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素质教育的学校管理

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素质教育的学校管理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学者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出过各种人本主义教育学说。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义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此外,素质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相融之处,还表现在两者都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关

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素质教育的学校管理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人本主义教育

1.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

人本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和诸多社会领域的概念。作为当代主流性的社会思潮,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

国内学术界目前对什么是人本主义存在着不同看法。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它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对其他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泛指一切从人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等具有许多共同的立意点和内涵属性,在理论与实践上有着许多共同的认同点,但区别却也是非常鲜明的。

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学者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出过各种人本主义教育学说。

如同人本主义哲学具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一样,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有古典与现代之别。

古典人本主义教育的源头,在西方最早可溯至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经文艺复兴以后,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到18世纪的卢梭、狄德罗再到康德、费希特等人,直到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古典人本主义教育完成了终结,达到了顶峰。在这些教育家看来,人具有潜在的善性,应该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通过教育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像古典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那样脉络清晰。它是一个包括众多教育流派的庞杂体系。从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可以贴上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标签。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它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这一教育思潮,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本文欲将这种狭义上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同我国的素质教育作一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2.素质教育辨析

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同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一样,素质教育思潮也并非一个体系严密的学派,甚至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也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人们从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的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它意在充分开发个体的潜能使其得到发展和优化,全面塑造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对素质教育观的整合性认同

从人本主义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这两种教育思潮存在许多融合之处。

(1)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www.xing528.com)

人的潜能问题,早在20世纪初就受到关注。时至60年代,人的潜能问题再次成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课题。他们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这种潜能是积极的、合理的和现实的,发挥人的潜能,超越现时的状态,是每一个人的最基本要求。他们主张,不仅要看到人是什么,而且也应看到人可以成为什么;不仅要看到人的表现和现状,也应当看到潜能。据此,人本主义教育倡导,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人内在潜能的发展,甚至认为,如何去发现儿童的潜能,使每个人的学习更接近于他的特殊潜能,是未来教育面临的最伟大的挑战。

同样,我国的素质教育也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包括个体的发展潜力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其发展的可能性展现出来。

(2)重视学生心理人格的培养

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受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论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格是有组织而完整的整体,如果把人的情感生活与智力分割开来,其结果是双方都受到损害。由此,在教育目的论上,人本主义教育主张培养“完整的学生”,追求“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实现受教育者在身体、精神、情感、理智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同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论一样,我国素质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其实践主题最根本、最集中地表现为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和追求。它强调德、智、体等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具体落实,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的发展。

(3)坚持学生主体的认识论

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本主义教育认为, 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加工厂,而不能视为储藏室。罗杰斯明确提出,一门课程的结束,其标志与其说是学生已“学到了所有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不如说是“学会了怎样才能学到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即学习方法。此外,为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人本主义教育还要求教师经常与学生讨论和决定评价学习的标准,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义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我国素质教育从革除“应试教育”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弊端出发,也竭力倡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让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动发展的状态,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志之一。“要着力让孩子主动发展,因为没有主动,就没有生动活泼;没有主动,就没有发明创造。”

(4)尊重学习者个性差异的诉求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不仅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而且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均是如此。正因为每个学生在实现自己的潜能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和个性特征,所以,不存在任何时候对所有学生都适应的一成不变的课程程序或成就水平,必须提供形式广泛,不同幅度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选择合适的课程,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我国的素质教育为了克服应试教育“一刀切”的缺点,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它作为实施教育和教学的依据。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从而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此外,素质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相融之处,还表现在两者都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