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转换的重要认识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转换的重要认识问题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正确对待的几个认识问题1.充分认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迄今为止在实践主题上的三次重大转换,但这只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任务,并不意味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根本差异甚至是对立的。当前,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转换的重要认识问题

(四)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正确对待的几个认识问题

1.充分认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迄今为止在实践主题上的三次重大转换,但这只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任务,并不意味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根本差异甚至是对立的。革命的经验和建设、改革的经验,都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不仅革命和建设具有历史上的继承关系因而具有连续性,而且,革命和建设的目标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富强和文明,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比如,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在中国具体化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长征中不断开拓前进,永远不会过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会对这些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革命精神与之根本对立。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真正的革命精神总是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建设和改革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如,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革命的政党,这是它的本质规定性,但它同时又是执政党,这是由它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因此,不能把革命党与执政党、革命思维与执政思维简单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再如,西方世界的通常理解和做法,是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割裂开来,它们提出的中国经验,主要是指所谓中国从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渐进社会转型的成功,并认为这种经验与在此之前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相提并论,不具有连续性。这就提示我们,要真正认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的连续性,就必须警惕西方学术逻辑的陷阱。[8]

2.牢固树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以此来制约、规范和影响“化”西方优秀文明成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过程,与中国人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这个过程是不会终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决定了在“化”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化”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作为补充,这就需要明确“谁是主导、谁是补充”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必须体现在制约、规范和影响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中国化上,这不仅应该体现到我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而且要具体化到实践的过程中。当前,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人们在实践领域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模糊和淡化,相反,对市场经济却无原则地绝对推崇;在理论领域,社会主义研究的科学性不够,声誉欠佳,[9]甚至有许多似是而非不够严谨的说法,如“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等。[10]相反,一些人对西方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思潮却总是趋之若鹜,以至于生吞活剥而导致消化不良。

3.在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现了二者的有效结合,尊重了历史传统,保持了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确认这一点,对于深化改革十分重要,这恰恰是西方世界一些人所不理解或者不愿意接受的。中国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改革反对派”,分歧主要体现在对改革的方向和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上。西方世界散布的所谓“中国渐进改革的实质是逐渐抛弃社会主义包袱转向资本主义”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国内一部分人对深化改革的看法。近年来对改革的评价有很大争议,其要害仍然是要不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因此,未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继承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七大报告的基本结论上来。这就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1]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0.

[2]张祥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J].江苏社会科学,2006(5).(www.xing528.com)

[3]李维武.邓小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智慧[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2).

[4]黄力之.“中体西用”的当代阐释与马克思主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

[5]余秋雨.当前中国社会的六大文化误区[J].新华文摘,2006(19).

[6]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异端”问题[N].北京日报,2006-06-26(17).

[7]黄楠森.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J].理论视野,1999(5).

[8]李捷.警惕学术概念背后的逻辑陷阱[J].求是,2006(21).

[9]王建民.社会主义研究的科学性有待加强[J].文史哲,2006(1).

[10]石岸.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5-12-01(3).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