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农村题材与乡土文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暧昧。农村题材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的概念,那是对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的文学题材进行的划分。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文学,必然是以农村题材为主导的文学。第三章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中国的乡土文学也是现代性的伴生物,只有到了现代时期,人们远离故土,寓居城市,才会对乡村有温情脉脉的回忆和想象。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在讨论农村题材、农村叙事、乡土文学、传统这几个概念时,总是会出现重叠和歧义。在这里,农村题材与乡土文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暧昧。农村题材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的概念,那是对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的文学题材进行的划分。计划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体现了急迫地实现现代化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现代性渴望,但在文化和文学上,却不得不以既定的条件为前提,就是要以农村为基础,因此一直无法确立工业的主导地位。农村题材的说法就这样出现了。文学创作显然不能以题材划分,即使有题材划分也应该是相对的,因为农村与城市的空间会有穿插和移动。西方启蒙时代以来的文学以贵族和资产阶级为表现对象,他们的生活区域比较大,在城市与乡村来回穿梭。而中国即使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也是以农民为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其活动的区域也主要限定在农村,除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其他的城市很长时期内也依然是农村的放大形式,生活形态和文化内涵与农村无异。与农村题材相对的并不是城市题材,而是工业题材。很显然,农村题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文学,必然是以农村题材为主导的文学。

乡土文学则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它以反现代性或反思现代性确立其根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26年张定璜关于鲁迅的创作评论中,他称鲁迅的作品是“乡土小说”,由此“乡土文学”这个术语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成为一个重要概念。(注:参见刘绍棠、宋克明:《中国乡土文学大系》(现代卷),农村读物出版社,1996年。)此后不久,鲁迅用这一概念评论过蹇先艾、王鲁彦、许钦文等文学研究会的一批青年作家的创作,把他们发表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称为“乡土文学的作品”。(注: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这一概念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由此确立。(www.xing528.com)

五四时期乡土文学虽然并非主流,但十分活跃,鲁迅对乡土作家就十分关注,并给予了热切的支持,如王鲁彦、许杰、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王任叔、废名等。稍后的沈从文可以说是最有成就的乡土文学作家。乡土文学的显著特点是描写乡村的苦难与坚韧,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怀乡和怀旧情调,对自然田园的美化等。如果放在现代性的框架中来理解的话,可以说乡土文学是现代性激进变革的一种反拨和补充。例如,欧洲工业主义兴起时,就有怀念乡村生活、关切乡村的衰败、美化自然田园和叙说怀乡病的浪漫主义文学盛行。第三章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中国的乡土文学也是现代性的伴生物,只有到了现代时期,人们远离故土,寓居城市,才会对乡村有温情脉脉的回忆和想象。但中国现代的激进革命打断了启蒙文学所建构的乡土文学的那种精神意向,乡土文学开始被大量历史与阶级意识渗透。农村题材无疑也是中国现代性激进化的产物,它在乡土社会进行革命意识渗透时就埋下伏笔,如40年代的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同时也伴随着运用文学来想象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村——这与建立在个人记忆基础上的怀旧式的乡土文学迥然不同。农村题材几乎一扫人们对乡村温情脉脉的想象,把农村生活提升到革命叙事的范畴,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纳入到乡村叙事中,并且构成了它的核心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