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08年度广东新闻奖报纸获奖作品述评

2008年度广东新闻奖报纸获奖作品述评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总体水平有所提高的情况下,2008年广东报纸新闻获奖作品更有几个突出特点:1.系列报道十分突出系列报道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应当说,获奖的15篇论文体现了广东报界2008年新闻研究的水平。

2008年度广东新闻奖报纸获奖作品述评

抓住报道机遇,展示新闻魅力——2008年度广东新闻奖报纸获奖作品述评

对国人来说,2008年凝聚着太多的情感、太多的记忆:一方面是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神七”飞船成功发射;一方面又是南方冰雪肆虐,5.12汶川大地震,还有西藏打砸抢烧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加剧……荣耀与灾难交替,梦想与危机相随,令人大喜而又大悲。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广东报纸新闻工作者本着高度的职业精神、专业理念、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把广东报纸新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广东报纸新闻获奖作品的特点

相对于2007年乃至更早年份而言,2008年广东报纸新闻的总体水平有所提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报纸层次上说,中心城市报纸(包括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与地市级报纸的水平,都有所提高;从新闻类别上说,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网络专题、新闻论文的水平,都有所提高。在总体水平有所提高的情况下,2008年广东报纸新闻获奖作品更有几个突出特点:

1.系列报道十分突出

系列报道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一等奖作品《全球次贷风暴大扫描》系列报道(《广州日报》2008年1月24日首发),相当及时地对美国次贷危机作了跨越国界的实地采访,采访了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马丁·费尔德斯坦、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委员帕里莫等近30位欧美金融界的重要人物,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前后发表四五十篇稿件,加深了人们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认识,堪称国际化高端采访报道的大手笔。一等奖作品《化危为机看广东》系列述评(《南方日报》2008年12月12日首发),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明确提出危中有机、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观点,思维辨证,立意高远,针对性强,对于引领社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产生了积极影响,体现出省委机关报的开阔视野与高瞻远瞩。一等奖作品《追查三聚氰胺》系列报道(《南方农村报》2008年9月13日首发)基于对三聚氰胺问题的准确预判,快速反应,另辟蹊径,深入追查三聚氰胺混入饲料行业与食品行业的源头,挖掘出饲料行业添加三聚氰胺的潜规则,前后刊发新闻稿件17篇,形成一系列的独家报道,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舆论监督勇气,难能可贵。特别奖作品《岭南百杰:影响中国近现代化》大型系列报道(《晶报》2008年3月27日首发),以开阔的视野、宏大的气魄,选择150余位岭南及在岭南达到巅峰的名人大家,紧扣“民族独立和富民强国”的主题来讲述主人公扣人心弦的故事,揭示鸦片战争以来诸多新思想、新实践、新探索都出在南方的历史必然性,达到在更深长的历史大视角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目的,前后刊发200个版,成为国内关于岭南近现代文化和历史人物最系统而全面的报道。系列报道《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口述史》(《南方都市报》2008年1月2日首发)虽然只获得三等奖,却不失为2008年广东报纸新闻系列报道的上乘之作,43篇口述史鲜活地呈现出改革开放30年中重大历史事件核心当事人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化的深刻融合,不仅生动可读,而且严谨扎实。尤其是关于任仲夷、项南、吴南生、袁庚的口述史,采访到大量第一手独家材料,可以说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好的纪念,也体现出《南方都市报》的过人胆识与理性精神。

2.地市级报纸进步明显

近年来地市级报纸取得明显的进步,又为2008年广东报纸新闻获奖作品所证实。消息一等奖5篇作品中有2篇是地市报的,通讯一等奖4篇作品中有1篇是地市报的,特别奖5篇作品中也有2篇是地市报的,版面一等奖4件作品中有2件是地市报的。从质量上看,地市报的新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一批好作品。消息《灾区学子顺德圆求学梦》(《佛山日报》2008年7月2日)报道四川汶川桑坪中学近700名学生抵达顺德复课,写作干净利索,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丰富的新闻内容,不仅完整地报道了桑坪中学近700名学生抵广州、到顺德复课的情景,而且介绍了桑坪中学的规模及受灾情况等背景,讲述了碧桂圆负责人致信省委获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批示支持的复课缘起,表现了广东各界对灾区学子的关爱。消息《现场直播一把手“赶考”网友点击千万发帖三万》(《湛江日报》2008年4月13日)报道湛江市首次通过网络、电视直播各县(市、区)委书记向市委全委会述职,突出地表现了完善地方政治制度设计的深刻意义,体现出高度的新闻敏感。通讯《农村赤脚医生“穿鞋”了》(《珠海特区报》2008年12月26日)以小见大,通过赤脚医生从医生涯的最大转变来表现农村卫生服务的喜人变化,是一篇关注“三农”的好新闻。特别奖作品《“开前门堵后门”搞活放开发展佛山》(《佛山日报》2008年11月7日)是对广东省原省长、佛山市原市长卢瑞华的专访,回顾卢瑞华市长当年在佛山搞活放开、发展佛山的举措与风范,通过核心提示、精彩语录、小标题、配图片等编辑方式,使一篇4000字的长稿具有可读性,举重若轻,体现出采编人员对重要稿件的驾驭能力。

3.新闻研究蔚然成风

2008年参评论文总数达到80篇,不管是四大报业集团还是地市级报纸,不管是主报还是子报,都有采编人员提交论文,表明新闻研究在广东报界已蔚然成风。而且,这些论文大都能够紧密结合办报实践来探讨报业发展中的前沿课题、重要问题以及采编经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论文评奖数量有限,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7篇,要从80篇论文中选出15篇获奖作品,让评委们很为难,当然最终只有按规定评奖。应当说,获奖的15篇论文体现了广东报界2008年新闻研究的水平。范以锦《“负面报道”:一个被模糊了的概念》触及我国新闻界的一个重要现实理论问题:“负面报道”被等同于“负面影响”而受到过分控制,甚至舆论监督也被归到“负面报道”之列而被过分控制,这就使“负面报道”的概念被模糊被滥用,甚至成为压制舆论监督的挡箭牌,因此,作者建议慎提“负面报道”。文章发表后,《新华文摘》和众多网站转载,不少领导在讲话中也肯定了文章“‘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影响’”的观点。杨兴锋《从“核裂变”到“核聚变”——新媒体竞争格局下南方报业的战略选择》提出,在新媒体竞争格局下,南方报业的战略选择已从过去的多品牌战略(“核裂变”)走向媒体聚合战略(“核聚变”),媒体聚合战略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合资源,二是创新机制,三是强力扩张;作者还论述了现阶段媒体聚合战略的实施重点,体现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掌门人的战略思考。李婉芬、徐锋《报业:从宣传工具到传媒产业》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报业的发展变化,并紧密结合《广州日报》的办报实践加以论述,体现出业界人士对报业演进轨迹的理性认识。除了上述三篇获一等奖的论文,获二、三等奖的论文也不乏精彩。田东江《理论高度决定党报影响力度》提出的观点很有见地,对于加强党报的理论宣传具有启发意义。文长辉《媒介“互文性”:新的“意义链”的开发》论述了媒介互文性的产生渠道、体现方式及其效用,对于新媒介时代的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www.xing528.com)

二、广东报纸新闻进步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2008年的广东报纸新闻会呈现出上述特点?分析广东报纸新闻的进步原因,可以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加深入地把握广东报纸新闻的发展态势。自然,广东报纸新闻进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1.善于抓住机遇,精心组织策划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位的,报道是第二位的。这就意味着,新闻工作具有很大的机遇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2008年是充满新闻报道机遇的一年。一方面,可预期的好事、大事多,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举办、“神七”飞船发射等,自然是难得的新闻报道机遇;另一方面,重大灾难与重大社会事件频频发生,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西藏打砸抢烧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也是必须重视的新闻报道机遇。对于这些新闻报道机遇,不管是可预期的还是突发性的,广东报纸新闻工作者都善加利用,或及早策划,或及时跟进,组织了众多精彩的系列报道。对于可预期的新闻机遇,如果没有事前的充分策划、精心组织,就不可能推出像《岭南百杰:影响中国近现代化》、《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口述史》这样大型的系列报道;对于突发性的重大灾难与重大社会事件,如果没有高度的新闻敏感与及时跟进,就不可能推出像《全球次贷风暴大扫描》、《化危机为机看广东》、《追查三聚氰胺》这样重头的系列报道。由此可见,善于抓住新闻报道机遇,善于策划与组织,创造性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已成为当今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理念与专业能力。2008年春节前后,“珠三角企业大量外迁”的传闻一度甚嚣尘上,《羊城晚报》记者敏锐地抓住这一苗头,展开近3个月的调查,推出3个版的“珠三角企业外迁真相调查”专题,很见功力。同时刊登在头版头条的通讯《珠三角首遇“转型阵痛”》(《羊城晚报》2008年3月28日),以小角度切入重大选题,以开阔的视野审视大变局,内涵深刻而行文简洁,发表后为众多媒体与网站转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南方冰雪灾害过后,《广州日报》成功策划了“寻找最可爱大兵”的报道,把歌颂解放军无私奉献精神、弘扬“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通过一种充满可读性与人情味的“社会新闻”呈现出来,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通讯《“最可爱大兵”找到了》(《广州日报》2008年2月18日)获得一等奖,理所应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专题“岭南十拍”更是善于抓住新闻机遇进行策划与报道的一个范例。2008年春节前,汪洋书记和黄华华省长通过网站发布《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网民拜年,鼓励大家“拍砖”。奥一网与《南方都市报》趁势推出“岭南十拍”,受到书记、省长的高度重视,于是又产生“岭南十拍·汪黄网会”(奥一网2008年2月29日)的报道。这个网络专题不仅获得一等奖,而且围绕这个专题的有关报道《〈岭南十拍〉拍得不错》(《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5日)、《书记省长会见网友写下网络民主新一页》(《汕尾日报》2008年4月25日)也获得特别奖。

2.传媒竞争促进新闻创新

对广东报业而言,传媒竞争应当说是全方位的。报纸与网络媒体、报纸与广播电视、同城报纸之间、中心城市报纸与地市级报纸之间,都存在着相当激烈的竞争。竞争一方面使广东报业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又使广东报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加强新闻创新,把整个广东报业新闻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新闻创新,首先是创新意识的增强。众多新闻论文的参评,就是新闻创新意识增强的突出表现。这是因为,这些论文大多是紧密结合实践来探讨报业的发展问题与业务问题。譬如:杨兴锋《从“核裂变”到“核聚变”——新媒体竞争格局下南方报业的战略选择》探讨的问题是“新媒体竞争格局下南方报业的战略选择”,谭乐生《改版必须抓住办报观念这个根本》是关于《江门日报》改扩版的思考,潘伟《小报社·大报纸——后发地市报发展之探索》总结出清远日报社“小报社·大策划”、“小报社·大品牌”、“小报社·大活动”、“小报社·大市场”四条经验,都体现出鲜明的新闻创新意识。其次,是创新能力的提升。消息一等奖作品《用创新赢得尊严》(《深圳特区报》2008年8月27日)报道温家宝总理兑现视察深圳康佳集团时给一名女工的承诺,寄来亲笔题词“用创新赢得尊严”,生动活泼地宣传企业创新、城市创新乃至国家创新的重大战略与理念,也体现出采编人员训练有素地捕捉好新闻的创新能力。《办“无罪证明”排了几百米长龙》(《羊城晚报》2008年4月8日)报道,是记者前一天中午接到春季广交会参展人员投诉电话即赶赴现场采访,并咨询律师,确定办“无罪证明”不仅无实际意义,而且劳民伤财,甚至涉嫌违法,及时在头版中央显著位置刊出,并配上《广交会规定很“羞家”》的短评,体现出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新闻敏感与过人胆识。再次,是对创新学习的重视。广东省记协主席范以锦说,这两年《珠海特区报》、《东莞日报》的进步在地市级报纸中尤其突出,进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这两家报社都很重视创新学习,先后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举办研讨会,珠海特区报社还请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过专门的培训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请专家学者与业界精英讲学论道,传经送宝。这对于地市级报纸的进步,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广东报纸新闻存在的问题

有道是:新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参送作品来看,2008年的广东报纸新闻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譬如,2008年那么多大事,但精彩而有震撼力的通讯作品却不多;一些反映重大题材的好稿,关键地方却缺失有关的新闻要素,不能评一等奖;部分参评稿不规范,比如通讯前加本报讯;消息、通讯超长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好稿由于超长而不能评一等奖,只能评特别奖;传统媒体人去做网站,把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带入网络,网络新闻的特点与魅力还未得到充分的显现,网络评论一等奖空缺等。所有这些都表明,广东报界的新闻业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原载《岭南新闻探索》2009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