区36万人口、127万头牲畜饮水,发展灌溉面积32万亩的扬黄工程。1987 年7月动工,1996年9月全线建成竣工。渠道在宁夏青铜峡河东灌区白土岗西侧东干渠建站取水,经8级扬水至盐池县老盐池东侧进入盐池灌区。此后渠道一分为三:从一号分水闸分出宁夏专用工程韦州干渠;从二号分水闸后,一条渠道向南经惠安堡再扬两级到李家大庄泵站前池进口接甘肃环县工程,另一条渠道向东经龚尔庄泵站到梨明泵站前池接宁夏盐池和陕西定边专用工程。其中,共用工程设计流量每秒11立方米,建泵站11座,净扬程347米。从此,上述地区得到了黄河水的灌溉,黄河乳汁哺育着盐环定各族人民的心田。

三、中部山地

宁夏大地的中部,由马鞍山、牛首山、香山和罗山等山地丘陵和草原相间组成。

马鞍山位于银川平原东南,黄河东侧,在灵武市境内。东与内蒙古鄂托克旗接壤,西隔黄河与贺兰山相望。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海拔1512.8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整个山势东缓西陡,除黑山为石质外,其余均为土石山,山内共有大小冲沟35条,其中有8条东西贯通,较大者有道坡沟、碱水沟、达岭沟、泽沟、庆沟,上述各沟均能通行车辆。马鞍山人烟稀少,水源缺乏,植被稀疏。磁窑堡煤矿在马鞍山东南侧。

牛首山位于青铜峡市南部,中宁县北部,为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的分界线,因主峰西天寺和太阳宫两峰形似牛角,特别是在109国道分水岭处隔河向东望去,牛角形状极为逼真,故名牛首山。它呈南北走向,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11公里,面积约44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1500米,相对高度300~600米。主峰西天寺海拔1784.2米。整个山体东缓西陡,山体多为坚硬岩石。东侧和北端山势陡峭,岩体裸露。中部山顶光秃,沙土覆盖,起伏较缓。山的四周冲沟较多,沟短而狭窄,互不相通。山内植被较少,没有人烟,水源缺乏,有少量泉、井主要集中在东寺、滚泉两处,水质尚好。吴忠至中宁公路(原包兰公路中宁段)从牛首山东南过黄河与牛首山平行,由于贺兰山余脉南端分水岭与牛首山聚合突向河心,形成青铜峡谷,青铜峡谷西侧为分水岭。分水岭海拔1363.6米,在包兰铁路与黄河之间,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2公里,面积13平方公里,北距吴忠市33公里。

罗山呈南北走向,由大罗山和小罗山组成。大罗山位于同心县新庄集乡南北,拔起于盐池、同心千里草原之上,古称螺山。山形蜿蜒长达20公里,宽7.5公里,面积550平方公里,坡度西陡东缓,平均海拔2000米,主峰“好汉圪塔”海拔2624.5米。罗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三大林区和五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树木葱郁,景色宜人。罗山在古生代加里东运动中褶皱隆起,以后在历次运动中都有抬升,山上有沟谷26条,大小泉眼30多个,水质甘甜。小罗山位于罗山之南,同心下马关镇与新庄集乡的交界处,主峰海拔2201米,是旧时韦州的一大景观。明朝朱元璋将其第十六子朱栴封为庆王,庆王在韦州建立王府,并设群牧千户所,有1000多名军士为庆王放牧、守卫,从韦州经罗山到中卫香山,都是庆王的牧场。目前,罗山地区已是自然保护区。罗山东北至盐池、灵武的广阔地域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地下的“碴子”煤燃点低、储量大、质量好,这里将成为大面积的能源基地。

香山位于中卫县境黄河南岸南部,最早有麦田山、大松山、小松山之名。《乾隆中卫县志》以其主峰建有香岩寺,俗称香山,为中卫县南山总名。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面积2750.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61.6米,为荒漠草原植被。中卫至甘肃静宁的中静公路从北向南贯通,包兰公路在其南侧经过,山上人烟稀少,干旱缺雨。其中,中卫山羊出名,是我国特有的优良裘皮用山羊品种,山中建有中卫山羊选育场。主要支脉山峰有:香岩寺山位于中卫县城南60公里处,东西走向,主峰海拔2361.6米。天景山,又名天成山、天都山,位于宣和堡南25公里处,西北走向,鱼脊梁状,上有一似岩石宽口大井,常年积雨雪不涸,阴坡沟谷灌木丛生,苍翠可挹,故称天景山,主峰海拔2159米。米钵山位于天景山东南,东西走向,主峰海拔2219米。黄色水山位于天景山西南,东西走向,主峰海拔2138米,因岸石色黄,涧谷有水而得名。民国后期,马鸿宾在此山北双井子置军马场,并建有避暑山庄。高泉山位于中卫县三眼井乡境内,东西走向,主峰海拔2248米,因泉得名,为天然牧场。南帽儿山即简尖山,位于中卫县景庄乡东南,东西走向,主峰海拔1996米,以山形得名。丰台山位于景庄乡西南,南北走向,因明清设置营讯、烽火墩台而名“烽台山”,后谐音变为“丰台山”,主峰海拔2244.5米。老君台山又名炭山,位于中卫县常乐镇南,西北走向,主峰海拔1964米,多岩石,煤层裸露,在烟筒沟梁,露头煤风化自然不熄,明代有“炭山夜照”之景观,现为县内主要煤炭开发区。此外,黄河北岸西部均为香山余支的西北延伸,多为砂岩、板岩裸露或被砂质黄土及风沙土覆盖。

四、六盘高峰

六盘山,古名刚山、陇山、名关山、可兰山、都卢山、瓦亭山、牵屯山、鹿盘山等,是固原地区的第一大山。位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以黄土覆盖的丘陵为主,间有川塬、盆地,除局部山地外,海拔1500~2000米。因受清水河、泾河、葫芦河、茹河等河流冲刷,形成川、盆、塬、台、梁、峁等地貌。地跨泾原、隆德、固原、彭阳和甘肃省临近的县。它北起海原县西华山,其主体包括两列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平行狭长山脉,绵亘200余公里,宽30~60公里,崛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之上,向南伸延到甘肃、陕西境内。山脊海拔平均超过2500米,主峰米岗山海拔2942米,山顶浑圆,山坡多呈阶梯状,东陡西缓,山路盘旋曲折,山势巍峨险峻。六盘山也是陇东、陇西两高原的分界线,陇东高原位于六盘山以东、古长城以南地区。泾河、红河、清水河和葫芦河、张易河、好水河,大都发源于此。主要川道,大的有清水河川、冬至河川、葫芦河川、沙塘川、温堡川、西峡川、盛义河川和红、茹河川。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和乌峭岭之间,黄河斜穿此地。六盘山是兰州方向的重要依托,控制东西交通,是关中平原的重要屏障。每当天高云淡之际,停车仰望六盘山峰,感觉它格外雄伟壮丽。

六盘山还包括云雾山、西华山、南华山和月亮山等山脉。云雾山是固原地区东北边境上一座较大山峰,主峰高2148米,有旱生草本植物;余脉延系固原、彭阳县西北和甘肃环县及同心县地。境内有清水河小支流的大红沟(三营镇)水、丁马堡河(下游称石井子河),其东有小河水。境内多系缓坡性丘陵,川道较小,主要有官厅、寨科、砖窑、马渠、双井和罗洼、交岔塬等小川道。西华山是固原地区西北边上一座较大山峰,因宋夏时期,西夏元昊在此建置天都寨,故又称天都山,主峰海拔2703米,植被稀疏。山下西安川是最大的川道,套子沟、窑洞沟、沙沟等均为季节性河道。南华山又名莲华山,主峰海拔2955米,阴坡有小片灌木林,是畜牧场。马营河、苋麻河、杨明河、李俊河均发源于此。主要川道有相桐川、海城川、史店川、小南川、杨明川、李俊川等。月亮山在海原县与西吉县交界处,为本地区西部主要高峰。主峰海拔2633米,与甘肃省靖远县的崛吴山和西、南华山相接,有红羊河谷和白城子、新营川道。月亮山原名危朱龙山,宋以后因山南有清泉,旧志称“宝河”,古人见水中有月,便传叫“月亮山”。山内有扫竹林石窟、禅佛寺、石寺山、石城等。

六盘山地势险要。早在战国时代,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就曾在这里筑长城,在西吉、固原、彭阳县境内至今犹存秦长城遗迹。匈奴铁骑在汉初自河套直下萧关,掳掠牲畜财产,震动京城长安。汉武帝曾经6次到萧关巡视此地。北宋时期,名将韩琦、范仲淹和杨家将都在这里策马扬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元世祖忽必烈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并派兵驻守、屯田。明朝大将军徐达率军由六盘山北上,一举攻占宁夏,并仿效秦始皇、汉武帝,在北部山区构筑长城,固原镇成为高级官吏三边总制常驻之地。清朝政府也曾多次调遣重兵在今山下和尚铺驻守,战争烽火众人皆知。在六盘山,至今仍有唐代修建的六盘关寨遗迹。六盘山扼九塞咽喉,确为“陇干锁钥”、七关襟带的重要军事地位。古人云:“峰高太华三千丈,险据秦关二百重。”

六盘山地势较高,夏日凉爽宜人。古人有诗曰:“曾经夏半山犹雪,才到初秋露已霜”,可谓避暑圣地。当年元太祖、元世祖都曾在山中避暑。泾河、葫芦河、清水河都从这里发源,汇入黄河。

六盘山海拔在1900米以下的阴坡,覆盖着各类杂草,海拔1900米以上的阴坡长满落叶阔叶林,主要有白桦林、红桦林、山杨林及其组成的混合林;六盘山上的阳坡,有大片山地草甸,是良好的草场,是历代马政事业的繁荣之地。山上野生植物资源繁多,有党参、黄芪等药用植物300多种,山中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六盘山是发展养殖的好地方,每当夏秋季节,公路两侧排列着成行的蜂箱。

五、历代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宁夏境内的长城,主要有战国秦长城和明长城。

战国秦长城:秦长城从甘肃省静宁县进入宁夏西吉县,沿葫芦河东岸北至将台,再沿马莲川北行,穿滴滴沟、绕固原城北,到清水河东岸的陈家沙窝,继而折向东南,进入彭阳县,到孟塬乡,然后入甘肃省镇原县,曲曲弯弯,全长近200公里。战国秦长城是在秦惠文王更元初年(前324年)开始修筑,到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在位时完成,后来秦始皇加以修缮,成为万里长城西部的一部分。

战国秦长城残高2~10米,基宽6~8米,内坡缓、外壁陡。长城的构筑,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它由兵营城址、长城、烽火台组成。在长城内侧沿线、交通要道和险要山口处,筑有大小不等的城、障,供守卫长城的士卒驻扎。长城在平地为内筑墙外挑壕堑,高山险峻之处则劈崖削壁。烽火台设在通视良好的险要之处,构成通信联络的网络。同时,在县城四周构筑城墙,以便于守。秦代、汉代再次对长城进行加固和修建。

明长城:在宁夏境内的明长城主要有西长城、北长城、东长城和固原内边。

西长城:西长城从甘肃靖远县芦沟界进入宁夏中卫县,逾河东北上贺兰山,长200余公里,明时属宁夏镇中屯卫与左屯卫管辖。据记载,中卫在弘治年间管辖的长城,从“镇关墩起至天关墩止,长二百一十里”。明成化年间又修筑“自双山南起至广武界止,长一百余里”的边墙。明嘉靖十年(1531年),修筑南起青铜峡大坝堡,北到贺兰山三关口,长达40公里的“边关西关门”,后被风沙将墙堑填平。嘉靖以后,宁夏镇对原有边墙逐年修复,并有增筑。贺兰山北端,自三关口至红果子口,仅在山东麓诸口和人马可逾处修筑短墙,多为土筑。在西长城沿线设有胜金关、赤木关(今三关口)和打硙口(今大武口)重要关隘。

北长城:宁夏北部修筑的长城主要有旧北长城、边防北关门墙和陶乐县的“长堤”。旧北长城修筑于明代早期,即镇远关的关墙,为宁夏北部的主要防线,地处贺兰山尽头,与黄河相接,在今红果子口以东有遗址;边防北关门墙,修筑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西起贺兰山枣儿沟,东到黄河岸,长约25公里,在今平罗县城“北十里”有遗址;陶乐县的“长堤”,从旧北长城的终点过河,自内蒙古巴音陶亥开始,南行过都思兔河进陶乐县境内,沿黄河东岸南下到横城东长城,为非正式长城,故名“长堤”,现所留遗迹较少。

东长城:宁夏黄河以东,明代修筑两道边墙,即“河东墙”与“深沟高垒”。“河东墙”,从灵武县横城至盐池县城北。据记载,“自黄河嘴(横城)起至花马池(盐池县城)止,长三百八十七里”,修筑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在今宁夏盐池县境内有遗迹,多黄土夯筑,残高1~1.8米,基宽5米,人称“二道边”;深沟高垒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在“花马池城北六十步”,修筑27公里的“沟垒”,外挑壕堑,内筑墙,墙上设有墩铺,称为“边防东关门墙”。关门上设有关楼,上书“深沟高垒”等内容,后又修筑自横城至花马池长180公里的“深沟高垒”,“堑深广二丈,堤垒高一丈、广三丈,并沿边置城设障,残高6~8米,基宽8米,长城墙上的跨墙墩台间隔150米左右。

固原内边:自明弘治十五年(1536年)始筑,至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修筑而成。自定边营绕阳堡(今陕西定边县姬塬乡),西经甘肃环县的甜水堡关,进入固原的下马关、徐斌水堡、红古城堡和靖虏卫的平盐池、打拉赤,经青沙砚而达花儿岔,全长315公里。在今宁夏海原县西安乡、盐池北35公里处,同心县下马关乡以东和盐池县山区均有遗迹。

长城自秦皇、汉武修筑之后,以明代修筑长城(边墙)的规模最大。明朝从洪武到万历年间,先后18次修筑长城。在宁夏境内驻有两镇:其一为宁夏镇,总兵驻地在今银川市,经管辖的长城东起盐池县,西至甘肃皋兰、靖远,全长1000余公里;其二为固原镇,总兵驻宁夏固原,统辖甘肃、宁夏、榆林三镇(亦称三边)。明朝管辖的长城,东起陕西定边南山口与榆林相接,西达皋兰与甘肃镇相连,全长500余公里。

暗淡了古代的刀光剑影,远去了沙场上的战马驰骋,面对万里长城的遗迹,使人产生无限遐想。抬望眼,凝视宁夏大地,眼前充满无限希望的山河,催人奋进。

(原文刊登在宁夏军区司令部内部出版的《宁夏大地》,本文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