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教育管理:走向人本主义教育

班级教育管理:走向人本主义教育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级管理方法则是班主任为进行班级管理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称。

班级教育管理:走向人本主义教育

五、班级教育管理的常用方法

方法是个人或组织为实现一定目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个人主观能动性及各种物质、信息因素的一系列技术技巧。班级管理方法则是班主任为进行班级管理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称。中小学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有如下几种:

1.说服教育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认识,形成正确观念,促进班集体和学生发展的最常用方法。学生在学校既要学习科学道理,更要学习做人的道理。从长远看,“明理”是做人的基础。因为个人只有通达事理,才能自觉提高认识,处理好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避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班级管理必须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学生成长是一个漫长过程,说服教育首先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说服教育才能为其接受。其次要考虑什么时候给学生讲什么道理以及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时间和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把握好说服教育的分寸。再次,要将道理讲透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怎么样。为此,应注意以下问题:

——说服要“入题”。“入题”即说理要准确,一是说到问题核心上,即说服直逼主题,观点明确,必须反对不得要领的侃侃而谈、强词夺理;二是说到问题重点上,即善于从细小的、常见的或习以为常的事件中揭示问题要害,必须反对泛泛而谈的长篇大论。

——说服要“入心”。说服教育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态度,而非时间。说服教育要“入心”,首先得让学生“动心”,要让学生“动心”就必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将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以激发起学生接受教育的需要和愿望。学生只有在自愿接受教育的情境之下,说服教育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说服要“入情”。俗话说“情通则理达”, 良好的师生感情是教育学生的催化剂。因此,一方面要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改善,另一方面对待每个学生态度诚恳、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师生情感上接近,能引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习情境陶冶

学习情境陶冶是借助于环境,影响和熏陶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没有明确要求和强制性,寓教于情景,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作用。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复杂性要求班主任有意识的创造环境条件,充分利用积极的、正面的、有益的因素潜移默化影响学生。陶冶法有四种形式:

(1)情感陶冶

情感陶冶是运用积极健康的情感感染学生,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良好品行的培养总与美联系在一起,学生有美的感受和情感,才可能有真和善的品行。美感能使学生产生健康追求,引发爱心,驱使学生在理智感支配下爱护美好事物、美好人生,学会控制而非放纵。

(2)人格陶冶

教师尤其班主任是中小学生做人的表率,不能只用说教要求学生,一定要在关心、爱护、信任、尊重学生基础上,用教师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促进其转变思想,积极进步。

(3)环境陶冶

中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无不受环境影响。班级是学校环境影响学生的根本因素,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制定好班级规章制度;严格督促实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美化好学校和班级的学习、生活环境;维护好学生之间的人际环境,使学生既互助合作又相互竞争。(www.xing528.com)

(4)艺术陶冶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还影响学生性情。指导学生阅读文艺作品、聆听优美音乐、观赏画展、观看优秀影视作品或组织学生创作、表演,或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体察生活等都能使他们从中获得种种启迪,受到种种教育。

3.榜样垂范

榜样示范是运用他人模范行为、先进事迹等影响教育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将抽象概念和理论具体化、人格化,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

中小学生模仿性强,凡是他们崇拜的人物、他们认为值得仿效的行为、新奇有趣的东西、使他们受到激励的事物等都是其模仿对象。但由于涉世不深、缺乏经验、缺少对人生的思考和远大理想,他们又容易模仿坏形象,故必须为他们选择好学习模仿的榜样。运用示范法应注意:学习榜样要结合班级管理目标,具有针对性;选择的榜样要贴近生活,具有感染性;指导学生掌握榜样的精髓,从思想意识和品行上提高学生;提供反面形象,帮助学生分析认识,引以为戒。

4.行为实践

实践法是为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组织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自觉遵守社会和班级规范,形成良好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践将检验认识、深化认识、促成知行转化的桥梁

在班级管理中,组织学生实践锻炼要抓好以下工作:

——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学生认识水平的深化、知识才干的增长、错误的纠正、 良好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都有赖于实践锻炼。组织班级实践活动必须紧扣班级管理目标,既严格要求又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加强纪律性和自控能力训练,培养坚强意志。纪律是维护实践秩序、保证活动成功的条件之一,遵守纪律本身就是实践锻炼的内容。实践锻炼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纪律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既不能太容易使学生浅尝即止,又不能太难使学生望而却步;适合多数学生能力特点。

——给每个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班主任一般重视为学生骨干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而忽视多数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集体责任心、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开展实践活动要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向每个学生提出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建设。

5.合理运用奖惩机制

奖惩结合是班级管理常用的辅助方法。奖励是对学生良好表现与进步的肯定评价,惩罚则相反。正确运用奖惩法能激发学生上进心、 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不正确的奖惩则会使学生盲目骄傲或灰心失望、丧失信心。一般来说,奖励能推动学生进步,应多用,但使用不当会造成学生骄傲、忽视缺点、错误;惩罚不受学生欢迎,应少用,但运用恰当也能起促进作用,运用不当则会造成师生对立,影响班级建设。所以,使用奖惩法一定要从教育出发,把握好分寸,做到公正客观。

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在此不再多述。应注意的是:首先,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育人,选择班级管理方法必须立足于这一最终目的,注意管理方法的针对性、灵活性、渗透性特征。其次,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为了解学生是教育管理学生、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建设良好班集体的前提,也是教育学生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