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境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与实质的关系

语境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与实质的关系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和实质的内在性关系,对中国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究其根本原因,都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方法与实质的关系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因此很有必要展开深入分析。

语境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与实质的关系

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与“实质”的内在性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其实质,只有内生性方法才能真正表现其实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内在本源方法”具有基本的自足性,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及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范畴,在其内部可以得到根本和合理的理解、阐释和建构;另一方面,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方法作为必要的辅助和补充。将方法抽象多元化,就忽视、回避或游离了实质问题,绝对地拒斥外源方法,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思想进程的实质线性化和单质化了。研究的方法只是副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才是研究的正题,方法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单一和贫乏,而在于是否科学和彻底地揭示实质,这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地理解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和实质的内在性关系,对中国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多种专业知识背景的学者参与进来,多种研究方法和风格渗透其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所谓研究范式,大致可概括为经验总结、文本研究、文化融合、中外比较、方法反思等几个方面。这种局面有积极、健康、合理的一面,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和视野,展现和释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及学术张力,联系、促动甚至活跃了一批相关学科;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主导地位有所削弱,甚至被质疑和否定,造成了某种思想的模糊和混乱。因此,这种多元研究范式共存的深层矛盾及问题值得重视和反思。其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①单纯追求方法的创新,以学术创新的名义,将研究方法视为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抽象多元化,形成为创新而创新的技术主义研究风格和路线,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②本能地拒斥外源方法,死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字眼,过于注重命题形式,从而遮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层面的诸多问题,造成视野狭窄,问题意识贫乏,经验总结不够全面和深入等局限性。究其根本原因,都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方法与实质的关系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因此很有必要展开深入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