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翰卿:肺心病治疗经验

李翰卿:肺心病治疗经验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多发于地处寒冷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他肺胸疾病引起的心脏病。因此,本病虽曰肺心,实则以心血瘀阻、肾不主水、阳虚水泛为病机之根本,故应着重从肾心论治。基于上述思路,结合多年的治疗肺心病之经验。[《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翰卿》]

李翰卿:肺心病治疗经验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多发于地处寒冷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他肺胸疾病引起的心脏病。多因喘咳等肺系疾病迁延不愈,渐至肺、心、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出现气喘、心悸、水肿、腹胀、唇青舌紫等表现。肺心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危重病,中医学虽无“肺源性心脏病”这一病名,但历代文献对本病之诊治记载颇详,大致属于咳喘、心悸、痰饮、水肿等范畴

由于本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多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且多为年老、久病、体衰患者,故临床表现以本虚为主,急性发作期以虚中夹实、痰热壅肺为特点,而血瘀见症,不论急性期、慢性期均普遍存在。本病迁延日久不愈,多伤及脾肾之阳,易造成下焦脾肾虚寒与上焦心肺郁热相间出现的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的危重证候。

从病的先后和演变来看,本病由肺而起,逐渐波及心,长期反复发作,进一步影响到脾肾,后期则以心肾功能衰退为主要表现。具体来讲,肺主气,司呼吸,上通气道、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为五脏之华盖,又属娇脏,不耐寒热,因此,外邪侵袭人体,首先犯肺,导致肺失宣降,肺气逆乱,发为咳喘。咳喘既久,痰热内蕴,渐至肺气虚而短气、喘促,肺伤日久,必及于心。心与肺同居上焦,肺主气,朝百脉,辅心而行血脉。肺气虚、气滞,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则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脉,血流不畅,而致血瘀,出现心悸、唇甲发绀、胁下痞块等血瘀之候。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则更加重瘀滞及水肿。肾主水而肺为水之上源,《景岳全书》载:“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制而妄行。”水液代谢失调,溢于肌肤,则为水肿;水液停积,则为痰饮;水邪泛滥,则面浮肢肿;水饮上凌心肺,故心悸喘咳。又肺失肃降,也可导致肾阳不升,肾不纳气,则气喘更为加剧。因此,本病虽曰肺心,实则以心血瘀阻、肾不主水、阳虚水泛为病机之根本,故应着重从肾心论治。

发病脏腑虽然以心肾为主,但肺、肝、脾等脏往往多被累及,痰饮、瘀血、气滞、气虚、阴虚、阳虚、寒象、热象常相夹在一起,只不过随着病情的变化,出现孰者为主,孰者为辅,孰多孰少而已。故在治疗用药上,也应随着证候的变化,在抓住主要原因进行治疗的同时,不忘辅以第2位、第3位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标本兼顾、综合治理、提高疗效的目的。

基于上述思路,结合多年的治疗肺心病之经验。常将肺心病分为5种证型,详见下述:

1.心肾阳虚,痰饮阻滞型

主症:气短咳喘不能平卧,吐泡沫痰,轻度水肿,四肢厥冷,怯寒,舌苔白,脉沉细弱或沉细微而数。

治则:宣阳化饮。

方药:真武汤加减。附子3~6g,茯苓5g,白术6g,白芍6g,生姜3片,杏仁3g,人参3g。

加减:瘀血阻滞,轻度发绀者,加丹参6g。

2.上实下虚,痰浊中阻型

主症:咳喘而不能平卧,胃脘痞满,口苦口干,颜面或眼睑水肿较重,头部时时汗出,足冷,或手足厥冷,舌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滑。

治则:化痰降逆温肾。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紫苏子9g,橘红6g,半夏6g,当归6g,前胡6g,厚朴6g,肉桂5~6g,黑锡丹3g,人参3g。

3.肾阳不足,寒水上冲型(www.xing528.com)

主症:咳喘不能平卧,头汗如珠,腰腿疼痛,足冷如冰,下肢水肿,舌苔白,脉弦紧,尺大或两尺均微。

治则:温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生地黄9g,山药9g,山茱萸9g,五味子9g,茯苓9g,泽泻9g,牡丹皮9g,附子9g,肉桂5~9g,车前子9g,怀牛膝9g。若无山茱萸,可改用补骨脂9g。

4.痰饮不化,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型

主症:咳嗽气短,不得平卧,全身水肿,口苦口干,头晕头痛,心烦心悸,时而胸胁窜痛,烦躁易怒,舌苔白,舌质黯,口唇紫黯,脉弦滑。

治则:补气养阴以培本,理气化痰祛瘀治其标。

方药:咳嗽遗尿方加减。柴胡6g,半夏9g,陈皮9g,青皮9g,党参9g,麦冬9g,五味子9g,当归9g,白芍9g,黄芩9g。

加减:咳嗽严重者,加紫菀9g。若无柴胡,可改用川芎9g。

5.气阴两虚,痰浊中阻,上热下寒型

主症:喘咳气短不能平卧,或因精神极度疲惫而不能坐起,或不能翻身,全身水肿,或下肢水肿,全身极度消瘦,口干苦,夜间尤甚,腹胀而怕冷,烦躁易怒,心悸心烦,脉弦滑而大或虚大,舌苔薄白或光剥如镜,舌质紫黯。

治则:益气养阴,理气化痰,清热温肾。

方药:黄芪鳖甲散加减。黄芪15g,人参6g,地骨皮9g,紫菀9g,茯苓9g,柴胡9g,半夏9g,知母9g,生地黄9g,白芍9g,麦冬9g,肉桂9g,陈皮9g,甘草6g。

加减:心悸较重者,加五味子9g。[《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翰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