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定西:驱车数百公里,行长指挥,空前规模的战略预演

甘肃定西:驱车数百公里,行长指挥,空前规模的战略预演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这片贫瘠的土地这是一部专题片的名字。与此同时,甘肃分行行长傅志辉驱车数百公里,下平凉、进白银、赴定西,亲自指挥、督导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略预演。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着陇中这片贫瘠的土地,定西人民也一直在不屈不挠地与贫困抗争。本土贩子就为了争夺这1分钱的代办费,也相互激烈竞争。

甘肃定西:驱车数百公里,行长指挥,空前规模的战略预演

为了这片贫瘠的土地

这是一部专题片的名字。在定西的马铃薯大厅里,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项俊波认真地看完了,直到结束,他都在目不转睛地看。这是让人有感动、有思考、有鼓舞的专题片,只是平面的纸质无法表述触及的现场感。

以下是该专题片的解说词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对专题片中,那些尚未详细表达内容的全面诠释:

2007年10月1日,又一个国庆佳节来临。在这个被国人称为“旅游黄金周”的7天长假里,农行甘肃省分行的1500多名干部员工,主动放弃休假,紧急出动,开始了他们不同寻常的调研走访之路。

陇原中部山区,此时已是秋风瑟瑟、寒气袭人,那些天,偏又碰上多年未遇的连绵阴雨、道路泥泞。但是,沟洼峁梁、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猪圈牛棚,以及市场商铺、企业厂房……处处闪动着“农行人”忙碌的身影、匆匆的脚步,时时传出他们与客户“谈农事、拉家常”的亲切温暖的话语……

他们是在体验一次“农家乐”式的旅游吗?不。是由于中国农业银行为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节前已将甘肃省分行确定为服务“三农”试点行之一,并由总行行长项俊波亲自挂点。

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甘肃分行当即确定定西、平凉、白银三家分行先行试点,努力破解“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的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甘肃分行行长傅志辉驱车数百公里,下平凉、进白银、赴定西,亲自指挥、督导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略预演。

10月22日,定西农行与安定区政府联合举办试点启动仪式。此后一个多月,他们就向马铃薯收购大户发放贷款9600万元,集中解决了马铃薯收购资金紧缺的难题,避免了因收购不及时而“薯贱伤农”的局面,被广大薯农称之为“雨中送伞、雪中送炭”的义举。

专题片背后的故事之一:农行返乡前,农村中正规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这往往会造成垄断、腐败、低效和高利率。2007年,股市红火,基金在农村卖的火热,由于农村信用社不能代销基金,很多农民从农信社取出存款到国有商业银行买基金,造成农信社无富裕资金放贷。恰在此时,农行服务“三农”试点启动,农民和贩运大户纷纷到农行贷款。那时定西的马铃薯贩运大户认为,农行利率为6.9%,而农信社利率为10%左右。与农行相比,农信社计算不畅,各省各自为政,由于组织资金成本较高,贷款利率也相应较高。但是,农行与农信社相比亦有自身劣势,比如农村网点不足,ITM机多为自动取款机——而不是自动存取款机,只能取款不能存款,存款依然要到城区网点办理。

为此,农行在多个乡镇设立流动服务点,安装转账电话和手机银行。而农信社则有网点优势和人熟、地熟、情况熟等优势。如果财政、货币优惠政策未来到位,在农村势必构建:以农业发展银行为政策支撑;以农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力;以农村互助组织、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其他民间金融机构为重要补充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健康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是年11月24日,时任中国农业银行行长的项俊波亲临甘肃定西考察指导,在深入了解马铃薯产业对定西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之后,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宣言: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铃薯产业和定西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不熟悉这块贫瘠土地的人,很难体会和理解那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情感

改革开放前的定西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现金只有区区5元。这点钱,不足以保证给十几岁的大姑娘买一条粗布裤子,在每锅菜糊糊里洒一撮盐,在冰冷的土炕上铺一条薄毡……以至于1982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专家到此考察后得出结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着陇中这片贫瘠的土地,定西人民也一直在不屈不挠地与贫困抗争。经过艰辛探索,他们终于发现,尽管当地自然条件严酷,但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这里产的马铃薯个大、质优、色泽光洁,属全国之最。马铃薯经济刚刚萌芽,定西农行人就以敏锐独到的眼光,看到了这个产业的广阔前景。并在整个产业链的形成中,全身心地为其“输血供氧”。2003年以来,定西农行连续7年向地方政府提供全面翔实的调研报告,并制定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对政府出台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在政府倡导、专家研发、农户全力参与、农行信贷支持的短短数年中,定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和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薯都”。2008年,马铃薯种植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总产值超过20亿元。使当地农民年人均增收630元,占人均纯收入近三分之一,使马铃薯产业真正实现了“小土豆”变成“金蛋蛋”的神话

1998年,定西农行向全市第一家马铃薯企业——临洮兴达淀粉公司贷款200万元,迄今为止,已累计为马铃薯经济提供贷款25亿元,是当地各家金融机构中贷款数量最多、支持力度最大的一家。

如果说,多年贫困曾像一块沉重磐石,压在定西农民头顶,那么,以马铃薯为代表的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就是支点,而农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无疑就是那根撬动直至掀翻这块磐石的强有力的杠杆

专题片背后的故事之二:有着“中国马铃薯之乡”称谓的定西,被认为是我国扶贫攻坚史上的奇迹。上个世纪80年代,一份“以洋芋度日,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研究报告,认为定西和定西农民的贫穷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时光如梭,30多年后的今天,是这再也平常不过的洋芋,让定西的历史开始了重写。“穷也洋芋,富也洋芋”。洋芋让定西实现了几百年来第一次华丽的转身。

变化来自定西市历届班子发展马铃薯产业“不换频道,只作微调”的理念,也来自于农业银行这个大的支持后盾。自1996正式提出了“洋芋工程”的发展战略,到“清吉牌”马铃薯成功注册,到金定、鲁家沟等品牌洛阳“薯”贵,几年时间里,定西马铃薯在农业银行的支持下,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了一个个质量绿卡。

但老定西人知道,在没有金钱支持的时候,为1分钱代办费争得头破血流。最早从事马铃薯贩运的鲁家沟镇太平村农民杨维国回忆说,那时,定西的马铃薯销售由陕西、河南、四川等外地客商主宰着,每年到收购季节,外地客商住在宾馆里,委托本土贩子收购,由于定西人没有资金,每斤洋芋人家只给1分钱的代办费。本土贩子就为了争夺这1分钱的代办费,也相互激烈竞争。马铃薯协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接待,当时似的负责人冯有铭就把自己结婚时用的窗帘拿来作桌裙布,屠伯荣把自己家里的茶杯拿来倒茶水。

有人算过一笔账,2004年,定西马铃薯地头收购价只有0.20元/斤左右,而在广州却卖到了1元/斤。生产环节利润仅占20%,而流通环节占到了80%。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仅得了小头,大部分利益都因中间环节多而流失了。

2005年内蒙古遭受旱灾,马铃薯减产60%,这使得定西马铃薯抢占终端市场出现了绝佳机会。9月12日,在马铃薯经贸洽谈会上,一列载着2000多吨定西马铃薯的专列直奔广州大郎货场。一场没有硝烟的终端市场争夺战悄悄地展开了。

广州市场每天的马铃薯需求量为20—30个车皮(每个车皮载重60吨)。定西马铃薯一到,市场立马饱和。当天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内蒙古方面得到消息,不得不避其锋芒,暂缓进军广州。

几天过后,第一冲次击波消退,内蒙古的几车皮马铃薯陆续来到广州大郎市场,开始上市,没想到定西又发来了一趟专列,而且价格比较低,内蒙古客商一时难以抵抗,被逼到了角落,市场份额大降。

“天边”的金穗

由于定西马铃薯由专列发送量大,经销商们在和终端批发商洽谈的时候底气十足,正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办公室副主任梁习伟所说:“量大了,说话也有人听。”

不到一个星期,两次大洗牌,广州市场彻底被定西马铃薯占领。如今的市场份额接近一半,基本上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攻下广州市场后,用同样的方法,定西马铃薯攻下了上海市场,市场份额达到了50%。随后,又攻下了南京市场。

经过几个月轮番作战,定西马铃薯取代了几大传统产地主导终端市场的主体地位,成为全国市场的领先者。如今,如果定西马铃薯一天不到货,广州零售市场的土豆价格立即上涨5毛。定西马铃薯在全国市场上的重要性举足轻重。

现在哪里有马铃薯,哪里就有定西人。定西马铃薯终端市场占有份额大幅度提升,实现了稳定占领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市场;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市场份额达到60—70%;以上海、南京、武汉为中心的华东、华中市场份额增加到50%以上。由于中间环节减少了,2006年马铃薯外销价格平均每吨净增150元以上,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007年,定西发生的马铃薯三次价格战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由于秋季的一场连绵秋雨影响,今年马铃薯上市比任何一年都要集中,供大于求的市场现象一触即发。

10月13日下午,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市场内,半斤以上马铃薯的价格由每斤0.46元降到了0.40元。前来卖马铃薯的李家铺箍窑川村农民李常飞惊讶地说,以往马铃薯大量采挖的时候,也会出现价格下跌,但都是一分一分往下掉,突然猛降6分钱的情况很少见。

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市场的降价很快波及到各个乡镇的市场,所有收购摊点价格一路下跌。一直关心马铃薯销售价格的安定区委、区政府很快就发现了这一情况。从9月份马铃薯上市到现在,已经出现了三次价格波动,降幅最大的一次由每斤0.50元降到0.40元,是往年所没有的。

此前,安定区已经派出专门的懂马铃薯市场的干部和经销大户,赴全国各大终端市场和马铃薯主产区进行了调研。从全国马铃薯主要产区分析: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因干旱而减产,全国马铃薯总体上将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市场价格将会处于高价位运行预期。

定西市委常委、安定区委书记李旺泽说,当时他非常担心,因为安定区已经成了全国马铃薯价格形成中心,如果这里的马铃薯一降价,反映到终端市场,就会引发终端市场降价,折射到产地,又是新一轮降价,一旦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挤压的是农民的利益,受到伤害的是种植户。

10月14日下午,定西农业银行的负责人应邀参加了安定区紧急召集的各乡镇领导、销售大户、加工企业主会议,出台了应对措施,平稳价格,马铃薯综合交易市场的收购价格很快又上升到了0.42元以上。从2003年到2007年的5年时间里,定西市马铃薯产量由100多万吨增加到了500万吨,收购价每斤由0.18元涨到了现在的0.42元,马铃薯价格不但没有因为产量的猛增而降低,反而出现了持续提高的可喜局面。

腾胜农产品集团董事长康克归介绍说,一吨淀粉需要消耗原料14吨左右。该工厂年产2.5万吨的精淀粉生产线,年消化马铃薯可达到16万吨。目前安定区也已经成了全国最大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基地,定西淀粉加工企业达到433家,其中千吨以上的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企业33家,生产能力已达35万吨。定西马铃薯产业正在实现由“外销拉动”型向“龙头带动”型的历史性转变。

而面对其他一些地区的农产品滞销,老百姓四处求援、政府领导奔走推销的情况,一些农业专家发现,定西的马铃薯打破了“丰产降价”的常律,出现了“丰产仍火爆”的可喜局面。业内人士说,定西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经验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提供了一种很有参考价值的市场运作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取得市场中每一个环节的话语权。而金融部门的参与是打赢这场大仗的“后勤”保障。

2007年,定西分行被确定为服务“三农”试点行以来,为了进一步明确服务对象,通过广泛深入地调研,定西农行确定了马铃薯、中药材、畜草3大重点产业,沿川、沿路、沿河的31个重点乡镇,涉及全市41.5%的重点农户。

2007年10月,市农行适时发放马铃薯收购贷款465笔9600万元,防止了因连续20多天降雨,马铃薯集中上市严重冲击收购价格,以致损害广大种植户利益事件的发生。2008年,在安全收回上年贷款的基础上,面对马铃薯全面丰收,维护价格稳定异常艰巨的实际,又及时发放收购贷款347笔6800万元,确保经营户畅开收购,基本稳定了收购价格,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试点工作和服务“三农”的扎实推进,大家对定西农行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地方党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当地党政认为,农业银行在定西实实在在干了许多事情,对定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特别是在支持马铃薯产业方面,连续7年,市农行每年形成详实的调研分析报告,作为支持的重要依据,并呈报市政府和省农行,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2008年市政府以《工作动态》转发。2009年许尔峰市长做出了“这是一份高质量的调研分析报告,对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送马铃薯产业小组各领导,安定区、农业局、中小企业局阅,依据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的批示。(www.xing528.com)

对农行员工饱含真情的服务,扎实有效的工作,众多农户发出了由衷的赞誉:“定西的农业银行又回归了,成为农民的银行,老百姓对农行更亲切了。”

农业银行为了解决服务“三农”网点少、人员不足的问题,定西农行在全市乡镇新设流动服务点48个,组建流动服务组20个,配备流动服务车20辆,选聘协管员81名。

为了强化服务“三农”的功能和手段,定西农行累计发行惠农卡25.3万张,覆盖全市农户的42.5%,授信2.8万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4亿元,覆盖有效信贷需求农户的15.7%。在重点乡镇布放ATM机等自助机具475台,与电信、移动、联通、电力等部门签订惠农卡缴费协议,丰富了代理功能;与信用社、邮政储蓄签订合作协议,通过网络共享,使惠农卡在农村好用、能用、爱用。

为了解决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定西农行探索推行了多户联保、大型农机具抵押、存货抵押等11种担保方式。

为了提高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效率,定西农行推出“党政+农行+农户”等12种服务模式,带动服务农户3.08万户,创建信用村138个,占全市行政村的8%。推行信贷审批体制改革,7个支行均实现网上作业和独立审批人审批。

为了有效控制个贷业务风险,定西农行在长期实践和总结“四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试点伊始,通过改进完善,制定了包放、包管、包收、经营业绩与绩效工资挂钩的“三包一挂”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了经营责权利,充分调动了客户经理的积极性,使贷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有效益”。

专题片背后的故事之三:对于定西农行的工作,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15家中央、地方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雪中送炭的贷款”和“新闻联播”以“马铃薯铺出致富路”为题,分别对定西农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服务“三农”情况进行的专题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土豆”变成了“金蛋蛋”》、《金融支农模式之一——农行+政党+农户》和《落实经营责权利走活农贷一盘棋》的案例被农总行项俊波董事长主编的《服务“三农”案例》收编,在全国推广。而定西农行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和本行实际,创造性地推出了“公司+农行+农户”、“协会+农行+农户”、“信用村+农行+农户”等12种服务新模式,并探索出依托流动服务点、电子网络等六大有效服务渠道,为全省农行服务“三农”探索了有效途径,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取得了累累硕果的同时,定西市农行也享有诸多盛誉:2007被全国金融系统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中国农业银行评为服务“三农”工作先进集体,领导班子也被省农行评为2007年度和2008年度“四好”班子。行长周占斌同志被授予全国金融系统“职工之友”荣誉称号,被中国农业银行评为服务“三农”工作先进个人。

此时镜头中出现了定西农行员工罗成斌,这个年轻人说:

“试点以来,我们的工作量比过去大多了,也非常辛苦,但现在我愿意放款了、也会管了、收入比以前明显增加了,让我有了更大的成就感。”

为了使服务“三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定西农行加大了宣传力度,扩大了社会影响。

千溪百流,汇入“蓝海”。为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为了父老乡亲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农行人发扬“干部苦抓、部门苦帮、员工苦干”的定西精神,大力倡导“5+2”、“白+黑”的工作作风,他们倾注的大量心血,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了绚丽的鲜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每逢当地三天一次的赶集日,定西农行人就在清晨匆匆出发,翻山越岭,赶到流动服务点,开始了他们紧张忙碌的一天……

白天工作干不完,他们还要利用晚上时间走村串户,登门服务。很多人自觉地在单位熬夜加班。在家里的,也在灯下认真地整理资料、填写表格,忙不过来时,老婆孩子也帮着干,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专题片背后的故事之四:“梅花香自苦寒来”。试点以来,定西农行全体员工发扬“三苦精神”,放弃节假日,常年加班加点,采取“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保证了对上、对下和对外工作的有效开展。做为定西农行的员工,虽然辛苦得流泪,但大家还是任劳任怨。用一位老职工的话说:这几年定西农行员工是政治有进步,经济有实惠,素质有提高,感情有温暖,事业有发展。有将近100名员工走上了不同层面的领导岗位,今年市分行的三位副职分别担任了市级分行主要领导。员工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每人两年时间收入增加了1.6万元。艰苦的工作凝聚了人心,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明显增强。心平气顺,干事创业的环境基本形成。员工个人能力普遍提高。

与此同时,定西农行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有力地加强,相比试点前,各项存款净增20.34亿元,余额达到55.12亿元,增长了58.46%。各项贷款累放41.75亿元,余额达到27.98亿元,增长了61.87%。不良贷款控制在指标以内。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利润2.55亿元,其中2007年4765万元,2008年11741万元,2009年前9个月9073万元。系统考核位次提升,在全省综合绩效考核中,2007年第三位,2008年第五位,2009年上半年第一位。

对农行员工饱含真情的服务,扎实有效的工作,老百姓也发出了由衷的赞誉:

镜头中出现了收购大户张维汉:

“农行给我贷款逐年在增多,100万、200万,一直到08年300多万,所以我的发展是依靠农行,是离不开农行的。”

农民杨继春说:

“我先后贷款200多万元,农行给我们脱贫致富,做出了很大的帮助。”

长期受惠于农行信贷支持的企业代表,这样评价了定西农行人“大行德广”的风范:

赵建生说:

“10多年来农业银行累计为我们公司,提供了3.5亿元贷款。可以说,兴达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年生产马铃薯淀粉2.5万吨的现代化加工企业,全靠农行的大力支持。”

他们的艰辛探索与开拓创新,得到了上级行的高度关注和倾力帮助,农总行领导和部门先后30多次、省分行领导和部门先后60多次来定西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为纵深推进试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

定西市、县、乡、村各级党政部门,对农行服务“三农”的辛勤劳动和真诚付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试点工作的攻坚阶段,市政府连续下发4个支持性文件,召开5次专门推进会议,与农业局等7个部门联合下发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745名乡村干部协助农行发行惠农卡12.44万张,这一张张小小的卡片,就是向农户发出的一份份热诚待客的请柬。

《为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专题片的摄制组,在采访定西市委书记杨子兴时,他说:“多年来,尤其是农业银行开展服务‘三农’试点以来,定西市农业银行以服务‘三农’、面向‘三农’、情系‘三农’为己任,积极支持定西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尤其在支持定西的马铃薯产业、中药材产业、草畜产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定西市农业银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是非常满意的。”

广义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这个角度上讲,农行人所做的工作,可能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要更加深远……

以下是定西市政府2008年工作报告的节选:

2008年定西以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为目标,筹资5657万元,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水平不断提升。一批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陆续建成投产。11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通过了GMP认证。新增规模养殖企业52家、规模养殖户3000户。薯峰3万吨精淀粉、陇原中天饮片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老城区5条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南大街、自由街改造顺利推进;新城区“七路两桥”路网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关川河景观带、体育公园建设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各县县城实施城建项目53个,完成投资5亿元,通渭南城巷、陇西景家桥道路、临洮新城区、渭源渭河风情线、漳县人民公园、岷县岷州西路等建设项目成为亮点工程……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创排的现代秦剧《百合花开》荣获第四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综合一等奖。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电力通讯、双拥创建、民兵预备役和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事业全面进步。提高了代课教师、环卫工人、社区工作人员、乡镇文化专干待遇以及城市低保户取暖补贴,落实了干部职工津补贴……

融资工作成效明显,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4.9亿元,增长25.9%;贷款余额84.9亿元,增长32%……

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11亿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3元,净增6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3元,净增260元……

我们逐条逐句阅读报告,直接间接,从资金注入,过程助推,到终极支持,有农行人付出的艰辛努力。寓利于义,造福民生;相伴成长,互惠共享;回馈社会,泽及八方……

回顾以往,脚印或许深深浅浅;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定西农行人服务“三农”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自2007年10月定西农行被先后确定为全国服务“三农”试点行和全国10家整体推进惠农卡贷款发放的二级分行,定西农行依靠党政、紧扣规划、集中发放、流动服务,加强银政合作。市政府先后下发4个文件对我行试点各阶段工作向各县政府、各部门进行安排部署,并专题召开工作座谈会,先后与安定、渭源、通渭等县区政府联合举行4场服务“三农”推进会议,并依靠2745名乡镇、村社干部,帮助召集农户、宣传政策、协助农行收集发卡资料,协助发行惠农卡12.44万张。加强与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践探索,总结推出“政府+农行+农户”、“公司+农行+农户”、“基地+农行+农户”、“协会+农行+农户”、“信用村+农行+农户”、“项目+农行+农户”、“大户+农行+农户”、商贸企业(便利店)+农行+农户”、“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农行+农户”、“供销社+农行+农户”等10种服务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三农”的有效开展。

大行德广惠泽万家

试点实践充分证明,县域蓝海市场广阔,农业银行大有作为,基层叫好、农民高兴、企业称道、政府满意、社会赞誉,收获了丰硕成果:

思想认识明显增强;市场定位更加准确;服务领域更加拓宽;指导思想更加明晰;服务手段更加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普惠服务扎实推进;社会形象显著提升;企业文化得到升华。

以上是一个著名的金融专家,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后,对定西农行的总结。他在陇中乡间看到了定西农行的服务,也看到了他们资助唱的大戏,虽然戏“土得掉渣渣,但就是唱出了这里面的文化。”他还告诉我们说,作为金融企业,定西农行能够关注文化,本身就是了不起的——

比地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人心。人心大,大在思想,思想大,大在精神。这世界上,一类的企业在卖文化,二类的企业在卖需要,三类的企业在卖品牌,四类的企业在卖产品,五类的企业在卖企业……

文化就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经济现象的精神化。

和农行人的交道中,你就会阅读一种文化的博大精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