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考试笔试精讲:货币政策要点

银行考试笔试精讲:货币政策要点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8章 货币政策 §8.1 货币政策的目标§8.1.1 货币政策及其内容1. 货币政策的定义。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8.1.3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8.3.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

银行考试笔试精讲:货币政策要点

第8章 货币政策    

§8.1  货币政策的目标 

§8.1.1 货币政策及其内容

1. 货币政策的定义。所谓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2.货币政策的内容。货币政策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检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8.1.2  货币政策的目标 

所谓"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一般有四大目标: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所谓稳定物价,就是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在一段时期内,社会能够被利用的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一般都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来衡量。 

(3)经济增长。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以剔除价格因素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或略有顺差或逆差。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8.1.3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可用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来加以说明。所谓"菲利普斯曲线",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的一种曲线。 

2.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作为两大货币政策目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在短期内尤其如此。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也常常发生矛盾

4.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由此可见,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矛盾的,是很难同时实现的。因此,这就需要中央银行协调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平衡其关系,求得四大目标之间的最佳组合。

§8.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介目标 

§8.2.1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就是货币政策各项措施的实施,通过经济体系内的各种变量,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大主流学派: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 

1.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或减少将引起利率r的下降或上升。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的条件下,利率的下降将引起投资I的增加,利率的上升将引起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又将通过乘数作用引起社会总支出E和社会总收入Y的同方向变动。其基本传导过程是:   R→M→r→I→E→Y,即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 

2.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其具体传导过程如下:M→E→I→Y,M→E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E→I是指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最后是名义收入Y,Y是价格和实际产出的乘积。 

3. 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理论分歧。    

(1)关于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2)关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3)关于传递机制。  

§8.2.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中介目标位于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其包括近期中介目标(也称操作目标)和远期中介目标(也称中间目标)。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有以下几个标准:    

(1)可测性;

(2)可控性;

(3)相关性;

(4)准确性;

(5)相容性。     

2. 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

一般地,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主要有两个: 

(1) 超额准备金。 以超额准备金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 节、监控商业银行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水平。 

(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总和,是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的金融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和货币创造的基础。 

3. 货币政策的远期中介目标。各国央行经常采用的远期中介目标主要有:

(1)利率。利率是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实现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

(2)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货币供给量水平,以使货币供给量增长与经济增长要求相适应。     

§8.3  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货币政策工具,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金融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运用的各种策略手段。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 

§8.3.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www.xing528.com)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 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 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 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8.3.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属于这类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及优惠利率等。

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其目的在于限制利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2.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限制条件,控制不动产贷款的信用量,从而影响不动产市场的政策措施。。 

3.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购买房地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所规定的信用规模和期限等的限制性措施。 

4.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 

定较低的贷款利率,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生产,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以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8.3.3其它政策工具 

除了以上所述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外,中央银行还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运用一些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又可分为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和间接信用控制工具。 

1. 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给、流动性资产比率、信贷规模控制等。 

2. 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的方式对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 

§8.4 货币政策的运用

§8.4.1 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1.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膨胀阶段,公众受物价上涨的压力日趋沉重,社会逐渐形成了相当强烈的抵制通货膨胀的共同愿望,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以对付通货膨胀。在经济膨胀阶段,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在抑制物价上涨率方面,而对物价水平产生直接作用的就是货币政策。 

(1)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提高再贴现率。 

(3)加强公开市场业务。

2. 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或通货紧缩时期,一般政府会采取强有力的扩张政策,以增加消费、刺激投资,以期把经济带出困境。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 降低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操作。

§8.4.2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1. 内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 

(1) 认识时滞。从客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货币 当局认识到这种需要所经历的时间距离,称为认识时滞。 

(2) 行动时滞。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距 离,称为行动时滞。 

2. 外部时滞。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1)操作时滞。从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称为操作时滞。

(2)市场时滞。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称为市场时滞。

§8.4.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1.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两大政策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即本国的宏观经济方面;二是这两大政策均由国家制定;三是最终目标一致。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的实施者不同。二是作用过程不同。三是政策工具不同。四是可控性不同。 由此可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出自于同一个决策者却由不同机构具体实施;为达到同一个目标却又经过不同的作用过程;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却又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这就要求将两者密切配合起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以实现宏观调控的总目标。 

2.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手段和配合方式。 

就配合手段而言,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是以强制为基础,而货币政策既可以通过行政的、计划的直接强制手段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经济的、间接的利益调节手段发挥作用。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时,应该尽量做到一方直接的、行政的手段与另一方间接的、经济的手段交错运用,这样才能收到既缩短单一政策时滞,又能减少同向同性手段调节可能对经济造成的震荡性影响。

所谓配合方式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松紧的相互搭配问题。这种松紧搭配共有四种组合方式: 

(1)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即"双紧政策"; 

(2)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即"双松政策"; 

(3)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即"松货币、紧财政"政策; 

(4)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即"紧货币、松财政"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