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境转换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

语境转换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发展观作为全新的发展观念,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硬道理和软道理的统一,其实质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化和具体化。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发展中国为主题和现实目标的历史传统。这两种看法都在于没有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很显然,科学发展观的直接对象是中国社会发

语境转换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

(六)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发展中国为主题和现实目标的历史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想与中国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初步实现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化和具体化。科学发展观之“科学”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本质,是“人学”的中国化,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人学”的现实形态。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应该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定位,要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中国在21世纪初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伟大纲领和基本原则,是体现在解决中国发展问题过程中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回应,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理想性与现实性、中国化与世界化的统一。由于发展问题的人类普遍性与民族现实性,世界各国对发展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就有着不同的发展观念及其争论。发展是人类在每一个前进阶段所面临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因而人们总是朴素地追问:“我们需要怎样的发展”、“需要建设一个怎样的社会”、“需要怎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发展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生活”等这样一些常问常新的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此现实又能激起强烈共鸣、如此复杂又需要迫切解决的发展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认识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到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科学和科学发展的认识,将人们对现实发展问题的关切升华为对共同理想的认同、期待和实践,确立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发展观念,并将其贯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化和具体化

邓小平曾经用“发展是硬道理”打破了在关于中国发展问题上的改革之争,发展的目标直接定位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迅速地改变贫穷、落后和封闭的现实状况。这一发展观既具有直接感性的朴实无华,又具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气魄和境界,成功地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使社会主义摆脱了贫穷和僵化的困境,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物质基础,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观直接面对的是初步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这个现实已经不满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硬道理,而且要求建立发展的软道理,即强调经济发展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将现实的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将社会和谐作为立体的、动态的、辩证的社会过程建设的现实追求。科学发展观作为全新的发展观念,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硬道理和软道理的统一,其实质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化和具体化。

(1)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发展中国为主题和现实目标的历史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阶段,先进的中国人就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定位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这最初的艰难选择奠定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它无法看到近代的中国已经是世界历史结构的一部分,具有世界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的科学思维方式,中国的社会发展一旦进入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便使科学发展成为现实的可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所以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也在于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从此有了组织上的坚强保障。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虽然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主题转变,但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却始终是其实质和核心,今天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1]

(2)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始终如一的发展中国的核心目标,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鲜明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色。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提倡科学发展,就是因为原来我们的发展实际上是不科学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一词在西方世界已经成为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的对象,而中国却还在提科学发展,这岂不是步西方现代化的后尘吗?这两种看法都在于没有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来说始终是科学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曲折也是探索这一科学发展中国的道路上的必要的社会代价,对这种社会代价的认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为评判标准,着眼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长远,着眼于整个人类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始终是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对中国现阶段国情的正确认识,继承了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传统,并不是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断裂或偏转。当然,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道路的探索上,违背马克思主义和自然科学的情况是需要正视的,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这恰恰是坚持而不是否定或背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发展道路的根据。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科学”首先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遗忘这一点就不可能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关于自然科学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邓小平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早有定论并得到广泛共识,也是一个基本常识,如果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主要理解为自然科学,那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对常识的简单重复。很显然,科学发展观的直接对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性、长远性问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现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和实践纲领,不是一个常识,也不是一个实证性的具体操作问题。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化,这是完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基础。

(3)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想就是要在人类完全掌控极大丰富的生产力的条件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实际的现实目标。然而,既然是搞社会主义,就必须同时突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也就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物性,同时又要以人为本坚决克服物性、张扬人性,从过程、方向和价值目标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想。科学发展观体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想的实践方向。共产党的领导加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价值取向和先进文化,使得克服物化具有现实可能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是科学发展的当前实践形式。现代西方世界自近代以来一直苦于物化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仍然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现实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有可能为21世纪的人类社会探索出一条现实的通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道路。因此,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化和具体化,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之辩:马克思关于科学的人学本质思想的中国化(www.xing528.com)

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在其现实性上都是人学,这就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本质是人学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那个年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统治下,科学和哲学都遵循着以物为本的发展方向,其人学实质隐藏其后。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背景下,科学的人学实质正得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和社会的发展理想的初步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就是关于人的科学,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本质是人学的思想的中国化,科学发展的观念首先是人学的观念和范畴,是当代中国人学的现实形态。

(1)科学发展的动力和依据应该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满足人的合理的现实需要。只有以现实的人本身的合理需要为尺度,经济的发展才具有人学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质。只有现实的人本身才有可能调节自然和社会的矛盾,因为自然界实质上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2],它与人的“有机身体”是否和谐,其判别的依据只能是现实的人本身的现实需要和人学反思,因此人学才是科学发展的灵魂和主导逻辑。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产生的必然是耸立在人的现实的合理需要之上的欲求,这种欲求的力量推动的发展必然是对自然的疯狂掠夺,人类最终找不到人和自然的平衡点,人性将被蒙上灰暗的阴影。要避免人性的失落和迷惘,人类的发展必须变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发展的人性回归也许会付出物质财富的代价,但这也许更能让人类深刻地理解创造物质财富只是为了人的发展本身,是为了张扬人性而不是贬抑人性。当然,在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现实目标的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定位的条件下,人性和物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将面临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取舍和平衡的“两难”正是这一对矛盾的体现。因此,把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贯彻落实到从宏观到微观的具体现实中就不是自然科学所能做到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正表明科学发展的观念是先进的人学观念,但它采用了中国化的表述方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想和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状况的结合。

(2)科学发展观要求把自然真正当作人的“无机身体”,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自然界属于自在运动的物质形态,其本身作为外在于人类实践而言就是自在的和内在的和谐的,和谐于纯粹的自然界来说就是其自在性。然而,今天我们所谈论的和谐不是自然的自在和谐,而是社会和谐,和谐是一种社会关系。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一方面保持自然的内在自在性,另一方面保持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决定着人和自然的和谐。人类无论如何发展自身的创造性和智慧,都无法完全超越自身的自然性即肉体而转化为抽象的幽灵式存在,也就是说人类自身永远面临着自身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平衡问题。人自身的自然成为人类自身发展和创造其社会力量的本体观照,它起着看护和平衡人类理性的调节作用,这也就是人自身的内在和谐。这种人自身的内在和谐是看不见的和谐,“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要好”[23],这种看不见的和谐的放大与延伸就是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与社会的内在和谐。因此,人自身的内在和谐调控机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尺度和标准。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正是人自身作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存在的内在要求和外在体现。保护自然并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人自身的内在和谐的使命,是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绝对命令”,破坏自然就是人类的“自残”行为。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社会和谐都必须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来认识,仅仅停留在实证操作层面来理解虽然很正视现实的不发展和不和谐,但最终要达到根本目标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的中国化来厘清方向和确定目标,形成人学思维。可见,人自身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状态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尺度。

(3)科学发展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总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纲领,在现实层面必须是总体性的历史图景,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必须具有历史的总体性,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碎片化的,体现的是现实的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江泽民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其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历史总体性图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也是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性历史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于发展的新的更高要求。[24]这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体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总体性,体现的是科学发展的观念。只有坚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总体性推进的发展布局和态势,才有可能为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基本体现,是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灵魂,作为全面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理想的中国化亦即具体化、民族化现实化形态。

3.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什么样的理论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历史经验来看,当然只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可能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换句话说,能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必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和阐发科学发展观,使之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化理论体系是摆在学术界面前的重要任务。

(1)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传统,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定位。必须明确,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是要在21世纪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要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是要继承和延续中国的社会主义新传统,而不是相反。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传统是实现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历史经验,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科学发展观及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朴素的追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回答和实践探索,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构成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还必须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当前实践形式,二者在理论层面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应该直接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应该自觉将二者统一起来。

(2)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不仅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而且更为实质性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是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观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西方世界至少目前并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和接受我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当然也要继承和吸收西方世界的先进发展理念,现代西方世界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先进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理所当然地构成科学发展观实践的具体理论参考和借鉴,但必须明确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和实质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方向和原则,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多角度、多侧面研究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夯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同时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现实“问题阈”并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真正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

(3)将科学发展观上升到哲学高度,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既要在政治层面深入认识,更要上升到学术层面特别是哲学领域进行深化理解。学术层面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的建构是当前科学发展观研究的学术诉求。当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必须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现实统一,这就要求坚持以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构建中国人学的现实形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体系的中国化的政治原则和实践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人的发展理想的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实践精神。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体系的理论定位也应该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深入阐释科学发展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当代中国的人学现实形态为理论目标,是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形态的现实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