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转换实践解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转换实践解析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语境”问题的实践方面1.实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软着陆这一实践语境的重点在于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方面。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语境要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摆在首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能否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转换实践解析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语境”问题的实践方面

1.实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软着陆

这一实践语境的重点在于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方面。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实践语境特点,较短的时间内使标准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与中国的国情实现了结合,但这种结合还不是真正的融合,亦即这个过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单方面的历史进程,缺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维度,因此这个过程不是辩证的运动过程。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不适应的方面在整个社会高度政治化的条件下得以较长时间的潜伏,这种内在性积累最终暴露出来,强制性要求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状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失误表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硬着陆最终是不可能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良性互动的辩证局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语境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运动过程,并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主导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标准是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的融合,真正实现软着陆。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本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相反。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语境要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摆在首要的位置。

2.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融合

现实社会主义遭遇现代化的历史处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语境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本身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完成现代化的历史基础上的,因而也就没有现代化问题。因此,由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过程所导向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必然在与现代化的内在融合过程中使社会主义具有全新的内涵,换句话说,现实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只能奠定在民族的现代化实践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内在地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能否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www.xing528.com)

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的成功现代化都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历史任务,正处在积极的探索之中,因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可能性的实践问题必须纳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现实的社会主义被证明没有现代化将在实践上自行终结,但是把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定位于生产力又被西方世界认为是社会主义走投无路羞答答地打着红旗回到资本主义轨道的标志。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能是同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处于长期磨合、融合、相互调适、相互渗透的过程,根据现实就可以确定这些因素的内在矛盾在现阶段是比较尖锐的,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的淡化、马克思主义的艰难发展困境、两极分化、社会结构的断裂现象等方面,这些现象是生产力标准无法覆盖的。因此,应该承认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总体上一致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方面和环节的矛盾与冲突,造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不彻底性和不平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力图将现代化奠定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的基础上,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又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出了现实的挑战,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持续深入推进的同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物化、异化,从而冲击和抵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伴随着历史的代价前进的同时,不得不在进一步的实践中考虑到避免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困境。此外,积极的方面是“中国现代性建构,历史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任务与方向”[3]

3.民族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具体实现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化,而且要保证社会主义的中国化真正与民族的发展目标相融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和价值体系,亦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世界历史条件是当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事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意味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为人类的美好前景而进行的一种伟大探索性。因此,这意味着中国将在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总体秩序中突出重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与狼共舞”,建立与资本主义共存的和平与合作的国际发展战略。但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它又很不完善。它可能过渡到合格的社会主义,也有可能中途演变或逆转”[4]。因此,民族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中最艰难的任务,是深层和本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价值目标。

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初具雏形,但它自身的内在规律性还没有最终成型并被发现,它的外在不利条件还很多,如资本主义占据全球一体化的主导地位,而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弱势地位,其建设性的功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例如,在经济基础的系统中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对非公有制的生产关系的积极影响没有得到发挥,在个别地区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功能还没有真正发挥“一种普照的光”的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中资本主义特征比较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