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疗泄泻,升清降浊-中医临床备要

疗泄泻,升清降浊-中医临床备要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泄泻是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疾病的常见症状。本病《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病名。总之,泄泻的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治疗泄泻以升清降浊、运脾除湿为基本原则,并须根据病程的久暂,病邪的性质和正气的强弱而确立相应的治法。源于《兵部手集方》,可医赤白下痢、泄泻腹痛、里急后重诸症。功能温肾暖脾、固肠止泻。功能消积和胃、清热利湿。

疗泄泻,升清降浊-中医临床备要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夏秋两季为多见。泄泻是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疾病的常见症状。

本病《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病名。汉唐方书多称“下利”,宋以后统称为“泄泻”。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有关。

1.感受外邪 六淫之邪,均能使人发生泄泻。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因引起的,较为多见,尤以湿邪为主,因脾喜燥而恶湿,故外来湿邪最易困脾,使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引起泄泻。

2.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致宿食停滞,或恣食肥甘,过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均可损伤脾胃,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忧思恼怒,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运化失常,因而发生泄泻。

4.脾胃虚弱 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诚如《内经》所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5.肾阳虚衰 年老体衰,阳气不足,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虚衰,则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脾虚不能腐熟水谷,因而引起泄泻。

总之,泄泻的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虚失运,可造成湿盛,而湿盛又可影响脾的运化,故二者又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治疗泄泻以升清降浊、运脾除湿为基本原则,并须根据病程的久暂,病邪的性质和正气的强弱而确立相应的治法。

[证治述要]

治疗泄泻以升清降浊、运脾除湿为基本原则,并须根据病程的久暂,病邪的性质和正气的强弱而确立相应的治法。《医宗必读》有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为临床所常用。

1.寒湿泄泻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兼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痛,苔白或白腻,脉濡缓。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9克,紫苏叶9克,白芷9克,桔梗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厚朴9克,大腹皮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湿热泄泻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利湿热。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2克,黄芩12克,黄连9克,金银花15克,车前子15克,茯苓15克,白芍12克,木香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3.食滞肠胃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数。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减:山楂15克,神曲15克,莱菔子15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连翘12克,枳实12克,鸡内金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4.肝气乘脾 平时常有胸胁痞闷,嗳气食少,每因郁怒或情绪紧张即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加味:白术12克,白芍12克,陈皮12克,防风9克,乌梅6克,黄连6,黄柏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www.xing528.com)

5.脾胃虚弱 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补脾健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克,白术12克,山药15克,炒扁豆15克,莲肉12克,茯苓12克,薏苡仁30克,砂仁9克,陈皮9克,诃子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6.肾阳虚衰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即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加味:吴茱萸9克,肉豆蔻9克,补骨脂9克,五味子9克,大枣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诃子肉12克,罂粟壳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常用成药]

1.藿香正气片 每次4~8片,每日3次。功能解表化浊,健脾燥湿,行气和胃。多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急性胃肠炎”等引起的腹泻。

2.香连丸 每次6克,每日2次。源于《兵部手集方》,可医赤白下痢、泄泻腹痛、里急后重诸症。

3.四神丸 每次6克,每日3次。功能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滞不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

4.保和丸 每次6克,每日3次。功能消积和胃、清热利湿。主治食积停滞、腹胀、嗳腐吞酸、胃纳不佳、大便泄泻等。

5.理中丸 每次6~9克(浓缩丸每次8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功用。主治脾胃虚寒、腹痛泄泻、呕吐少食、少气懒言、肢冷诸症。

[精方选议]

1.景岳九气丹合理中丸 熟地黄12克,制附片8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6克,补骨脂10克,五味子9克,炮干姜6克,党参10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茯苓15克,诃子6克。用法:用伏龙肝80克,煎汤代水以煎药。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按] 本方选自《名医特色经验精华》。功能温补肾阳,益气健脾。适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慢性泄泻(包括慢性肠炎、慢性菌痢等)。中医认为,“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肾阳不足,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成泄泻,方以四神丸合理中汤加熟地黄、制附片温补脾肾,诃子、茯苓、伏龙肝固阳益脾。

2.益脾饼 熟枣肉250克,鸡内金60克,生白术120克,干姜粉60克。将鸡内金、白术洗净,以文火焙干,研成细末,加入干姜粉和枣内,同捣如泥,制成小饼,放入烤箱内烘干,取出放入塑料食品袋内备用。空腹时,当点心,细嚼咽之。

[按] 本方出自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能“治脾胃寒湿,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方中大枣味甘,能温补脾胃、益气养血。现代医学证明:大枣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蛋白质是溃疡创面修复所不可缺少的材料;维生素C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鸡内金甘涩性平,能健胃消食。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全方配伍精当,具有补脾温中、健胃消食的功用。张氏曾介绍说:“曾为友人制此方,和药一料,服之而愈者数人。后屡试此方,无不效验。”

[康复指导]

预防泄泻,必须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泄泻患者要给予清淡易于消化的饮食,如面条、米粥等,忌食辛辣炙煿及肥甘厚味,并忌食生冷瓜果。暴泻患者,可予服淡糖盐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