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游记》争论:探索中国小说内涵

《西游记》争论:探索中国小说内涵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游记》的作者,则有意运用这样一个完整而绵密的体系架构,来传达他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看法。所以我认为《西游记》主要的意义就表现在这儿。因为我们说过,《西游记》的产生源于众多人的创造,所以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虽然有以上我们所说的主要结构,但其他零星散布的各种思想也都兼容并蓄着。

《西游记》争论:探索中国小说内涵

三、《西游记》内涵的争论

我们说过,《西游记》这本奇书融进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情感,所以它也常能激起我们的共鸣。不同的读者,就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和启发,每个人总能在这里头找到他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投影,因此,在中国许多小说名著里,从没有另一本书能像它这样,具有各式各样的“读法”。有些人说它是在讲金丹大道;有些人说它是宣扬佛法;有些人说它讲的是“收其放心”的儒家道理,也有人说它是在反抗或讽刺现实社会政治;更有人说:你们都猜错了,这本书顶多不过是一部有趣的滑稽小说或神话小说,什么意思也没有,只不过有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而已……近代学者也企图从各个角度去探讨它,有些人把书里的人物拿来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相比较;有些人研究它的神话内涵;有些人探讨其结构象征;有些人注意它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有些人则说它是个智慧的喜剧……

当然,这许多说法各有其依据,也多半能言之成理,虽然各有着十分歧异的论点,但并不妨碍它们之间理论上的并存性。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将采取一种颟顸不负责任的态度:“甲好,乙也不错,丙嘛,也可以。”相反,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看法,可是我们仍然希望读者能具有一份开放的胸襟,能够从以上各种角度去看这册奇书,去领略各种不同的内蕴。

在以上各类看法中,应该稍微提一下的是有关佛道的部分。由书里对佛经内容经常弄错的情形来看,本书不太可能是一本单纯为宣扬佛法而写的书。它里面虽曾叙述佛道斗法的经过(如车迟国悟空和虎鹿羊斗法),但那其实是采自敦煌舍利佛与外道六师斗法变相图这一类民间传说,而予以改编创造的。有些人认为它就是影射明世宗崇道灭僧,已不甚站得稳,何况说它是弘扬佛法呢?在《西游记》那些章节题目、诗词、回末对句里,我们反而可以看到各种阴阳五行、丹鼎炉火等名词,例如孙悟空是金公、猪八戒是木母、沙和尚是黄婆(代表土)、唐僧则是“一头水”。又如盘丝洞七个女妖捉住唐僧,题目就叫做“盘丝洞七情迷本”;悟空用芭蕉扇搧灭了火焰山,就说是“坎离既济真元合,水火均平大道成”、“水火调停无损处,五行联络如钩”;猪八戒帮助孙悟空大战牛魔王,则高吟“木生在亥配为猪,牵转牛儿归土类。申下生金本是猴,无刑无克多和气”……这一类情形,遍布全书。但我们如果根据这些现象就又认定它是本道教徒炼丹的书,也未免太天真了。事实上,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的经典中,也是宋明以来哲学思想背后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体系。《西游记》的作者,则有意运用这样一个完整而绵密的体系架构,来传达他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看法。

这些看法,展示了人性由束缚到解脱一连串修持的过程。(www.xing528.com)

首先,孙悟空又名“心猿”,所以真假猴王大闹天地那一回,题目就叫“二心搅乱大乾坤”;悟空学道的地方则称“灵台方寸山”。十四回又说“佛即心兮心即佛”,处处都显示了作者对“心”的强调,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八十五回),只要掌握住这颗心,不“纵放心猿”,自然平安吉祥。可是,您如果以为作者只是要人掌握住这颗心,那又错了。第十三回说得很清楚:“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八十一难的许多妖魔恶怪,其实都是“心”所幻化出来的,例如真假猴王大闹乾坤,即是二心混乱的结果;悟空和八戒大战牛魔王时,悟空更高吟:“牛王本是心猿变!”即心即魔,要心灭魔灭,就必须“无心”(第五十八回:“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由护持此心而到无心,也就是由修道而到证道的历程,既已证道,则五行本是空寂,百怪都属虚名了(见一百回)。

经由这种历程,本书主要在点出一个“空”字,所谓四大皆空,五行空寂。美猴王进出石胎,远赴灵台方寸山学道时,那位开门的道童是“心与相俱空”,菩提祖师是“空寂自然随变化”,又替猴王取了一个名字,叫悟空:“鸿蒙初关原无一姓,打破顽空须悟空”!换言之,孙悟空这个角色和《西游记》这本书,就是在教人如何悟空,并打破顽空,所以六十一回又说“打破顽空参佛面”。大乘空宗佛学,主张一切世间物象都没有独立的实质自体,一切心的作用也这样,《西游记》可能就是运用这种理论,套进他自己那个概念体系去的。经由打破一切世相顽空(剿杀幻象妖魔)来悟“空”,也是一段心性修持的历程,所以本书开宗明义第一章标题就是“心性修持大道生”。

这种历经万有假象而证道悟空的过程,揭示了一个人性由束缚到解脱的主题,孙悟空(心猿)头上的紧箍儿象征一个具体的束缚,等到他成佛了,束缚也消失了。所以我认为《西游记》主要的意义就表现在这儿。

当然,我们在提供以上这种对“西游记”的解释时,必须附带说明三点:(1)这种诠释,写得十分简略,其中有许多曲折,非千言万语不能细谈。(2)我们这项解释,是针对全书主要结构来说明,并不排斥其他各种解释的可能。因为我们说过,《西游记》的产生源于众多人的创造,所以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虽然有以上我们所说的主要结构,但其他零星散布的各种思想也都兼容并蓄着。(3)以上我们所说的这层意义,既然是透过《西游记》整本书来表现,运用它的整体架构来展示,那么,它当然不可能用另外一种结构来复现,想要改写《西游记》而又保存原来那种意义,实在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改写的工作势必一方面告诉读者它原书说的是些什么,而另一方面再把我们改弦更张的经过稍予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