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安全精选:青少年不良行为概述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安全精选:青少年不良行为概述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能否在青少年不良行为形成初期及时回应,以及在不良行为出现后的矫正将是本章重点阐述的内容。一我国青少年不良行为概述1.不良行为定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清楚明确地阐述了未成年人的各种不良行为。因此,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纠正迫在眉睫。而在青少年团体中,容易产生趋同性或在群体压力下感染不良行为。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本身容易成为“标签”而影响其参与学习与就业,导致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安全精选:青少年不良行为概述

第一节 青少年不良行为概述

青少年阶段是建立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重要阶段,由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还不完全具备是非判断能力,认知趋于片面化,容易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再任其发展就将成为犯罪行为。社会能否在青少年不良行为形成初期及时回应,以及在不良行为出现后的矫正将是本章重点阐述的内容。

一 我国青少年不良行为概述

1.不良行为定义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清楚明确地阐述了未成年人的各种不良行为。该法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分为一般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据该法第4章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一般不良行为主要有: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携带管制刀具;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⑤偷窃、故意损坏财物;⑥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⑦观看、收听色情、淫秽音像制品、读物等;⑧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4条规定,是指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主要有: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社会治安;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财物;④传播淫秽读物或者音像制品;⑤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⑥多次盗窃;⑦参与赌博;⑧吸食、注射毒品;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司法部门的统计,近年青少年犯罪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成员的比例在50%左右,犯罪类型涉及打架、斗殴、抢劫、盗窃、贩毒、杀人、绑架等。因此,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纠正迫在眉睫。

2.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特点

(1)动机的复杂性、情景性。随着年龄与心智的成长,青少年的各种需要也快速增长。然而青少年很难正确辨别和理解自己的需要,而通过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企图满足自己的需求,如好逞强,渴望被关注,自尊心过强等。同时这些动机的产生与当时所处情景有密切关系,易受情景因素影响而作出不良行为。

(2)认知的片面性、矛盾性。青少年希望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然而面对海量的信息,较难准确分辨,容易听信一家之言,以偏赅全、不分是非、绝对化,并缺乏周密完善的考虑,容易上当受骗,被人利用、唆使。同时,不同信息间的差异也会让青少年感到矛盾,认知与情感、行为间也常常产生矛盾。

(3)情感的波动性、隐蔽性。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心境变化很快,情绪高涨与低落此起彼伏。高兴时手舞足蹈,懊悔时捶胸顿足,在情绪冲动不能控制时较易产生不良行为。另外,青少年外表与内心的体验不完全一致而表现出隐蔽性,容易被家长及他人的忽视,使不良行为滋长。

(4)意志的盲目性、极端性。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提高,随着对自己的存在价值、社会地位和活动能力的不断认识,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他们又缺乏对挫折的耐受性自制力,容易因一时挫折而灰心丧气,从而产生自卑感。同时,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他们常把执拗当顽强,把冒险当勇敢,把轻率当果断而容易走向极端化。

(5)行为的模仿性、感染性。青少年有很强的行为模仿能力,不仅模仿自己生活周围的语言、风俗、习惯、道德等,而且对富有刺激性、与个人生活密切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行为和思想也会去模仿。因此,当宣传报道、电影电视、文艺作品中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时,容易在他们中间很快蔓延开来。而在青少年团体中,容易产生趋同性或在群体压力下感染不良行为。

二 不良行为青少年的需要

1.修正和减少当前不良行为,预防犯罪(www.xing528.com)

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将会成为其自身成长道路上的阻碍,较难受到普通大众的认同而容易被主流社会排斥,也会对家庭系统造成影响,父母常常为子女的不良行为烦恼以致引发更多家庭危机,当一般不良行为进一步恶化为违法犯罪行为时,更会危及他人而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修正和减少当前不良行为成为其最基本和最表面的需要。

2.学习就业需要

它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教授、技能培训、实习机会、创业支持、就业辅导等。青少年阶段是接受学习和培训的最佳时机,而参与就业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本身容易成为“标签”而影响其参与学习与就业,导致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鼓励和协助青少年为接受科学文化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促进青少年成功就业对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成长有巨大作用。

3.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需要

它包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恰当的社会角色与合适的社会行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往往源于环境体系下形成的尚不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他们比普通青少年更渴望受到关注与关怀,渴望他人的倾听与理解,需要对于促进自身健康社会生活方式的指引。

三 社会工作的介入理念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时,一定要秉承以下工作理念:

1.平等与接纳

每个青少年都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体,然而由于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他们容易受人嘲笑和轻视,而对行为产生负强化。接纳并非赞扬,而是以平等的态度看待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包括他的长处和弱点、他的适宜与不适宜的品质、他的正面和负面的感受、他的建设性和非建设性的态度与行为。平等与接纳有助于社会工作者走进服务对象的心里,走进他们的生活,与之交朋友,能更好地协助服务对象从防御中解脱而有安全感,以现实的方式面对自己,这对其健康积极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应尽可能促进服务对象本身的自我接纳及环境体系对服务对象的接纳。

2.挖掘潜能与“增权”

由于不良行为而容易使青少年处于“失权”状态,表现为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社会参与性的缺乏、自卑无助的自我认知。当人在拥有适当资源的情况下,均有能力成长并且改变,在不良行为掩盖下的青少年仍有其自己都可能未意识到的潜能。社会工作者鼓励与支持青少年展示自己以及自我决定,这隐含了对服务对象成长、改变、发展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的信任,并且相信服务对象能负责任地自由尝试所选择的信任目标。在介入的过程中积极促进青少年的个人“增权”,协助其对自我重新肯定,认清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减少对自我的负面观念及无能感。在服务对象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集体层面的“增权”,减少社会体系间权利的差异,促进社区及社会融合。

3.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不良行为青少年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离不开群体,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青少年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大都有较大的依赖性。从青少年与其所处的社会支持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看,网络成员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密切,对青少年的情况较为熟知,了解青少年过去的经历以及问题所在,往往能提供更加有效的、清晰的解决方法。另外,网络成员,特别是家庭成员、亲密朋友,对青少年的情感方面的支持往往是专业工作人员无法替代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正式支持因素与非正式支持因素相互配合,能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以更好地开展针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辅导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