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胎萎不长的治疗预后较好

胎萎不长的治疗预后较好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本病治疗预后较好,胎萎不长相当于西医的胎儿宫内生长迟缓。d.脐动脉及子宫胎盘血流速度波型异常时,应高度怀疑胎萎不长。(七)预防与调护胎萎不长,重在预防。

胎萎不长的治疗预后较好

第七节 胎萎不长

妊娠四五个月后,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多见于孕妇平素体质虚弱或有慢性病,或怀孕早期妊娠呕吐较剧,持续时间较长,进食少,胎儿缺乏营养而致发育迟缓。隋朝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首载“妊娠胎萎燥候”,并指出:“胎之在胞,血气资养。”本病治疗预后较好,胎萎不长相当于西医的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一、临床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主要机制是父母禀赋虚弱,或孕后调养失宜,以致胞脏虚损,胎养不足,而生长迟缓。常见分型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阴虚血热。

1.肾气亏损 素禀肾虚,或孕后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胎气内系于肾,肾精不足,胎失所养而生长迟缓,遂致胎萎不长。

2.气血虚弱 素体气血不足,或孕后恶阻较重,气血化源不足,或胎漏下血日久耗伤气血,冲任气血不足,胎失所养,以致胎萎不长。

3.阴虚血热 孕妇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或孕后过服辛辣食物及辛热暖宫药物,以致邪热灼伤阴血,胎为邪热所伤,又失阴血的濡养,因而发生胎萎不长。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病史:妊娠后有胎漏、胎动不安,或妊娠高血压疾病史;或妊娠前有慢性肾炎、高血压、心脏病贫血营养不良病史;或曾有不良分娩史,如先天畸形、死胎等,或孕期有接触致畸物质及放射线等病史,或有吸烟、饮酒、吸毒等不良嗜好。

②症状:妊娠4~5个月后,其腹形明显小于相应妊娠月份。

③检查

产科检查:①宫高的测定:若宫底高度连续2次(相隔1周以上)测量小于第10百分位数,应疑为胎萎不长。②体重测量:3次连续产前检查体重不增加,孕末期每周体重不增加反而减少。

胎盘功能检查:尿雌三醇(E3)、血清胎盘生乳素(HPL)测定。

B超胎儿宫内情况评估:a.孕36周前,儿头双顶径每周增大小于2mm,若增长大于4mm,可排除胎萎不长。b.孕32周后,胎儿腹径小于双顶径,高度怀疑为不对称型胎萎不长,若头围、腹围均小于正常,为对称型胎萎不长。c.羊水量极少时,半数以上为胎萎不长。d.脐动脉及子宫胎盘血流速度波型异常时,应高度怀疑胎萎不长。

④核对预产期,如记不清者可按以下四项综合估测预产期:a.妊娠试验阳性出现的时间一般为停经40天左右。b.早孕反应出现的时间一般为停经40天左右。c.首次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是否与孕月相符合。d.初次胎转动时间一般在孕18~20周。

(2)鉴别诊断

①胎死不下:通过胎心音、胎动监测及B超检查可资鉴别。

②羊水过少:通过B超检查测定羊水平段可明确诊断。但羊水过少亦常合并本病。

2.辨证思维 本病以虚证为主。辨证主要依据全身症状、舌脉等分辨寒热,亦需注意虚实夹杂的情况。虚者以气血虚弱为主,亦有阳虚宫寒者;实证可见于血热,亦有兼见血瘀者。

(三)治则思维

妊娠胎气本乎血气。胎萎不长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血虚弱,不能荣养胎儿而不长;亦有因血寒生化失期或血热伤阴,阴虚血燥不能滋养胎儿而不长者。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辅以补脾胃,滋化源,养精血,益胎元。并应动态观察胎儿长养的情况。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若发现畸胎、死胎情况时,则应下胎益母。

(四)辨证论治

1.肾气亏损

【证候】 妊娠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腰部酸冷,纳少便溏,或形寒怕冷,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辨证】 因胞脉系于肾,脾肾不足,精血乏源,则胞脉失养,故胎不长养;脾虚失运,故纳少便溏;脾肾阳气虚衰,外府失温煦,则见腰部冷痛;不能温养胞脉肢体,则见形寒怕冷,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脾肾不足之征。

【治法】 温肾健脾。

【主方】 温土育麟汤(《傅青主女科》)。

【处方举例】 巴戟天15g,覆盆子10g,白术15g,党参20g,山药15g,神曲10g。

2.气血虚弱

【证候】 妊娠四五个月后,胎儿存活,而腹形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身体羸弱,面色萎黄,头晕气短。舌淡嫩,苔少,脉细弱无力。

【辨证】 胎赖血以养,血虚气弱,则胎元失养,故胎虽存活,但生长迟缓,而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血虚脑失所养,则头晕;气虚阳气不布,则气短不足以息。体瘦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弱无力,为气血不足之征。

【治法】 补气养血育胎。

【主方】 胎元饮加续断、枸杞子。

【处方举例】 党参20g,当归10g,杜仲15g,赤芍10g,熟地黄10g,白术10g,炙甘草5g,续断15g,枸杞子20g。

3.阴虚血热

【证候】 妊娠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颧赤唇红,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口干不欲饮。舌红而干,苔少,脉细数。

【辨证】 阴虚血热,热邪伤胎又胎失濡养,故胎萎不长,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虚热上浮,故颧赤唇红;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阴虚津液不足,故口干。舌红而干,脉细数,为阴虚血热之征。(www.xing528.com)

【治法】 滋阴清热,养血育胎。

【主方】 保阴煎加枸杞子。

【处方举例】 生地黄10g,熟地黄10g,赤芍10g,山药15g,续断15g,黄芩10g,黄柏5g,生甘草5g。

(五)病程观察

1.在肾气亏损证型中,若胃纳尚可,可去神曲。如肾阳虚,腰冷夜尿多者,加鹿角霜、肉桂,以温肾暖宫。脾阳虚,腹胀纳少者,去阿胶、熟地黄,加党参、砂仁、山楂,以健脾益气,行气消食。

2.在气血虚弱证型中,若兼肾虚,腰酸膝软,或有堕胎、滑胎史,可合寿胎丸,以加强补肾安胎之功。血虚较甚者,选加何首乌、乌豆衣、枸杞子、黄精,以补血滋阴。脾虚纳呆者,去熟地黄、白芍,加云苓、山楂、谷麦芽之类,以健脾消食。

3.在阴虚血热证型中,若饮食少进,加山楂、麦芽以开胃;若大便秘结,加玄参麦冬肉苁蓉以润肠;若心烦失眠,加郁金、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六)预后转归

本病属于高危妊娠。如胎儿无异常,经及时调治,可正常生长发育,足月分娩。若治疗不及时或调治不当,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包括新生儿窒息、神经系统障碍、智力障碍,甚至死胎或新生儿死亡。若胎儿畸形或染色体异常,预后不良。如确诊胎儿畸形或染色体异常,应终止妊娠。本病中医治疗有一定的优势。辨证以虚证为主,补益脾肾,调理气血,补后天以养先天,并配合饮食疗法,改善孕妇的营养状态,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七)预防与调护

胎萎不长,重在预防。妊娠前后要尽量避免影响胎儿发育的有害因素。尤其在妊娠早期,要避免病毒感染,慎用药物。定期做产前检查,了解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如发现胎儿生长受限,应早期治疗,一般应在妊娠32周前进行治疗。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产前检查、胎盘功能检查、胎儿宫内情况评估各项检查增长正常。

2.好转 产前检查、胎盘功能检查、胎儿宫内情况评估各项检查有所增长、好转,未达到正常。

3.未愈 各项指标检查未见好转,胎儿异常,须终止妊娠。

二、名家医案

1.邹桃生医案——脾肾两亏,气血不足

许某,女,28岁,已婚。

【就诊日期】 1983年10月5日。

【主诉】 妊娠6月余,少腹隆起不显。

【现病史】 妊娠6月余,少腹隆起不显,如孕4个月。素体虚弱,曾刮宫1次、流产1次。现症见头晕目眩,疲乏无力,腰部酸楚,口淡乏味,四末欠温,面色萎黄。

【查体】 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妇检:胎儿发育与怀孕月份不符,胎动少而弱,胎心音低弱,小便妊娠试验阳性。

【诊断】 胎萎不长。

【辨证】 脾肾两亏,气血不足。

【治法】 培补脾肾,调养气血。

【方药】 菟丝子,阿胶(烊化)、熟地黄各5g,红参6g,炙黄芪桑寄生各12g,炒白术、当归、续断各9g,砂仁(后下)3g。日1剂,水煎服。7剂后头晕腰酸大减,体力渐复,食欲渐增。共服药21剂,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腹隆起与妊娠月份基本相符,胎动及胎心音增强。嘱加强饮食调养,注意休息,足月产一女婴,体重为3.8千克。

【按语】 《校注妇人良方》云:夫妊娠不长者,因有宿疾,或因失调,以致脏腑衰损,气血虚弱,而胎不长也。故治疗本病,宜健脾温肾,补气养血。若脾健肾强,气充血旺,源盛流畅,又加之以饮食调理,则胎得所养,胎萎自然痊愈。

[选自邹桃生.寿胎丸加减治疗胎萎不长6例.河南中医,1989,9:399]

2.卢艳医案——脏腑气血不足,胎失所养

许某,女,38岁,已婚。

【就诊日期】 1996年8月2日。

【主诉】 妊娠28周,近1个月体重未增。

【现病史】 孕28周,1个月来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胎动少,体重不增。

【查体】 宫高18cm,B超示胎儿双顶径值为65mm。舌淡苔白,脉沉弱。

【诊断】 胎萎不长。

【辨证】 脏腑气血不足,胎失所养。

【治法】 益气养血,和胃养胎。

【方药】 枸杞子20g,党参10g,杜仲15g,黄芪10g,白术10g,阿胶20g(烊化),当归10g,熟地黄15g,益智仁10g,甘草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7剂后自觉精神好,腰酸减轻,仍守原方继续调养,共服28剂,孕32周时查宫高29cm,B超示胎儿双顶径83mm。同年11月12日剖宫娩出一活女婴,体重3200g,Apgar评分10分。

【按语】 胎萎不长多因夫妇双方禀赋不足,胞脏虚损,或因孕后调养失宜,以致脏腑气血不足,胎失所养。如《校注妇人良方》云:“夫妊娠不长者,因有宿疾,或因失调,以致脏腑衰损,气血虚弱,而胎不长也。”据发病机制,拟益气健脾,补肾益精,养血滋阴,和胃养胎并施,方中以党参、黄芪、炙甘草益气健脾;杜仲、山茱萸、益智仁补肾益精;枸杞子、当归、阿胶养血滋阴;白术、山药和胃安胎,从而促进胎儿在母体的生长发育。

[选自卢艳.自拟养胎汤治疗胎萎不长25例.广西中医药,1999,22(1):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